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集成应用 两化融合成果展在京开幕
稿件来源:本报讯
“我们要牢牢地把握科学发展这个主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遵循工业化客观规律,抓住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的重大机遇,大力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深度融合。”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在6月28日举办的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成果展览会开幕式致辞时做上述表示。 融合发展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鲜明特征,也是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重要动力。新世纪以来,我国信息化与工业化在融合中发展,工业经济实力在融合中不断增强。 为全面总结两化融合的成功经验,展示两化融合在推动工业转型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的成效,工业和信息化部于6月28~30日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办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成果展览会(以下简称成果展)。本次成果展主题是“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苏波,相关部委及北京市政府领导出席开幕式并一同剪彩。开幕式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杨学山主持。
深入贯彻两化融合战略决策
工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主战场。信息化作为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为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苗圩在致辞中表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成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工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0%以上,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接近50%。工业发展成为增强我国综合国力、扩大就业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保证。 “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工业还存在着发展方式粗放、结构不合理、核心技术受制于人、资源环境约束强化、区域发展不平衡等矛盾和问题。”苗圩指出,要解决工业发展中出现的这些问题,实现工业由大到强的跨越,就需要加大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全面提高工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是工业和信息化系统的共同责任。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部署,切实肩负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在新型工业化道路上阔步前进。”苗圩强调。 近年来,工业和信息化系统重点围绕提升传统产业,着力推动制造业信息技术的集成应用,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提高信息产业支撑服务能力,有力促进了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
深化信息技术在工业领域的集成应用
近年来,随着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发展,信息技术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各环节得到了普遍应用。生产性服务业作为两化融合的黏合剂,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 苗圩指出,在推进两化深度融合的进程中,要深化信息技术在工业领域的集成和应用,提高研发设计、生产过程、生产装备、经营管理等信息化水平,加快推动制造模式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的转变,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建设现代产业体系。 在推进信息技术在工业领域的应用中,机械、船舶、汽车、纺织等行业生产设备和重大技术装备的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改造步伐加快,钢铁、石化、有色、纺织、医药等行业过程控制和制造执行系统全面普及,关键工序数(自)控化率超过50%,大幅提高了产业精准制造、极端制造、敏捷制造能力。 除了传统制造业,电子商务、金融、咨询等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已经成为高端制造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支撑。 作为两化融合的黏合剂,工业设计、信息技术服务、信息咨询等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壮大,涌现出了一批电子商务交易额超过2000亿元的行业电子商务交易平台,中小企业网上交易和网络营销的利用率达到42.1%。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信息技术咨询服务、数据处理和运营服务分别实现收入1864亿元和2028亿元,同比增长42.7%和42.2%。从生产型向服务型转变,已经成为当前制造业发展的一个基本趋势。 据了解,本次成果展展览面积为22000平方米,分为综合展区、专题展区、地方展区、未来展望区四部分。其中,综合展区1200平方米,集中展示我国两化融合的科学决策、发展历程和主要成就。专题展区11009平方米,从行业应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两化融合促进绿色安全创新发展、信息产业支撑两化融合等多角度展示两化融合在推动工业转型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方面的典型案例。地方展区1908平方米,主要展示各省市在推进两化融合中的成功实践和成绩。未来展望展区234平方米,重点体现我国两化融合未来向更深层次发展、全面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宏伟蓝图。 成果展广泛采用实物模型、系统仿真、实时演示、交互体验等方式,充分体现可感知、可互动的特点,智能机器人、物联网、直升机三维仿真设计平台、非接触式三维人体测量等参展项目,生动形象地展现两化融合的先进成果和典型案例。 展会期间,工业和信息化部还将举办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高层研讨会。(本报记者 任奕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