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中信重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任沁新
作为年内第一家新股改革后上市的IPO企业,中信重工 (股票代码601608)因良好的成长性,为130多家券商和基金看好,其逆市增长的业绩更加备受关注。
据有关媒体报道,中信重工在披露的公告中被广泛热议的话题之一就是至今年4月底已获得的260亿元在手订单。不仅如此,资料显示未来三年公司业绩将保持持续增长。这让仍在低迷市场中追寻和挖掘优质资源的资本嗅到了一种久别的滋味,已有证券人士判断这可能是装备制造领域又一只特别值得期待的股票。
面对证券市场的高度关注和多方问询,中信重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任沁新公开诠释这是一家研发服务型重装制造企业,完全有别于其他同行。他认为公司不断取得成功并赖以发展的基础,一方面在于依托强大的技术优势,主攻高端、大型特大型和机电液一体化产品,绕开了传统重工行业低端竞争,使企业具备了核心竞争力和长期发展潜力。另一方面,依据市场需求和自身条件,中信重工走出了一条切合实际的国际化之路,实现了产品进军全球,服务高端客户的经营目标,为企业发展开拓了空间。
任沁新表示,中信重工的产业选择与产品服务亦十分符合中国国情,符合经济发展阶段和环境民生,它所服务的领域均是下行经济周期中的上行产业,从而有效帮助中信重工在宏观经济周期的低谷时期,仍然保持平稳快速发展。
任沁新说,中信重工拥有的高端市场和高端客户形成了有力支撑,公司拥有的核心制造能力无可替代,形成了全球独步的竞争能力;全球范围内的客户,即国际市场优质订单让中信重工保持了良好的订价权和盈利空间。
高端战略 技术先导
中信重工主要从事煤炭、矿山、冶金、有色、建材、电力、节能环保等行业的大型设备、大型成套技术装备及大型铸锻件的开发、研制及销售,拥有全球稀缺制造资源和高效的市场研发技术,并有能力提供相关配套服务和整体解决方案。
中信重工是一家极具战略思考能力的企业。
任沁新在五年前即提出了 “云层理论”——企业经营一定要站在足够高的海拔以上,瞄准那些只在云层之上露出峥嵘的山峰,将企业脱离了红海竞争,目光紧盯在了高端市场。由此中信重工进入高端战略发展。即以高端技术支撑高端产品,以高端产品赢取高端客户,以高端客户占领高端市场。而这一高端战略中的核心与前提,仍然还是技术。
任沁新认为,作为重型装备企业,跟着市场走,永远是被动的。只有通过研究市场动向,主攻技术研发,创造出全新的技术,才能最终引领市场,创造消费。他在战略实施上提出了技术先导,将技术与研发置于企业发展的核心位置,并将其做到极致。
近年来,中信重工在技术研发费用上的投入一直占到公司营业收入的6%到8%。这一数据已远高于国内同类企业的研发投入水平。
中信重工的技术中心是国家首批认定的40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之一,也是国内惟一的矿山装备综合性研究机构,2011年在国家认定的729个企业技术中心综合评价中排名第3位。公司还建立了矿山重型装备领域首个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代表了国家重型装备制造与研发的最高水平。由此公司被认定为国家创新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
此外,中信重工依托工程设计优势、产品设计优势和制造工艺优势,形成了三位一体的技术研发体系。为支撑三位一体的创新体系,公司还建立了四个研发平台:即工业实验室平台、数字模拟实验平台、国际标准技术平台和信息化平台。
不仅如此,中信重工在澳大利亚建立了矿山机械研发基地,使公司的研发体系与国际接轨,处于技术前沿。公司与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清华大学等20多所院校开展了广泛深入的产学研项目合作,形成了国内外联动的开放式研发格局。
在这一开放包容的平台上,中信重工已聚集了2214名技术人员,占员工总数1/4,其中直接从事研发的工程技术人员1100人。按照规划,这一数字未来还将刷新到2500~3000人。
