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2012中国行业协会发展论坛会场。 (陈 卫 摄)
7月24日,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联合15家行业协会共同举办的 “2012中国行业协会发展论坛”在人民大会堂召开。此次论坛的主题是 “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工经联名誉会长顾秀莲,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邵宁,国务院参事室副主任方宁,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侯云春,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成员、总工程师朱宏任,国家民政部民间组织管理局副局长李勇出席论坛并讲话。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工经联会长李毅中作了题为 《深化改革,改善管理,更好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的主题报告。
加快行业协会立法进程
“行业协会法的尽早出台有利于行业发展,有利于企业发展,更加有利于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各行业协会要加强总结经验,为国家出台行业协会法提供依据。”顾秀莲在讲话中着重强调。
李毅中在主题报告中指出,我国的行业协会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历程而逐步发展起来的。30年来,行业协会规模、种类、数量迅速增长。截至2011年底,全国在民政部门登记的社会组织46.2万家,职工人数599.3万人,共有社会团体25.5个,行业协会近7万家,其中全国性行业协会达600余家。
他认为,与发达国家的行业协会相比,我国的行业协会还存在很大差距。行业协会发展不平衡,一些行业协会存在着素质能力不够适用、行为运作不够规范、作用发挥不够突出的问题,协会生存和发展状况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总体上看仍处于扶持培育发展阶段。
李毅中表示,制约行业协会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内部因素,也有外部因素。就行业协会自身来看,部分行业协会面对困难缺乏改革发展思路,信心不足;协会运作不规范,内部治理不够完善;多数行业协会人才缺乏,人才结构不合理现象突出等限制了行业协会的发展。而从外部环境来看,缺乏法律、法规体系的支撑,相关政策措施和管理规定滞后等因素更是严重制约着行业协会作用的发挥。
针对上述问题,李毅中强调,行业协会要把加强自身建设放在首位,以强化自身优势、练好内功为根本来迎接新的发展机遇。当前,行业协会尤其要在“稳增长、转方式、调结构、惠民生”、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生产服务业、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促进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五个方面有所作为。
李毅中建议,要进一步落实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行业协会商会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加快行业协会立法进程。只有制定并尽早出台我国的行业协会法,才能更好地明确行业协会的性质、地位、职能和作用。同时李毅中表示,应推动相关主管部门抓紧研究和制定出台扶持行业协会发展的相关配套政策,为行业协会的生存与发展及自身建设提供法律体系上的支撑。建立符合市场规律和要求的社会化运作模式,建立政府宏观调控、行业自律管理和企业自我约束的相互协调运行机制。
强化行业协会支撑作用
朱宏任在讲话中充分肯定了行业协会的作用。他表示,行业协会是联系政府和企业的桥梁和纽带,是工信部有效实施行业管理的重要支撑。
近年来,工信部高度重视发挥协会作用,积极构建新型工业行业管理体制。工信部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重大决策中的参谋作用;积极委托行业协会承担行业管理的基础工作,明确政府和协会的定位,切实将协会办理的事项转移或者委托给协会;建立完善与行业协会之间的联系沟通机制。
朱宏任指出,当前我国工业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这既是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深刻影响,也有国内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出的紧迫要求,要实现工业又快又好发展,只有走加快转型升级之路,这就需要包括各有关行业协会在内的社会各界共同为之奋斗。朱宏任透露,下一步工信部将更加注重发挥行业协会的积极作用,着力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进一步发挥行业协会对工信部的支撑作用,在制订行业规划政策和标准,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节能减排,推进军民结合和两化融合方面进一步扩大深度和广度,积极采纳行业协会的意见和建议。二是进一步拓展与行业协会的联系渠道,适当扩大工信部年度工作会议参会行业协会的范围,邀请协会参加工信部相关专题调研活动和研究行业发展重大问题的专题会议,及时向有关协会传达国家有关法律法规重大政策和重要工作情况,加强与协会的日常联系和工作对接,指导协会开展相关工作,注重与各相关部门的联系沟通,协同推动协会在行业管理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三是进一步完善政府委托工作的机制,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建立政府购买行业协会服务制度,完善购买服务工作的机制,进一步加大对行业协会承担政府委托工作的支持力度,提高协会承接政府委托工作的能力,促进委托工作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四是进一步完善联席会议机制,加强沟通交流。
据了解,本次论坛首次由16家单位共同主办,目的在于搭建我国行业协会交流和协商的平台,交流新信息,探讨新问题,促进团结协作,共同研究探索新形势下行业协会发展的规律。
围绕论坛主题,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水泥协会和上海市工业经济联合会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和体会,分别作了论坛发言。全国性、地区性行业协会、政府有关部门、研究机构的代表共300余人参加了论坛。(本报记者 高 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