推进融合发展 为工业发展注入新动力
稿件来源:本报讯
本报评论员
日前,中央政治局组织集体学习,胡锦涛总书记特别强调要着力推进融合发展,深化信息技术在工业领域的集成应用。要着力推进协调发展,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健全跨区域合作机制,引导地区间产业合作和有序转移,促进产业集聚、集群发展。 “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时代的必然要求。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世界再次掀起信息化发展新浪潮。我国信息化应充分发挥市场优势和后发优势,全面提升水平,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转变发展方式注入新的强大动力。
融合发展之路战略意义深远
随着世界贸易布局环境日趋复杂多变,中国传统制造业面临多重压力。这其中既有来自发达国家再制造带来的高端制造业的压力,以及来自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带来的中低端、甚至全线的发展压力;也有我国劳动力成本上升,人口红利和低成本优势逐步减少的压力;还有十分紧迫的资源环境压力问题等等。 严峻的形势和挑战,迫使我国必须重视两化融合的战略意义和长远作用。我国要围绕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工业转型升级、行业和企业竞争力提升,解决资源、能源、环境的刚性约束等一系列问题,闯出一条实质性的、可度量的融合之路。同时要转变企业发展思路,使制造业意识到自身正处于重大发展转型时期,尽快实现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融合发展。 现代服务业对工业发展具有高度依赖性,促进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融合发展,是未来工业发展方向之一。工业的发展可以为服务业提供技术手段,提高服务业的供应技术能力和效率,形成更大需求空间。为此,应大力推动制造业与服务业的专业化分工与合作。从增强制造业价值创造能力出发,加快从生产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实现从制造环节向研发设计、营销服务等环节的延伸。 要加快实施 “宽带中国”工程,建设新一代国家信息网络基础设施。通过三网融合,有序发展物联网、云计算、智慧城市等应用,加强传统产业信息化,积极推动信息技术全方位、多层次在传统制造业的广泛覆盖、应用集成和融合创新,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
促进新兴与传统产业协调发展
传统产业是我国经济的主体。中国的人口规模和劳动力结构决定了需要有丰富的产业结构层次,中国现阶段没有“夕阳产业”,所有各类产业都有发展空间。战略性新兴产业也必须以发达的传统产业为基础。 因此,一方面,我国要向传统产业植入高新技术,促进其转型升级;另一方面,也要认识到,战略性新兴产业既包括新生成的产业,但更多的还是传统产业与高新技术融合而发展起来的产业,如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等。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决不是对传统产业的简单替代。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的高技术化,都是实现我国产业整体升级和协调发展的重要任务。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一个复杂和艰巨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各地区应根据自己的资源禀赋和优势来选择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领域。由于新兴产业的技术路线和未来市场需求的高度不确定性,所以要避免发展中遇到的资源浪费、产业雷同、过度竞争等现象,防止一哄而起、在产业链的低端环节上铺摊子。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还要突破制约产业发展的共性技术、核心技术和系统集成技术,并且形成有效的商业模式。在低技术层面大量投资难以形成有竞争力的新兴产业。未来我国发展新兴产业,必须依靠企业技术创新的内在积极性,特别是要发挥创新型小微企业的积极性。通过达到技术成熟和经济合理的目标,使新兴产业真正能够成长为未来的支柱产业。
协调区域发展注重不平衡性
由于区位差异和不同的资源条件,我国工业化进程是东、中、西部地区的梯度推进。从经济发展要求看,大多数地区都要走工业化道路。但是由于各地区的条件不同,并不都适合于发展所有的行业,有些地区甚至并不适合发展工业。所以,各地在发展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发展工业对资源环境的影响,要以积极创新的方式探寻适合这些地区发展的特色产业和特色经济。 根据现阶段我国基本国情,经济发展需要有丰富的产业结构来支撑。各行各业都有非常大的提升和发展空间。对于轻纺工业,转型升级是以技术创新、品牌建设、品种质量安全可靠为重点,实现技术升级和产业有序转移。对于基础原材料产业,则要严格控制总量,优化产业布局,提高产业集中度,同时要加大资源的国际化保障力度。对于装备和电子信息等高加工度产业,则要强化技术标准、知识产权、自主设计和集成制造、制造业服务化等,参与国际产业游戏规则制定,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实现全产业链的技术进步和经济合理,注重在核心技术突破、完善市场环境上下功夫。 区域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需要有更具竞争优势和比较优势的区域经济结构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体制机制。为此,推动健全跨区域合作机制,需要综合考虑能源资源、环境容量、市场空间等因素,严格制定和实施产业政策,引导地区间产业合作和有序转移,防止落后产能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促进产业集聚和集群发展。则需要按照 “布局合理、特色鲜明、集约高效、生态环保”的原则,积极推动以产业链为纽带、资源要素集聚的产业集群建设,培育关联度大、带动性强的龙头企业,完善产业链协作配套体系。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的创建共建,发展若干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基地。加强对示范基地建设的指导和支持,使示范基地加快成为带动工业转型升级的、推动工业由大变强的重要载体和骨干力量,为优化工业布局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杨明 执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