正是得益于这种有针对性的、先导型的研发投入,近三年,公司因开发新产品而带来的产值占比都达到七成以上,即每一年的新产品贡献率超过70%;形成了以褐煤提质、余热发电、活性石灰、矿渣立磨、大型辊压机、高压辊磨、超重载减速机等一批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技术。
“我们通过技术研发,带来了产业格局的变化。我国的大型磨机进入世界矿业设备高端市场,改变了我国在该产业的大型化方面依赖国外设备的现状。”任沁新介绍。
目前,在矿用破磨制造领域,中信重工的实力位居世界第一,大型磨矿装备国内市场占有率达80%以上。
实施技术先导战略让中信重工获得了多项技术创新包括系列工程项目、成套项目的能力。
核心制造 惟大惟强
在做强主业、打造核心制造能力的战略思路下,为适应矿山、冶金、电力、航空航天等企业规模化、大型化的发展趋势,提高国内大型铸锻件的生产能力,增强全球竞争砝码,中信重工用三年多的时间建造了世界惟一的18500吨自由锻造油压机组。
2011年6月,以18500吨自由锻造油压机组为核心的 “新重机”工程全面竣工投产。任沁新颇为自豪地指出,可以说,这台新型油压机组使我国在大型锻件领域的制造能力领先世界同行业20年。
中信重工分析认为:中国是拥有全球最大锻造能力的国家,但却不是锻造大国,更不是锻造强国,高端的锻件和最重的锻件主要依赖于进口。“决定企业能做出多大的产品,不是看后期的加工能力有多大,而要看前端的铸锻能力有多大。如果没有配套铸锻件能力,后期的产品无法发展,产品也就 ‘长不大’。”
通过实施 “新重机”工程,中信重工拥有了全球范围内稀缺的核心制造资源。可实现一次提供钢水能力900吨,最大铸件生产能力从190吨增加到600吨;最大钢锭生产能力从90吨增加到600吨,最大锻件从70吨提高到400吨,具备核电、火电、水电、石化、船舶等大型铸锻件的加工能力,具备批量生产直径12米到14米世界最大磨机的能力。
“新重机工程,使中信重工形成了国内乃至世界稀缺的高端重型机械加工制造能力,使公司跻身国内外同行业第一梯队,构筑了未来公司发展的竞争优势,为未来公司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任沁新表示。
凭借18500吨自由锻造油压机组为核心的 “新重机”工程,目前中信重工已拿到国内多家大型矿业企业的订单。同时,中信重工也将依托全球惟一资源,进军核电、火电、石化、加氢等更加广阔的领域。
具有高端制造能力之后,中信重工将战略重心转向具有潜力和高端的产业。 目前中信重工在日产5000~12000吨大型水泥装备方面,是国内少数具有成套提供水泥主机装备能力的企业,制造了国内最大的水泥磨机、辊压机、回转窑、立磨粉磨系统等。而在煤炭装备领域则可提供年产千万吨级及以上露天矿成套破碎设备、大型矿井提升设备、超深矿建井钻机、褐煤提质工艺及成套设备、年产600万吨级洁净煤设备等。在金属、非金属矿山领域,可提供年产千万吨级破碎设备、磨矿设备、超细碎高压辊磨装备、高效洗选设备等。
节能环保 丰富产品
中信重工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即产品结构丰富,并将自主研发技术延伸发展,最终形成系列和产品。
中信重工生产的许多产品在生产原理上都是大致相同的。比如做铁矿、有色矿的破磨选,又如球团烧结、活性石灰、水泥煅结等。而公司恰恰在窑类、磨类、辊磨类、破碎类产品上具有核心制造优势。
任沁新认为,未来中国的重化工行业的发展趋势一定是资源节能型和环境友好型。因此未来公司的客户会更倾向于高效节能的产品。
作为一个负责任的企业,必将注重环保节能、低碳经济等社会和谐发展。任沁新多次公开表明,中信重工未来将重点立足于环保节能产业的技术研发与产品产业化。
中信重工充分利用自身技术优势,发明了用于日产5000吨以上水泥生产线的双压纯低温余热发电系统工艺及设备;并已成为国家发改委示范推广标准。这样一条余热发电设备,每年可发电6480万度,减排二氧化碳6.5万吨。以每度工业电价0.7元计,每年可节约4000余万元。而一套设备的投资回收期仅2年4个月。目前,中信重工已签订了137条双压纯低温余热发电项目合同,其中42条已成功并网发电。
