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一季度,我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109个国家和地区的1096家境外企业进行了直接投资,累计实现非金融类直接投资165.5亿美元,同比增长94.5%。图为中色建设集团与赞比亚共同建设开发的谦比希铜矿生产现场。 (资料图片)
我国企业在国内发展过程中,目前均受到国内市场环境和政策环境等不同程度的限制,扩大发展空间成为企业“走出去”的主要动因,同时企业面临着国际投资环境以及自身在 “走出去”方向、模式、风险和社会责任等方面的考验,我国企业海外经营整体欠佳。
以矿业为例,在6月20日召开的2012矿业与财富 (北京)高峰论坛暨展览会上,中国矿业联合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陈先达介绍,截至6月中旬,我国企业海外矿业投资项目数仅为53例,投资额仅为36.78亿美元,两项指标均同比大幅下滑50%以上,我国矿企海外投资出现进展放缓,显现出投资重点区域转移、企业来源多元化、投资和合作方式多样化等趋势。
世界经济存变数 海外投资稳增长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会发布的 《中国企业海外投资及经营情况调查报告》指出,2012年,世界经济形势仍然面临诸多变数,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导致世界经济增长模式调整变化的过程极其复杂,世界经济完全走出低谷可能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同时各国利益诉求分化明显,在出口、科技创新等方面竞争将更加激烈。
同时,金融危机改变了全球投资流动总体态势,也改变了外国投资的地缘决定因素和区域性格局,跨国公司全球化战略和供应链正经历着一次新的调整,可能在今后几年,推动一场全球范围内的产业转移和调整。根据预测,未来数年,我国企业在对外投资目标、对外投资策略、对外投资环境、对外投资风险和对外投资管理等方面,也将发生较大变化。
《中国企业海外投资及经营情况调查报告》显示,在过去十年中,我国企业对外投资从高速增长阶段逐步过渡到平稳增长阶段,从量的增长进一步趋向质的提升。2011年,在国际政治经济局势动荡不安、欧债危机不断深化、国际投资环境错综复杂的情况下,我国企业对外投资仍然保持了平稳增长,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132个国家和地区的3391家境外企业进行了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累积实现直接投资600.7亿美元,同比增长1.8%。
进入2012年,我国海外投资活动愈加活跃,一季度,我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109个国家和地区的1096家境外企业进行了直接投资,累计实现非金融类直接投资165.5亿美元,同比增长94.5%。其中,通过并购方式实现的直接投资达到62亿美元。
国内发展不满意 国际市场寻机会
2011年度,中国贸易促进会开展的“中国企业对外投资情况和意向问卷调查”抽取了365个企业有效调查样本,从往年的侧重外向型企业对外投资意向,转向针对已 “走出去”企业的对外投资实际经营状况,为业界了解我国企业“走出去”实际情况提供了一个视角。
“中国企业对外投资情况和意向问卷调查”采取随机抽样和发放调查问卷的方法,分别对东、中、西部地区的制造业、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农林牧副渔、建筑业、其他行业等企业进行调查。其中,调查以制造业和批发零售企业为主,制造业企业占49.5%,批发零售企业占16.5%。
根据调查,在我国企业 “走出去”国内发展环境方面,国内市场环境和政策环境对企业发展均有不同程度的限制。在市场环境类因素中,国内成本上涨幅度大、国内市场竞争程度高、国内人才获取难度大,分别居制约企业发展因素的前三位。其中,76.8%的企业反映国内成本上涨幅度大,73.1%的企业反映国内市场竞争的程度高,65.6%的企业反映国内人才获取有难度。
企业普遍反映,除了成本的上升,企业在国内难以获得资金、技术和原材料等也是制约企业国内发展的重要因素。61.7%的企业认为国内融资难度大,58.8%的企业认为国内技术获取难度大。同时,51.0%的企业反映国内政策管制程度大,45.9%的企业反映国内行业准入限制程度大。而且,民营企业在国内融资和国内原材料获取难度方面明显高于国有企业。
