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酒塑化剂风波或成行业黄金十年转折点
稿件来源:本报讯
就在11月18日的央视广告招标大会,尽显了酒企砸重金争标王豪气的第二天,11月19日,号称今年业绩增长最快的酒鬼酒被曝塑化剂超标高达260%。由此引发社会对白酒业的口诛笔伐,塑化剂危机迅速蔓延,中国股市的白酒股纷纷暴跌。 尽管中国酒业协会在事发当日发布了 《关于白酒产品塑化剂有关问题的说明》,但并未能抑制事件的不断发酵。在中酒协的 《说明》中,也有很多蹊跷之处。例如, 《说明》一方面称,全国白酒重点企业的白酒产品,塑化剂含量指标均低于食品标准值。通过对全国白酒产品大量全面的测定发现,白酒产品中基本上都含有塑化剂成分,最高2.32mg/kg,最低0.495mg/kg。而另一方面, 《说明》中列出的我国塑化剂相关标准 《食品容器、包装材料用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规定,邻苯二甲酸二丁酯 (DBP)的特定迁移量或最大残留量 (mg/kg)标准的为0.3(SML)。显然,白酒中塑化剂含量最低的0.495mg/kg也是高于相关标准规定值的。此外,为何越高档的白酒塑化剂含量越高? 《说明》显示,协会在2011年6月就已获知白酒产品中含有塑化剂,为何至今时过一年半仍 “正在研究我国白酒标准白酒产品塑化剂含量标准限定”? 针对这些疑团,记者试图通过采访找到答案,但中酒协理事长王延才的手机始终不在服务区,而中酒协白酒分会秘书长赵建华的手机也一直无人接听。 塑化剂在行业内早已不是秘密 中酒协的 《说明》显示,2011年6月,获知白酒产品中含有塑化剂有关信息后,中国酒业协会白酒分会分别与全国重点白酒企业、国家相关检测、科研机构进行沟通并布置调研任务,要求全面查清白酒中的塑化剂产生来源,掌握了基本情况后,于2011年12月发布通知,明确要求白酒企业要进一步提高食品安全意识,全面贯彻国务院食安办 《关于进一步加强酒类质量安全工作的通知》 (食安办 [2011]23号),禁止在白酒生产、贮存、销售过程中使用塑料制品,加强对接触白酒的塑料瓶盖的检测。2012年4月中国酒业协会白酒分会理事会会议和2012年7月中国酒业协会全国白酒国家评委年会上,再次强调严控白酒产品塑化剂含量的要求。 此外,中酒协 《说明》称,在白酒生产过程中自身发酵环节不产生塑化剂,白酒产品中的塑化剂属于特定迁移,主要源于塑料接酒桶、塑料输酒管、酒泵进出乳胶管、封酒缸塑料布、成品酒塑料内盖、成品酒塑料袋包装、成品酒塑料瓶包装、成品酒塑料桶包装等。此外,溶进白酒产品塑化剂最高值是酒泵进出乳胶管,目前所有白酒企业都在使用该设备。 显然,这个让外界感到震惊的消息,实际上在白酒业内,塑化剂已经是一个被拿出来讨论的话题了。而中酒协和相关酒企在发现白酒普遍存在塑化剂后的17个月内,都没有任何实际有效的作为。 究竟是标准缺失还是责任缺失 在中酒协的 《说明》中提到, “目前我国白酒标准正在研究白酒产品塑化剂含量标准限定”。 诚然,标准缺失会影响质检部门在白酒塑化剂监管上的作为。据悉,今年6月27日,国家质检总局发布关于公布2012年24类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结果的公告,其中白酒产品的质量监督抽查结果,并未提及发现塑化剂问题。由于检测标准空白,国家监管部门至今没有对一家白酒生产企业进行过处罚。 然而,正如三聚氰胺、瘦肉精、地沟油问题出现之后一样,塑化剂问题一出现,同样有一些人士站出来表示,问题是出自 “分段监管”、 “监管不力”、 “标准缺失”。但这一幕幕食品安全问题的背后,缺失的仅仅是监管和标准吗? 如果相关企业和部门没有责任感,没有对消费者生命安全、对产品质量负责的责任心,即便是再监管到位、标准完善,恐怕也无法贯彻、无济于事。 就在事发后,酒鬼酒公司副总经理范先生还强调,目前,我国在白酒行业塑化剂残留方面并没有一个正式的、硬性的规定。而在质检部门公布检测结果表明,酒鬼酒确实存在塑化剂之后,酒鬼酒公司方面还只是道歉并不对相关产品进行召回和赔偿。 且不说,卫生部早在去年就发布了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通报食品及食品添加剂中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最大残留量的函》,其中明确规定 “食品、食品添加剂中的DEHP、DINP和DBP最大残留量分别为1.5mg/kg、9.0mg/kg和0.3mg/kg”。既然是食品通用的规定,白酒自然也应该包含在内。此外,中酒协的声明中也能看到,白酒产品中的塑化剂属于特定迁移。主要来自于生产储运过程中接触塑料制品。