由纯低温余热发电项目技术原理进一步拓展到了钢铁、化工、有色、玻璃、硅冶炼、焦化等行业,诞生了一系列节能环保产品。如围绕水泥生产主线设备进行上下产业链的延伸,开发了回转窑另一端粉磨系统的矿渣立磨,使原来在钢厂以垃圾被处理的炼铁水渣和炼钢废渣,平均获得每吨200~300元的经济收益,实现了变废为宝。在钢渣处理上,还可根据客户需求定向开发做成复合肥。这就大大提高了客户的收益。
通过6年研发,中信重工开发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利用水泥生产系统处理混合收集的生活垃圾技术,具有传统的垃圾填埋和焚烧无可比拟的优势:能有效抑制二恶英的合成与排放;飞灰与灰渣通过煅烧全部进入水泥熟料的晶格中,避免了产生二次污染的可能;垃圾储存和输送均处于负压状态,防止异味对周围的空气造成污染。利用水泥生产系统处理城市生活垃圾技术,还能将生活垃圾中的可燃物替代部分燃料,完全达到了垃圾处理的 “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的要求。中信重工利用水泥生产消纳城市垃圾技术,适应了国内居民生活习惯,科学高效地解决了城市垃圾处理难题。
褐煤提质同样如此。据悉,我国露天煤矿中褐煤的探明储量为3700亿吨,但褐煤的发热量少、容易自燃、二氧化碳排放量高、粉煤无法运输,因此不好利用。 “但如果能将褐煤进行提质,则有可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并引发未来中国煤炭市场的一场革命。”中信重工看到了这一商机。
中信重工经多年努力,开发研制了国内首台用于褐煤提质工业化生产的高压对辊成型技术装备,以提高煤炭利用率、节约能源,同时减少环境污染。这一装备目前已在神华宝日希勒褐煤提质项目中试运行。据悉,第二单已被上海电力签下,目前正在建设。未来还有望大规模推广开来。
正是由于公司研发了多行业优势突出的产品,提高了中信重工抵御宏观经济波动风险的能力。
公司2011年新增订货突破132亿元,到2012年4月底,公司在手的订单量已达到260亿元。
“通过 ‘十一五’的积淀,公司的整体竞争实力有了非常大的跨越。接下来的这几年,实际上是公司投资见收益的最好时期。正好也能在上市后与投资者共享这份收益。”任沁新表示。
比肩国际 布局全球
赢得国内外两个市场的并举发展,是众多中国企业为之奋斗多年的目标。国际市场是块大蛋糕,想起来令人垂涎,然而更多的时候却是无从下口。
2011年中信重工直接与海外签订的在手订单金额占所有订单金额的10.79%左右,直接和间接出口加起来超过30%。海外市场的开拓在中信重工未来发展中已经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而在同行企业中,中信重工也是海外之路走得最远的一家。
目前,中信重工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矿业和水泥装备制造商,国内外两个市场基本形成两分天下格局。
任沁新指出,国际竞争并非只靠价格。澳洲、南非和南美有着中信重工最高端的优质客户,过去欧美企业采取全球分包,我们只拿中间一部分。但如今中信重工掌握了核心竞争力,又能在一个工厂内涵盖最完善的制造环节,能够保证产品的工期和质量。因此,未来中信重工将更具有国际竞争力。
在任沁新看来,中信重工的海外市场突破口应该是当年坚决进军澳大利亚市场。
2007年3月,中信重工与多家国际著名矿业公司一起参与了SINO铁矿项目设备投标。这个投资42亿美元的项目,不仅是当时世界单矿产量和规模最大的项目之一,也是中国资本完全按照国际标准在海外投资的最大规模铁矿项目。
这个项目,让中信重工第一次独立参与了全球范围内竞争,并成功中标。从此与从前的国际知名合作伙伴由合作走向竞争,步步为营取得同台竞技的资格。
在澳洲的成功,让世界矿业巨头巴西淡水河谷公司伸出了橄榄枝——一次性批量采购30台 (套)直径5米以上大型球磨机。以此为契机,中信重工奠定了近几年与淡水河谷长期合作的战略基础。中信重工成为淡水河谷的惟一中国供应商。
此后,中信重工又顺利与秘鲁铜业、英美资源、必和必拓、蒙古国额尔登特铜矿等签订了合作协议。
此外,中信重工也开启了海外并购之旅。
