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梅李:绒类经编甲天下
稿件来源:本报讯
提起江苏梅李,你可能会不太熟悉,但这并不妨碍你与它千丝万缕的关系。要知道,你家里的沙发料,窗帘布,床上用品,毛绒玩具,毛毯,甚至睡袍,极有可能就来自梅李。 梅李镇是我国最大的绒类产品生产基地,其品种高达30多个,年产量超20万吨,年产值超100亿元。不管是长毛绒、珊瑚绒、冰花绒、孔雀绒,还是金光绒、珍珠绒、麂皮绒等,各种绒类经编布都能在此觅得芳踪,该镇也因此享誉纺织领域。 而作为 “走基层 看纺织 中国经编万里行”的第二站,梅李也确实没有让人失望。在这个距今已有1100多年的古镇上,一批龙头企业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在我国纺织行业前所未有的低迷形势下,却异军突起,迸发出了旺盛的生命力。
梅李第一镇
作为常熟重镇,梅李素有 “东乡十八镇,梅李第一镇”之美誉,时至今日,依然不负其名。2011年,该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7.3亿元,工业总产值316亿元,其 “常熟市跨越发展行动计划综合指数”位列全市乡镇第一。而以出产各类经编布出名的梅李,还是我国针织工业第一批产值超百亿集群之一。 当地的经编产业起步于上世纪90年代初。从 “多人合租一台经编机”的小作坊式生产,到 “8个农民出国闯天下”的接轨国际,经由快速发展及调整提高,目前梅李有规模以上经编企业65家,个体户1000多家,各类经编机械近3800台套,占市场上国产经编机总量的70%。 该镇的经编产品已逐步转向家纺、装饰等高档领域,并远销俄罗斯、南非、尼日利亚、罗马尼亚和中东等16个国家和地区。而经编产业也由最初的富民产业发展至梅李六大特色产业之一。据统计,到2011年底,其经编产业的产值、销售收入、税金分别占该镇工业总产值、销售收入和税金的28.05%、26.96%、17.23%。 由于带动了上下游,该镇已形成了集原料、织造、后整理和终端产品于一体的较为成熟的产业集群。 “梅李是全国最大的绒类面料集散地,其产业集中度、产品竞争力,及发展势头都非常强劲,”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助理、中国针织工业协会会长杨世滨为记者总结道,产品特色鲜明,产业链配套完整, “这是梅李非常突出的优势”。 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当地的 “聚沙园”被视为梅李聚沙文化的象征。而将对梅李经编企业的群访安排在 “聚沙园”内,足可见当地的良苦用心——这不也恰是梅李经编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历程的写照吗?
创新才有出路
在梅李看经编,印象最深的莫过于其重点企业的龙头效应。这里有一批自上世纪90年代起就致力于经编产业的重点企业,他们多从小作坊起家,凭单一产业闯天下,历经商海沉浮,时至今日不但工艺技术完善,设备先进,还拥有完整的经编产业链,掌握着新品研发、生产的绝对主导权。 以群英企业为例。该企业目前已拥有8个分公司,集化纤纺丝、经编织造、染色印花、后整理、家纺制品以及新品开发生产、内外销为一体,近四五年来以年均25%的增速发展,2011年产值达到6.8亿元。 在与记者的交流中,群英董事长蒋建良一再强调技改、设备的重要性。该公司全套引进了德国卡尔迈耶公司中高速KS经编机,韩国印花、起毛、烫光设备,台湾染色机和定型机,以及后整理和家纺设备等,打造了一条工艺与运行配套的、完整的产业链。而也正是得益于此,该公司可根据国内外市场需求,不断地、有针对性且独立地设计开发和推广新产品。比如让蒋建良颇为自豪的3D加厚网布,尽管该产品历时一年多的试样和工艺分析,且企业为此更新了设备、原材料,但推出后利润率高达20%。 “由于弹性适中、透气性好且抗菌防螨,该产品已出口至新加坡、日本等发达国家。”蒋建良透露,近期其冰凉床垫也将推向市场。 脱颖而出的还有常熟市昌盛经编织造有限公司。其产品适用于沙发、玩具、家纺及汽车装饰布等。不同于大多数企业的订单下滑,今年 1~4月该公司订单同比增加了8%,目前为止依旧满负荷生产。 “这得益于我们对市场的差异化定位及对新产品的投入,”其总经理朱岳明告诉记者说,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产品供不应求时,企业就开始考虑差异化,以避免同质化的恶性竞争, “要用差别化的原料,做差别化的产品。” 