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源经编:做中国经编的铺路石
稿件来源:本报讯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国经编产业能在国际舞台上一枝独秀,也与其装备制造业的崛起息息相关。 作为最直接的生产手段,经编机械的技术、质量和制造成本,直接关系着经编产业的发展。就如同我国的经编产业一样,我国的经编机械制造业同样是新兴产业,因而也颇具后发优势。 近年来,我国的经编装备迅猛发展,不但部分机型打破了国外垄断,还涌现了一批高水平的经编机械制造企业。常州市润源经编机械有限公司便是其中之一。 从2002年踏上经编机械之路,不到十年时间,该公司已成为目前我国生产经编机械种类最多的企业。而梳理其成长之路,或可从中窥见我国经编机械的发展轨迹。而正是这一批经编机械生产企业的不懈追求,才造就了今天中国经编的灿烂。 作为第三站, “走基层 看纺织”中国经编万里行6月10日走进了常州润源。
情有独钟
对一家民营企业来说,研发既投入多又见效慢,一旦失败所有投入就都打了水漂,所以,很多企业更喜欢在产能上下功夫。王占洪也承认, “研发很难”,但这并不影响他对新品研发的热情。 他是润源经编的董事长。采访中,他一再向记者强调,润源之所以走到现在, “总结起来,还是得益于技术创新带来的稳步发展。” 2004年该公司开始研发第一台经编机,在花了6个月时间完成了研发、生产并投入市场后,第一年就收回了全部投入。尝到了研发甜头的润源,立即把所有利润再次投入到了产品研发中。 2006年,其多梳数控提花经编机问世;2008年,多轴向经编机研发成功;2009年,双轴向经编机无缝成形经编机诞生……不断问世的新机型,不但填补了国内空白,主要技术性能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而且部分售价还不到进口产品的二分之一;更让王占洪骄傲的是,其部分设备还打破了国外制造业发达国家长期垄断的局面,可以替代进口。而不到十年,润源也从仅有一种产品,到如今产品涵盖服饰、家纺等诸多领域,产能也从最初的每月几台,发展到如今的年产1000台经编机。 借用东华大学研究院副院长、教授陈南梁的话说,虽然在经编机械行业中比较年轻, “但润源却是发展最快的企业,也是我国目前生产经编机种类最多的经编机械企业”。 据润源副总经理刘志刚介绍,润源的新产品每年都有30%的提升,近三年来,该公司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10%以上,2011年该比例达到了15%。而为了鼓励创新,员工每提出一项专利,公司就奖励3000元。目前,该企业已拥有专利200项。 该公司还计划投入1.1亿元,用三年时间打造和改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并致力于将其建成为一个在国内、乃至国际上集基础研究、技术开发、应用研究、产品开发、产品试制、产品转移技术培训于一体的综合性研发中心。目前该中心的研发基地已经竣工并投入使用,共占地1.5万平方米。 6月10日,就在 “走基层 看纺织”中国经编万里行团队到达润源的当天,中国产业用纺织品应用研究中心在这里揭牌落户。 “产品开发过程中的资源浪费是目前经编机械行业发展的困难之一,而应用研究中心的建成正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王占洪表示,通过应用研究,可以使企业完成转型升级、技术创新等工作,为研发高端产品做好准备。 据悉,润源还准备跟东华大学合作成立纺织医疗研究中心,参与人造血管、韧带、人造皮肤等医用纺织品的研究。尽管这些应用研究,并没有多少经济效益,但润源很看重,因为 “那些代表了我们公司的研发水平”。 “只有不断研发新产品,未来才有可能”。王占洪强调,也因此,润源提出了口号 “经编未来,无限可能”。
“潜心做未来”
“未来”在王占洪这里,更像是现在进行时。 “我们不看重现有的经编市场蛋糕,而是希望将未来的经编盘子做得更大,让更多人享受经编成果。” 从上世纪70年代的303、304经编机,到80年代进口经编机进入国内,如今,我国经编机械已达到了3000台/年的生产规模,且制造水平也大幅提升。不仅材质好,加工精度高,且向着多规格、高机号、宽幅等方向延伸,而丰富的机型、简便的调试为经编产品的设计拓展了更大的空间。 尽管我国已能生产所有型号的经编机,但囿于故有思维,国内不少经编企业依然倾向于采购国外经编机械。“从2004开发出第一台国产经编机产品,到取得客户的认同,这期间的过程很长,”王占洪坦言,在经编市场上,德国的经编机械已垄断了几十年,其品牌很牢度, “打破它要花时间,但我们有信心,一年不行就两年,两年不行就十年,十年不行还有下一代,总会把高端市场拿下来!” 他也坦承,与国外相比,我国的经编机械在品质和稳定性上还有不小的差距, “我们就输在马虎、不认真上,解决了这一点,就向经编强国迈出了一大步。”王占洪强调。 为此,除了加强员工的高标准、高要求培训,逐步改变其习惯素养外,该企业还建立了检测中心,对产品做检测和模拟实验,对所有将来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预知、预防。2010年,该公司成立了 “润源培训学院”专门对员工及客户进行全方位培训。 “我们正在花大力气研究产品的稳定性,相信一两年就可以补上。”王占洪很自信, “除了价格,我们的服务更快、更有效,而且还能提供个性化的产品,而这一点,是其他企业所不能比的。” 去年,该公司成立了国际部,今年 “小有收获”,预计国际业务能达到5000万元人民币,而此前只有几百万元。对此,王占洪 “还是很满意的”。 “我们也不急,要进入国外市场,服务、营销、生产等必须要全部配套,我们的战略是每年锁定一个国家,未来,将国际市场的份额提高到公司的30%。” 目前,该公司正在积极探索各种国际合作方式,目前已通过赠送朝鲜平壤轻工业大学研发设备,成功与该大学共建了研究中心;另外,与以色列的DFT公司合作,提升其计算机算法和软件控制方面的实力。下半年,将在日本建研发中心,吸收国外先进的研发经验和管理经验。(本报记者 李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