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硬数据采集难 两化融合评估指标渐成体系
稿件来源:本报讯
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是量化、评估两化融合深度、水平和效益的依据。 “工信部下半年的重点工作是开展区域性两化融合水平评估。”工信部信息化推进司信息资源处处长安筱鹏在7月19日举办的赛迪学术沙龙系列之两化融合论坛上表示。 在2012年初召开的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提出 “要全面开展企业两化融合水平等级评估,启动区域两化融合评估试点”。赛迪智库发布的 《2012年下半年我国两化融合走势分析与预测》 (以下简称 《预测》)显示,近半年来,工信部总共对18个重点行业开展了两化融合评估工作。但这些评估仍然是分行业进行的,无法进行行业间的对比。此外,同时开展的区域两化融合评估试点,是对区域两化融合评估指标体系的初步探索,若要实现较大范围或全国性的区域间对比,还需要进一步开展区域性两化融合评估实践,完善评估指标体系。 赛迪智库信息化研究中心主任樊会文在论坛上介绍,赛迪智库两化融合走势预测课题组从今年上半年开始就已经动员全国各省市联合筹建 “区域性两化融合评价指标体系”。 “目前该项指标体系已经形成初步草案,正在进一步征集意见和完善当中。课题组计划在8~9月对各个省进行调研,以完善、核实目前各省市提供的数据,并于12月份以蓝皮书的形式发布区域性两化融合指标体系的报告。”樊会文透露道。 樊会文同时坦言,两化融合评估指标体系建立的最大难题是拿不出有说服力的数据。 “虽然两化融合指标体系的建设对于全面反映两化融合取得的成绩、引导地方政府合理配置资源等具有重要意义,但是有些数据很难拿到”。 据了解,目前指标评价体系已初步形成31个评价指标,涵盖工业化发展水平、信息化发展水平和工业和信息化融合发展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中,工业发展水平8个指标,信息化发展水平9个指标,工业和信息化融合发展水平14个指标。 就工业发展水平这一大类来说,又分为工业经济效益、产业结构和绿色发展三个子类。 “各个省高新技术产业的统计年鉴都有这些指标,一般不会有争议。”樊会文说。 但在信息化发展水平这一类,尤其是 “电脑拥有量”、 “电子政务”、 “社会信息化”这些子类中,就出现了有些省有数据,有些省没有数据的情形。“有些数据不太好找,很难找到比较硬的数据。”樊会文不无忧虑地说。 在融合发展水平这一类指标当中,工信部有关于 “嵌入式软件”销售额的相关统计,而在 “MES和ERP的普及率”上, “个别城市有,个别省没有”。在反映自主创新的指标中, “全年申请专利的数量”以及 “研发投入”等数据也能从各省市大致找到。 樊会文特别指出 “电子商务”的数据指标很难精确统计出来。 “电子商务的数据大概有三分之一的省市说是有的,例如浙江、江苏,但也有省市说从来没有统计过。即使有,例如北京、上海,也是估计判断的成分比较多,并没有很准确的统计。” “所以,在指标体系中,有争议的数、难以采集的数占的比例要尽可能的少一些。”樊会文在最后总结中指出。 “缺乏两化融合的统计、监测、评估体系,尚未形成有效的分析、考核和决策依据,这是2012年下半年需要特别予以重视和解决的一个问题。” 《预测》强调。因此,在完善评估指标体系的建设上,要全面开展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工作,研究制定两化融合评估规范国家标准,开展企业两化融合水平等级认定工作。 “做这件事的目的,用一句话概括,就是用科学的指标体系指导和引领地方两化融合的科学发展,做好这件事的核心,就是如何处理好指标的科学性与指标的可获得性之间的关系。”安筱鹏评价道。 安筱鹏同时指出,尽管评估指标体系的数据比较难获得,工作阻力比较大,但“并不是不要做,而是要硬着头皮做。做出来呢就是一个快速升级的过程。” 针对目前这份指标体系的草案,安筱鹏认为还有一些尚待完善的地方。比如,融合水平的指标这一类中,可以将“智能装备与产品的智能化”这个指标考虑进去。 “如果现在的指标体系做了比较大的调整,比如改为基础设施,产品的智能化与装备,生产过程,电子商务,可以考虑加进去。” “此外,还需要增加一类与物流和企业供应链管理的指标以及为中小企业提供公共服务能力的指标。”安筱鹏建议。(本报记者 任奕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