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收入突破千亿元
“北京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用了6年的时间,实现了营业收入从100亿元到1000亿元的突破,又用了4年的时间,实现了从1000亿元到3000亿元的跨越,产业规模超过印度软件名城班加罗尔、欧洲软件之都爱尔兰都柏林,从业人员总数超过美国的硅谷地区,已经成为全球有重要影响力的软件城市。” 《北京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发展报告:2012》统计显示。 在近日召开的第十六届中国国际软件博览会信息发布会上,由北京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发展报告研究课题组编著的 《北京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发展报告:2012》正式发布 (以下简称 《报告》)。 《报告》借助大量详实、权威的统计数据、市场调研和深入研究结果,对北京软件和信息服务业2011年的总体情况进行了总结,并对产业的重点领域和产业发展要素展开了分析。 基础软件行业快速发展 目前,北京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已经形成了涵盖信息传输、基础软件、应用软件、信息服务技术等领域的完整的产业链。其中,基础软件行业在原有的基础上实现了新的突破。 2011年,北京市基础软件行业实现营业收入139.4亿元,同比增长35.3%。其中,国产基础软件取得了快速发展,实现营业收入11.7亿元,占基础软件全部收入的8.4%。《报告》指出,电子信息产业振兴规划与“核高基”规划都充分表明国家支持基础软件发展的决心和力度,特别是从加强应用和产业化角度方面,一定程度上打破了长期存在的国外软件企业垄断的局面。 随着北京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的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重点骨干企业的市场地位得到增强。据 《报告》统计,年收入10亿元以上的企业已经达到44家,接近全行业业务总收入的45%,比2010年提升了近5个百分点;年收入过亿元的企业达到463家,占全行业业务总收入的81%,比2010年提升了7个百分点;在企业规模上,7家企业人员规模过万,14家企业登录资本市场,总市值近万亿元。 为集中资源扶持大企业、新型企业和快速成长的企业,北京市自2010年起实施 “打造一批大集团、聚集一批大总部、做强一批高端企业、培育一批高成长企业”的 “四个一批”工程。目前, “四个一批”工程企业已经成为产业核心企业群体,10家 “做大”企业软件业务收入达到650亿元,约占全市软件业务总收入的21.6%。 “四个一批”的工程企业也由2010年的178家扩大到237家,高成长企业数量增加了55.8%。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迅速 近年来,北京市积极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着重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中的云计算、移动互联网、三网融合、物联网、下一代互联网、导航与位置服务、工业软件等领域的发展。 《报告》指出,北京市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已经成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突破口,2011年实现收入规模约812.7亿元,同比增长24.2%,其中云计算、物联网、导航与位置服务收入增速超过30%。 自2010年9月北京市发布实施 “祥云工程”行动计划以来,北京云计算快速起步,蓬勃发展。通过祥云工程,北京聚集了一批在全国领军的云计算企业,百度、用友、中金、华胜天成等多家企业在京发布实施云计算战略。 《报告》统计,2011年北京云计算产业营业收入约116.8亿元,同比增长43.8%。 2011年北京移动互联网产业发展也异常活跃,在核心芯片、操作系统、移动网络运营、互联网应用、移动终端等领域已经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基础。根据 《报告》,北京互联网目前已经形成以创毅视讯、君正为代表的核心芯片,以播思通讯、中科创达为代表的移动终端操作系统,以优视为代表的浏览器,以联想、汉王、爱国者等为代表的移动智能终端,以奇虎、网秦为代表的网络安全,以百度为代表的移动搜索等。 技术与运营人才最为紧俏 根据 《报告》统计,2011年,北京市软件与信息服务企业国内外申请发明专利数为5040件,同比增幅高达128%,企业创新热情高涨。其中,拥有有效发明专利数与专利授权书分别为2478与1890件,均比2010年同期略有上升,呈逐年增加之势。从企业知识产权的获取方式来看,近96%的知识产权由自主研发产生。对智力密集型的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来说,创新仍然是企业活力所在。 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是高度依赖于人的智力的产业,处于成长最初始阶段的企业更加需要创业人才。 《报告》通过对北京地区软件创业情况的调查指出,超过90%的受访者表示存在人才紧缺的情况,而最缺乏的人才类型涵盖了技术、运营、市场、设计等各方面。其中,技术人才和运营人才最为紧俏,各占34%。在所需人才中,较为不缺乏的是管理人才与市场人才,分别占4%和6%。调查数据表明,虽然大部分的受访者表示团队成立至今没有核心人员流失,但仍有1/4的受访者表示核心创业团队有人员流失的情况。(本报记者 任奕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