2011年2月,中信重工收购了西班牙甘达拉公司 (Gandara)100%股权及由英维希斯公司持有的甘达拉公司子公司重型设备制造公司其余8.75%的股权。甘达拉公司在大型球磨机、自磨机、水泥磨的筒体制造方面具备高超的制造技术和丰富的制造经验,其产品在水泥、矿业、核能、发电及化工等多个领域具有较强的竞争实力,客户主要为国际知名公司。
任沁新表示,收购甘达拉公司将有助于中信重工建立海外核心制造基地,辐射欧洲、南美洲和南非等矿产资源丰富国家,带动本公司整体制造工艺和质量水平的提升。另外,利用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实施水路运输,既可以解决本公司生产的大型件、重型件运输难的问题,还可以绕开出口壁垒,通过国际结算对冲机制,降低国际间汇率风险,促进国际化进程持续、健康发展。同时,此次收购还将有助于增强中信重工品牌在全球市场的认知度。
对于未来的收购目标,任沁新指出,当前欧债危机为中信重工海外并购创造了良好机会,而拥有核心技术优势的企业才是中信重工看中的并购对象。对未来海外市场的开拓,任沁新更看好南美、非洲、印度和俄罗斯市场。
倾力转型 未来可期
任沁新认为,重装制造是一个非常有前景,值得长期持有的行业。目前中信重工产品下游的矿山、建材、电力、石化等行业发展状况良好,重型装备产品市场需求旺盛。国家 “一五”期间投资兴建并传承至今的156项工程,经过转型发展起来的企业大多是今天的行业中坚。时至今日,装备制造行业又将迎来一个新的发展机遇期。
预计在未来几年,国家宏观经济形势稳定持续增长,公司所处行业的国家政策支持力度大,处于高增长周期。而公司近几年通过大规模的资金投入,技术研发实力、装备技术水平大幅提升,继续保持国内领先水平,市场竞争力进一步加强,且重型装备制造行业具有资金、技术壁垒高的特点,一定时期内这种竞争优势不会改变。中信重工未来销售收入会继续保持稳定增长。
因此,虽然在经济下滑的大背景下,任沁新对企业发展仍充满信心,其自信来自于企业多领域市场的支撑。1.煤炭领域。作为常规能源将持续短缺,未来增长平稳,但褐煤提质设备会有较大增长。2.矿山领域。包括黑色矿山、有色矿山,是未来预期增长最快板块。公司主要做破、磨、选、球团等设备,处于世界前三名。3.建材领域。4.冶金领域。5.有色领域。这三个领域,公司依托于大型化、重型化、高效化,为客户提供技术和产品,竞争越来越小,未来市场增长稳定。6.节能环保领域。围绕传统产业,公司通过技术引领,开发出了以低温介质余热发电、褐煤提质、水泥窑消纳城市垃圾、钢渣粉磨、尾矿处理等为代表的节能环保产业,将成为公司未来增长较快的产业板块。
“我们唯有坚守主业,同时要继续走转型之路,进一步强化我们的技术优势,向研发、服务型的企业转型。而在未来三到五年,我们的技术和成套服务的收入要占到我们收入的一半甚至更多。”任沁新如是说。
在探索和实践中,中信重工将商业模式定义为 “核心制造+成套服务”,即通过交钥匙工程的方式为客户提供工业项目最优解决方案。在坚守制造、做强制造的同时,通过对新技术和新产品的不断研发,使技术研发由适应市场逐步向引领市场、创造市场需求转变。
在此基础之上,公司向 “技术服务增值”迈进,创造产品价值之外的新价值,由以往的单机销售转变为兼具制造及项目总承包能力的设备提供商。围绕核心制造,公司建立和完善大客户服务、用户服务和备件服务三位一体的大服务体系,致力于与客户形成长期战略合作联盟,为其提供深度服务和整体解决方案,实现服务增值。
“在制造之前,我们的研发为客户提供工业解决方案;而销售之后,还要把服务渗透到整个生产运营中去。我们和客户之间是有服务协议的,我们的监控界面和他们的控制界面完全一样。甚至客户还没有发现问题时,我们就已经发现问题了。中信重工的客户服务中心是24小时服务的,客户可以通过我们的服务系统, 随时得到服务。同时,业内还要建立备件网。使得客户和客户之间物流沟通起来,最终使用户备件资金占用占到最低。”任沁新说, “这就是我们富有特色的天平型价值链构建。”
谈到未来发展,任沁新认为中信重工还应有重大调整,总体思路将延续现在的战略,向高新技术发展,核心技术变成核心装备和核心工艺,为客户提供成套解决方案,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需求从而实现服务领域的拓展。
中信重工将始终坚持高端战略,保持高端发展——做别人做不了的业务。(刘雪梅 骆自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