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2011年本)》提到要鼓励核电发展。发展核电有利于减少对煤炭资源的依赖。图为紧张施工中的中核集团福清核电工程3号机组施工现场。该项目预计于2015年投入商业运营。 (资料图片)
受本土自然资源禀赋限制,以及多次横扫发达国家的石油危机因素的影响,当今世界各国都把不断调整和优化能源结构作为能源发展的战略核心。依据国情,寻求多元化能源供应结构,已经成为各国共识,这是克服能源危机,维持经济持续发展的最根本出路和动力来源。
对于能源领域而言,由国家发改委正式发布的 《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 (以下简称 《目录 (2011年本)》),再次重申了这一理念。优先发展新能源,推进能源多元清洁发展,将是中国能源行业今后发展的主导思想之一。
多元化缓解能源紧张程度
长期以来,中国能源结构一直偏重于煤炭行业的发展。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生产国,同时也是最大的消费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其弊端就在于会对能源系统带来影响,促使系统低效率运转,造成环境污染不断加大。所以,如何摆脱煤炭对于经济发展的束缚,调整和优化能源产业结构,一直是我国能源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
当前的能源增长方式是不可持续的。中国能源不可能长时期维持前一阶段高增长速度,必须降低能源需求强度,控制能源增长速度。而未来,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逐步完成,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能源消费结构必然将会向优质、清洁、低碳方向进行转变。中国需要能源选择的重新排序,用合适的渠道和能源组合方式,支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据统计,在2020年左右,依据掌握的技术条件,中国国内可获得的能源资源:煤炭约30亿吨,天然气2000亿立方米,石油2亿吨,水电3.2亿千瓦,平均发电时间3300小时,核电7000万千瓦,平均发电7500小时,风电1亿千瓦,平均发电2000小时,太阳能发电1000万千瓦,发电1500小时,生物质商品利用1亿吨标准煤。
丰富的能源资源的储量,为多样性选择提供了基础。目前,能源利用技术层面已经较为成熟,除去成本因素外,多元化的能源结构可以摆脱对传统单一能源形式的严重依赖。一旦能源供应结构实现多元化齐头发展的局面,中国能源紧张问题有望得到彻底缓解。
清洁生产挖掘煤炭价值
中国是一个富煤少油的国家,绕开煤炭过分强调其他能源形式,很显然是一种极端偏激的做法。 《目录 (2011年本)》增加了 “煤炭气化、液化等先进煤炭清洁利用技术的开发与应用”等内容,说明如何充分发挥煤炭资源潜能,且如何高效清洁利用煤炭资源,应该更多引起人们的关注。
较长时期内,煤炭仍将是我国的基础能源,其战略性问题主要有几个方面,即安全环保,高效、洁净发电,和低碳、高效煤化工转化技术。
其实,多年以来中国已在洁净煤技术方面积累了经验。如先进系统方面,高效采煤装备、重型燃气轮机、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超临界和超超临界粉末燃料装置、煤矿瓦斯和煤层气的开发、二氧化硫排放控制、氮氧化物排放控制,以及 《目录 (2011年本)》中提到的 “大型煤制燃料装置建设、大型超临界流化床锅炉”等。
未来,还需要进一步挖掘洁净煤生产的内在潜力和价值,加速煤炭机械化、自动化开采技术与重大工程装备的研制和使用。研制适合中国煤层和矿井条件,包括坚硬顶底板急倾斜厚煤层条件的,大功率、重型化、高可靠性的新一代采掘、支护、运输、提升装备配套的矿井自动化系统。通过软硬件的提高,一方面可以实现高效集约化安全生产,另一方面也能实现低能耗、高效率的规模化生产。
未来核电发展仍不可或缺
《目录 (2011年本)》提到了要鼓励核电发展,包括 “先进核反应堆建造与技术开发;核电站建设;高性能核燃料元件制造;核电站延寿及退役技术和设备”等。
自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以来,中国一度暂停了核电项目的审批,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将会放弃核电发展的道路。中国核能业内专家曾指出,在对日本核事故做出最后充分评价后,中国的核电审批将会重新启动。实际上, 《目录(2011年本)》也间接地释放了中国政府对于未来核电发展的态度和决心。有权威部门曾预计,到2020年核电规划装机有望达9000万~1亿千瓦。
核电的战略地位毋庸置疑,在能源产业大家庭中不可或缺。而展望未来发展,除必须坚持安全高于一切的宗旨外,中国应当加快开放内地核电市场,允许内地自主选择核电技术。
据了解,当前世界各国沿海或内地的核电技术标准,并不构成对二代核电技术应用的限制,为此中国也不应当人为过高设定约束条件。预计在 “十二五”时期,中国电力供应还会出现用电紧张情况,发展核电有利于减少对煤炭资源的依赖。为此,要尽快开放业主准入范围,使核电能够成为各大电力公司的有效技术选择,充分发挥替代能源作用。
努力营造新能源发展环境
“太阳能发电、风力发电、生物质燃料、沼气发电及海洋能、地热能开发”等新能源,是 《目录 (2011年本)》的一个亮点。
新 《目录》着重提到,要鼓励 “太阳能热发电集热系统、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集成技术开发应用、逆变控制系统开发制造;风电与光伏发电互补系统技术开发与应用;太阳能建筑一体化组件设计与制造;高效太阳能热水器及热水工程,太阳能中高温利用技术开发与设备制造;生物质纤维素乙醇、生物柴油等非粮生物质燃料生产技术;海洋能、地热能利用技术开发与设备制造”等内容。强调新能源将获优先发展,体现了政府部门对于新能源的支持力度。
但目前,我国多数可再生能源技术还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现有的技术本身仍不够完善,还不具备大规模应用的技术经济性能。更为值得注意的是,国家和社会对于可再生能源发电的绝大多数补贴,其实并没有用于相应的科研创新和研发。
为此,现阶段应当更多支持必要的示范项目。国家建立的可再生能源发展基金,要把支持重点放到示范项目以及相关科技研发项目中,发挥有限资金的最大价值,着力支持解决降低可再生能源成本,大规模风电利用的技术经济瓶颈,以及生物质资源可获性等重大科技问题。
优先发展新能源,尽快营造有利于新能源发展环境,是推动能源产业上台阶的重要举措。资金的支持,政策的引导,将会决定未来传统能源与新能源是否能够实现平稳转换。未来多元化的能源结构,真正需要的是,各种能源形式能够独立发展起来,市场逐步成熟,在竞争中形成一种新平衡。(本报记者 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