从2005年起,该企业错开同行,开始调整产品结构,由汽车内饰逐步转向沙发布料,并初步发展成为外向型企业,目前其沙发布料出口占其总出口量的80%~90%,而其沙发产品则占据美国市场40%的份额。 “在水中就得学会游泳,否则就只能沉下去。”在朱岳明看来,差异化是 “势必如此”。 同样在产品转型中获益匪浅的还有常熟市众望经纬编织造有限公司、永新印染有限公司等。前者已取得了100多项专利证书,其中三项为国家发明专利。其研发的新型竹炭纤维毛毯,获评江苏省高新技术产品,已达到每年300万套的产销规模,成为其新的利润增长点。 “我们梅李的经编企业,各有其独到之处。但走到前面的真正赚钱的就是不断创新的。”梅李镇党委副书记、政协主任姚卫东告诉记者说。而作为地方政府,在技术创新方面,不管是申请专利,还是更新产品,都有各种政策支持。 “只有产品创新才有出路。”对此,新昌精编织造总经理姚文朴可谓感慨万千。他向记者坦承,由于在研发上起步较晚,投入也不太多, “现在研发成了公司的短板。”而在意识到这一点后,该公司加强了跟江南大学等高校的合作,加大了对研发的投入。
做强区域品牌
据姚卫东介绍,当地经编产业年均增速一般为20%~30%,今年略低一些,只有10%左右。但这与化纤、棉纺等行业的负增长和全面亏损相比, “已好很多了”。 但是,即便还没有亏损企业,多数企业订单下滑、利润下降已是不争事实。同时,由于形势黯淡,同质化竞争越发凸显,压价也使得不少企业头疼不已。 据蒋建良透露,今年一季度群英订单下降了15%,毛利率只有8%~9%,同比下降了3个点;而昌盛经编尽管“订单还可以”,但销售价格也下降了6%,企业效益直接下降。 “现在国际环境不太好,同行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客户也意识到了这一点,”朱岳明苦笑着说,之前美国客户一年谈一次价格,现在则是半年谈一次,频率翻番,这让他压力很大, “不过,通过内部挖潜、增加节约意识,这两个月拉回来了1%~2%”。 感受到了市场危机的经编企业,都在各自出招。永新印染将今年定位于企业的 “服务质量年”,成立了专门的技术开发团队,同时还投资600万元实施了中水回收利用工程,以降低污水处理成本,提高产品产量;而新昌经编则在完成了从面料到家纺一条龙的布局后,投资三四百万元为企业量身定制了ERP项目,以加大内部管理。 “产品老化,缺乏创新,品牌建设滞后是梅李经编行业当前要解决的现实问题。”采访中,蒋建良强调说。这与中国针织工业协会副会长、经编分会会长沈顺年的担忧不谋而合。在他看来,梅李的经编产业链非常完善,但也面临着转型升级、集约发展的问题。 显然,梅李镇也意识到了这一点。梅李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张宁江表示,未来将加快建立梅李经编面料联盟标准,加大新品研究和市场拓展,引导企业从传统的家用纺织领域向产业用经编方向转型,进一步壮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集聚水平,做强区域品牌。同时,梅李还要加大产业链的打造力度。一方面,通过后整理的技术改造提升常规产品的创新、高附加值;另一方面,引导和支持经编企业向上下游产业链拓展,形成专业特色和规模优势。 据悉, “十二五”期间,梅李镇将力争形成销售收入超10亿元的经编企业4家,1亿元以上企业15家;中国名牌1个,省级名牌5个,苏州市级名牌10个。 据张宁江介绍,梅李镇已与南通大学等不少高校和研究机构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以全面加大企业在产品研发、专利申请、销售、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力度。 信奉 “人才加创新才是企业根本出路”的众望经编,已与南通大学联合开设了企业研究生工作站,一来借助产学研合作,共同开发经编新产品,二来为公司锻炼、培养人才。而群英则将在现有基础上加大管理、苦练内功,同时进一步提升装备力量,从粗犷的管理模式走向精细化管理。 “到2013年我们肯定有一个崭新的面貌。”对此,蒋建良雄心勃勃。朱岳明则将下一个五年定位为昌盛的品质年。该公司投资60多万上马了先进的仓储物流管理系统,并将在下一步增加研发,改善后整理,进一步提升沙发布料的产品品质。(本报记者 李 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