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表彰大会现场。
引领消费潮流和消费观念的轻工会展经济近年来获得蓬勃发展。6月26日,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在京召开中国轻工十大品牌及优秀特色展会表彰大会,对评出的 “中国轻工十大品牌展会”和 “中国轻工优秀特色展会”进行表彰。这些展会不仅能够代表中国轻工展会的水平,而且整体上体现了国家优秀展会的水平。
会展经济助推行业发展
轻工业是消费品加工工业,轻工的45个行业涉及到19个统计大类、72个统计中类和137个统计小类,其主要特点是:产品关联度小、外贸依存度大、市场细分要求高。因此,积极拓展消费品市场,利用各种市场手段和方式开拓销售渠道,是促进轻工业企业发展的至关重要的因素之一。积极发展轻工会展经济,促进和提升轻工企业销售手段和方式,是中国轻工业联合会近年来为打造服务企业、增强协会凝聚力和实力的重要平台之一。
近年来,中国轻工系统的会展经济有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许多展会已经成为行业内公认的最具影响的展会。2011年,中轻联代管协 (学)会及直属单位自办展会44个,比2010年增长15.6%;总展出面积超过263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近16%,展会面积超过8万平方米的展会为7个,比上年增长了11%。
除办展数量有所增长外,展会的质量也有较大提升,2011年,众多展会不仅是国内第一,而且在国际上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其中达到世界同类型展览会规模前三名的展会有10个;达到世界同类型展览会规模第二的展会有7个;达到世界同类型展览会规模第一的展会有2个,即中国国际缝制设备展览会和中国国际衡器展览会。这些展会的成功举办,进一步扩大和增强了轻工展会在国内外的品牌影响力,为我国轻工会展经济的提升起到了积极的示范和推动作用。
名牌展会凸显影响力
2006年,为了促进系统内会展经济的进一步开展,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开展了 “中国轻工十大品牌展会”的推荐评选工作,2009年起,又推出了十家 “中国轻工优秀特色展会”,这些展会的推出,为进一步提高行业展会的品质和影响力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受到了行业内各单位的支持和好评。
为使推荐评选中国轻工品牌展会活动更加规范和持续,根据中轻联会长办公会议决定,从2011年起,将两项评选活动同时进行,并确定五年评选一次。推荐工作在各方面的积极参与和支持下,按照公正、透明原则,评出了 “中国轻工十大品牌展会”和 “中国轻工优秀特色展会”。
“中国轻工十大品牌展会”包括中国家具协会主办中国国际家具展览会、中国五金制品协会主办的中国国际五金展、中国自行车协会主办的中国国际自行车展览会、中国缝制机械协会主办的中国国际缝制设备展览会、中国皮革协会主办的中国国际皮革展、中国乐器协会主办的中国 (上海)国际乐器展览会、中国焙烤食品糖制品工业协会主办的中国国际焙烤展览会、中国玩具和婴童用品协会主办的中国国际玩具及模型展览会、中国食品添加剂和配料协会主办的中国国际食品添加剂和配料展览会、中国眼镜协会主办的中国国际眼镜业展览会。
“中国轻工优秀特色展会”包括轻工业展览中心主办的中国国际家居博览会、中国制笔协会主办的中国文化商品交易会暨中国制笔国际博览会、中国轻工机械协会主办的亚太国际塑料橡胶工业展览会、中国衡器协会主办的中国国际衡器展览会、中国贸促会轻工行业分会主办的中国国际啤酒节、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主办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国际艺术精品博览会、中国文房四宝协会主办的全国文房四宝艺术博览会。
本次评出的中国轻工十大品牌展会共同的特点是:展览面积居国内同类展会之首,在国际专业展中其规模和行业影响力名列前茅,行业知名企业参与最多、专业活动水平最高、规模最大。
以 “中国国际缝制设备展览会”为例,该展会是目前世界缝制机械行业第一大展。1987年在南京创办,1996年迅速跻身世界缝制机械四大展之列,2007年展会规模突破了10万平方米,一举奠定其作为世界缝制机械行业第一大展的地位。2011年展会规模再次超过10万平方米,共有来自18个国家和地区的1182家企业参展,参观人次将近5万,创下了展会多项记录的历史新高。
本次评出的 “中国轻工优秀特色展会”,由于行业特点,展出规模虽不如十大品牌展会那么大,但在主办单位的精心策划和组织下,独树一帜、极具亮点。
如中国国际衡器展览会至今已经成功举办了24届。展览会从开始的几家企业参展、几十平方米的展览面积,到2011年已发展为300多家企业参展、展览面积达2万多平方米,展览会集中展示了近年来国内外企业研制、开发的衡器新产品、新技术等最新科技成果,充分显示我国衡器工业发展水平和企业风采,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最具代表性的衡器专业展览会。
纵观我国轻工业会展经济的发展,虽然还存在着发展不平衡、展会运作水平参差不齐、组织管理上与国际高端水平展会存在差距等问题,但是,轻工展会的健康稳定发展已经成为主流。
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会长步正发表示,轻工展会在轻工行业快速发展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国内外各类专业展览会已经成为轻工企业拓展国际市场,提升产业整体水平,完善产业链的重要途径,成为行业协会搭建企业交流平台,引领行业健康发展,增强协会影响力、凝聚力和自身实力的重要手段。(本报记者 刘英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