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市低迷 中小船企两极分化加剧
稿件来源:本报讯
船市低迷依旧在延续。 日前,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发布了1~5月市场运行报告。报告显示,2012年前5月,受全球船舶市场继续低迷的影响,我国船舶工业三大造船指标同比下降,工业总产值增速趋缓,船舶出口出现下滑,经济效益增幅呈回落走势。
订单同比下滑近三成
数据显示,1~5月份全国造船完工2253万载重吨,同比下降10.1%。承接新船订单954万载重吨,同比下降47.3%。5月底,手持船舶订单1.3439亿载重吨,同比下降27%,比2011年底下降10.4%。 出口方面,规模以上船舶工业企业完成出口交货值1120亿元,同比下降10.7%。其中,船舶制造业1026亿元,同比下降11.3%;船舶配套业43.5亿元,同比增长2.8%;船舶修理业18.4亿元,同比增长6.6%;船舶改装业8.8亿元,同比下降21.5%;海工装备制造业7.8亿元,同比增长42.7%。 其中,完工出口船1879万载重吨,同比下降11.5%;承接出口船订单684万载重吨,同比下降48.4%;5月末手持出口船订单1.1463亿载重吨,同比下降27%。出口船舶分别占全国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的83.4%、71.7%和85.3%。 伴随着订单的下滑,行业利润总额同比也呈现出下降趋势。1~4月,全国规模以上船舶工业实现利润总额102亿元,同比下降17.6%。其中船舶制造业84亿元,同比下降23.4%;船舶配套产品制造业11.7亿元,同比增长1.7%;船舶修理-0.46亿元,同比减少515万元。 在大势低迷的情况下,船舶业两极分化的现象更加突出。
两极分化趋势明显
以船配业为例,但在市场起伏过程中,有的企业失去了原有阵地,有的企业却取得了很多的突破,所占的市场份额不断提升。 比如长江沿线一些中小船企相继破产倒闭,让相关船舶企业陷入经营困境。在这一带,一些作坊式船配企业早已无米下锅。 “市场不好,为其他厂家代理加工的产品订单越来越少。”江苏盐城一家船配企业的负责人指出,前几年凭借船市东风,企业贴牌生产的产品订单源源不断,且利润相当可观。但眼下,零星的订单几乎都来自临时补货。 而同时部分具有研发实力的企业,在推出符合市场需求的新品之后却颇受青睐,承接了一些新订单,为下一步的生产备足了 “口粮”。以中天科技装备电缆有限公司为例,这家公司成立于2010年,可以说其进入船配市场时面临的市场形势十分糟糕,但在成立之初,该公司就在“特”字上下功夫,一直主攻耐低温、环保型船用电缆,可以在零下40度的环境下使用。产品推出后,市场反响很好,仅今年一季度,该公司就承接了5000万元的产品订单。 对此,业内专家表示,船配企业要摆脱市场不利因素的羁绊,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必须学习优秀企业的长处和经验,找准市场定位,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开发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特别是在细分市场中,船配企业要注意发挥自己的特长,壮大研发力量,不断树立品牌形象,增强核心竞争力。 同样,作为目前我国重要的造修船与海工装备制造基地之一,舟山的境遇也大抵相同。 数据显示,今年1~5月,该市新接船舶订单量为259万载重吨,同比下降35.1%。 但凭借着对细分市场的准确把握和过硬的技术实力,一些中小型民营船企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依然站稳脚跟,取得较为充足的订单,在国内乃至国际市场上打出了自己的品牌。 浙江半岛船业有限公司正是如此。其位于定海盘峙岛的该公司厂区,车间内呈现出一派繁忙的生产景象。目前在建的3艘新船——1艘3.8万载重吨自航式半潜船和两艘7.6万载重吨巴拿马型散货船中,前者已通过中国船级社 (CCS)的认证。该船有着 “海洋码头”的美誉,可承运目前世界上90%以上的石油钻井平台及大型海洋工程产品,是海工装备中的一类必备船舶。该船采用国际领先的电力推进方案,实现了全船的自动化控制,这也使半岛船业公司成为国内少数几家能够建造大吨位自航式半潜船的船企之一。 在该领域树立品牌后,半岛船业公司瞄准高性能、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海洋工程船、化学品船等特种船市场,并接获了不少订单。不仅如此,半岛船业公司还正与孟加拉国、俄罗斯等亚洲和欧洲国家的船东就多用途驳船、多功能顶推拖船、平台供应船等船型的订单进行洽谈。 同样在细分市场取得稳步发展的还有浙江东鹏船舶修造有限公司,船厂占地面积不到4万平方米,从生产能力来看并无太大优势,但其在建的两艘6500立方米液化石油气 (LPG)船是目前国内最为先进的全压式LPG船。 该公司每年建造的全压式LPG船与万吨以下特种化工船数量都维持在4艘左右,年产值保持在4亿元以上。因此不少船企目前面临的船东撤单、船价大幅下调、船台闲置等状况在东鹏船舶公司并未出现。
差异化竞争
这些技术优势强于规模优势的船企所获得的成绩并非一蹴而就,它们的共同点在于:找准了定位,充分运用各种技术和资源,将产品做专、做精,使得在船市低迷的时候依然收获订单,并推动了企业专业化发展方向。 在2009年船市低迷时期,半岛船业就着手全面整合各项业务,开源节流,加快公司转型的步伐。在那个时期,他们积极开拓海工等领域新的业务,想方设法承接能够带来盈利的订单,并压缩出现亏损的业务,适度精简人员。 东鹏船舶公司原先只是做些修补渔船的活计,但随着船舶产业的发展,其在2004年尝试以化工产品运输船为主,打造入级CCS、适航于国际无限航区的特种船系列,在这类船舶的建造过程中,公司形成了一套属于自己的不锈钢管焊接方法,大幅提高了不锈钢管的综合利用率。 为了应对国际海事组织涂层新标准 (PSPC)等各种新规,该公司对涂装车间、船体车间等进行了改造。其中,仅在涂装车间就投入2000万元以上资金,而在船体车间也投入700万元用于购置钢材压制机械,从而在圆弧形钢板、槽形板的加工中做到一次压制成型。 实际上,数据显示在当前市场环境下,三大主流船型的订单量一路下滑,80%的新订单又集中在20%的大型骨干企业手中,因而中小船企抢单的价格战在船舶行业已是暗流涌动。 但这并不意味中小船企面前无路可走,不仅是舟山,我们也能发现,那些在前几年仅仅靠扩大产能来发展而未进行技术储备和准确定位的企业正在经历阵痛,这些企业既无法参与高端产品的市场竞争,又很难从大型骨干企业手中夺得主流船型的订单,生产经营都面临窘境。而有一些诸如东鹏一类的企业,由于做好了细分市场的策略,日子过得依旧滋润,订单颇为充裕。 从这个层面上说,在整个船舶行业大船搁浅的情况下,比拼的都是各自企业驾驭小船逃生的技巧及耐力。(本报记者 杨红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