但值得注意的是,与成本因素驱动我国企业 “走出去”相应的是,我国利用外资继续向 “轻型化”转型,服务业利用外资比重不断提高,并于2011年首次超过制造业。
根据企业近三年国内业务相关绩效指标,57.5%的企业对国内销售额满意,49.3%的企业对国内市场份额满意,47.0%的企业对国内销售利润率满意。在增长率方面,53.5%的企业对国内销售额增长率满意,50.2%的企业对国内市场份额增长率满意,44.5%的企业对国内销售利润增长率满意。
其中,民营企业在国内销售额、销售额增长率、市场份额、市场份额增长率、销售利润和销售利润增长率等指标方面,对国内业务的满意度明显低于国有企业,说明民营企业在国内的生存环境更为严峻, “走出去”在一定程度上是迫于发展的压力。
海外市场具引力 投资水平待提升
调查数据表明,我国 “走出去”的企业整体上对国内业务发展的满意度一般,有近一半的企业对国内业务的各类指标不甚满意,成为企业 “走出去”的一个重要驱动力。实际上,在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目的是,提高在全球范围内实现最佳资源配置的能力,开拓国际、国内两大市场。
调查介绍,我国在海外投资方面具有潜力的企业主要分为三类:一是国有能源资源企业,这些企业海外投资的主要目标是稳定国内资源供应,通过掌握上游资源,从相关原料的价格上升中获益。二是高新技术企业,主要包括通讯和IT等行业企业。这类企业 “走出去”是为了参与全球竞争,获得技术资源。三是具有比较优势的企业,主要包括纺织、成衣、家电等。这些企业 “走出去”是为了接近市场,缓和对外贸易摩擦。
而且,英国、美国等西方国家为了尽快从金融危机中恢复经济活力, 大力发展新能源、生物制药、高端制造等新兴产业,积极吸引海外企业投资新兴产业。据调查,亚洲由于地缘、文化、经济状况类似等原因,成为我国企业“走出去”最重要的目的地,非洲和大洋洲以自然资源丰富等原因成为我国企业 “走出去”的重要目的地,北美洲和欧洲因为发达的经济和丰富的技术资源等原因,成为我国企业 “走出去”的一个方向。
在参与调查企业443个海外分支机构中,32.5%在亚洲,15.6%在非洲,11.7%在大洋洲,13.8%在北美洲,16.9%在欧洲,9.5%在拉丁美洲。
调查认为,尽管我国企业 “走出去”发展速度比较快,但我国对外投资整体上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与传统大国仍有较大差距。调查显示,我国企业海外分支机构占公司整体资产、员工和业务量的比例还是比较低。我国企业海外分支机构占企业员工总数、总资产和销售额三个比例显示,在10%以下的分别为65.4%、54.2%和42.9%,而在50%以上的分别为6.4%、7.1%和15%。 但和国内业务相比,海外业务以较少比例的员工和资产取得了较高比例的销售,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走出去”寻找更广阔市场的目的。同时,海外投资形式仍以新建为主,参与调查的企业在 “最近设立的海外分支机构”中,有69.6%属独立新建项目,20.3%为合资新建项目,而兼并收购项目仅占10.1%。
而且,我国企业在 “走出去”的过程中,不同规模的企业由于自身可以利用的资源不同,其 “走出去”的能力也存在较大差异。一方面,企业自我评价的海外发展能力整体情况良好,另一方面,企业在如何融入当地社会方面能力较差。不过,大型企业的各项海外发展能力都明显优于中小企业,国有企业明显优于民营企业,说明我国虽然积极鼓励中小企业 “走出去”,但中小企业“走出去”的能力还是相对比较低。同时,我国企业 “走出去”的一个重要短板就是国际化人才匮乏,在 “走出去”企业中,8.9%的企业法人代表是海归人员,47.2%的企业高管团队中有海归人员。
调查表明,我国 “走出去”政策对企业起到了明显的积极作用,60%的企业认为,我国 “走出去”政策如外汇、通关、财税、保险、金融、安全保障、产业导向、信息服务等政策对企业 “走出去”帮助较大,72.8%的企业表示在“走出去”过程中,得到了我国各级政府不同程度和不同侧面的帮助。
但海外投资企业仍然建议,望国家继续加大战略引导,在财政、税收、融资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简化审批流程。健全信息服务体系,定期提供国外金融商贸、税收、法律、人力资源等方面的信息。放松外汇管制,加快人民币境外直投步伐,防范汇率风险,指导协调提高境外融资功能,扩大援外基金项目范围。由政府牵头组织成立协调委员会,向东道主国家争取更多的政策支持。对 “走出去”企业提供更多的补贴,特别是对中小企业、民营企业提供更多的支持。加强多边经贸谈判,消除各种投资壁垒,保护我国对外投资企业的权益。(本报记者 孟凡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