这就足以说明,防范白酒中的塑化剂是有手段的,关键是有没有想做好的责任心。而且酒鬼酒在声明中还引用某专家的观点称 “按照我国人均预期寿命,每天饮用1斤,其中的DBP不会对健康造成损害”,显然这都是缺乏诚意和责任心的表现。 未来十年或进入黄铜时代 回首过去十年,白酒销量和价格飙升堪称神话,十年上涨十倍者已不夸张。而这一次酒鬼酒事件的蝴蝶效应,让整个中国白酒行业受累,首当其冲的表现在股市的白酒板块应声倒地。 “也许这次塑化剂事件将成为白酒行业结束黄金十年的转折点。此外,这也不排除是一次资本做空的阴谋。类似几个月前的红酒事件一样。”一位证券分析师表示。 据介绍,今年8月,因业绩下滑坐立不安的张裕葡萄酒公布半年报后不久,又因农药残留门躺着中枪,直奔跌停板。虽然最终卫生部门给出结论:农残达标就无害健康,但多只葡萄酒厂家股价已成一条下滑的直线。 也许存在资本做空阴谋的存在,但是今年以来,经济的持续低迷和限制三公消费的政策压力,已经给白酒行业带来了不小压力,尽管酒企业绩依然 “好看”,但销售下滑、中秋国庆 “旺季不旺”、经销商库存增加、各方对未来预期降低已经成为白酒业不争的事实。资料显示,11月20日,五粮液最大经销商银基集团发布公告,预计截至9月30日的半年业绩亏损。一些业内人士判断,亏损主要原因:一方面是下游动销不畅导致收入增长放缓;另一方面是五粮液批零价格倒挂,导致存货减值准备增加。该趋势将继续向上游厂家传导,明年上半年开始将逐渐反应在上市酒企的报表中。 在此背景下,有专家表示,此次 “塑化剂”事件是否会成为白酒业拐点显现的催化剂,像1998年山西朔州假酒案一样令本已 “飘摇”的白酒业陷入多年发展困境。 塑化剂超标应该不是酒鬼酒一家。相关人士透露,其他品牌的白酒,也不同程度存在塑化剂超标情况。如是事实,将把高档白酒企业置于全社会审判台,这是造成白酒业遭遇滑铁卢、由黄金十年转入黄铜十年的内生因素。 面对未来十年白酒行业将如何发展的问题,招商证券食品饮料行业分析师朱卫华认为,未来经济中投资增速会放缓,但是还是有很多东西需要国家来进行投资,相对来说,未来一段时间,白酒行业业绩应该会受到影响。企业如要发展,从产品方面来讲,需要一定的积淀,未来胜出者可能还是有历史的一些名优老名牌酒,有一定的品牌和质量基础。未来企业发展,要不断提升品牌,渠道要不断下沉,才是最重要的。
名词解释 塑化剂,又称增塑剂,是工业上被广泛使用的高分子材料助剂,在塑料加工中添加这种物质,可以使其柔韧性增强,容易加工。2011年5月起,台湾食品中先后检出DEHP、DINP、DNOP、DBP、DMP、DEP等6种邻苯二甲酸酯类塑化剂成分,药品中检出DIDP。截至2011年6月8日,台湾被检测出含塑化剂食品已达961项。随即我国卫生部紧急发布公告,将邻苯二甲酸酯 (也叫酞酸酯)类物质,列入食品中可能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和易滥用的食品添加剂名单。
事件回放 2012年11月19日,据 《21世纪网》报道,21世纪网在酒鬼酒实际控制人中糖集团的子公司购买了438元/瓶的酒鬼酒,并送上海天祥质量技术服务有限公司进行检测。检测报告显示,酒鬼酒中邻苯二甲酸二丁酯 (DBP)的含量为1.08mg/kg。而2011年6月卫生部签发的551号文件 《卫生部办公厅官员通报食品及食品添加剂中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最大残留量的函》,这份文件规定DBP的最大残留量为0.3mg/kg,酒鬼酒中的塑化剂DBP超标260%。
同期声 从白酒塑化剂危机又见“三聚氰胺模式” 丁 一 此次白酒深陷塑化剂危机事件给人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发现问题—隐瞒问题—媒体曝光—公众讨伐—监管部门紧急应对,在食品药品安全领域,这模式几成 “经典” 白酒深陷塑化剂危机一事仍在发酵。目前,有媒体称白酒塑化剂检测找不到负责部门,酒鬼酒方面明确表示公司产品不会下架,众多涉事酒企三缄其口,对于这起大规模食品安全事件亦无权威部门给出像样的回应与说明。 在国内,白酒领域曝出大规模质量问题是第一次,塑化剂问题也从未像眼下这样受到国人关注。尽管如此,此次白酒深陷塑化剂危机依然给人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据媒体报道,早在去年6月,中国酒业协会就已获知白酒普遍含有塑化剂,但却并未将相关情况公之于众。此后媒体曝光酒鬼酒塑化剂超标,进而牵扯出整个白酒行业的质量问题。紧接着,便是舆论的猛烈抨击以及相关部门的仓促表态,直至事件逐渐淡出公众视线。发现问题—隐瞒问题—媒体曝光—公众讨伐—监管部门紧急应对,在食品药品安全领域,这样的模式几成 “经典”。 如果要追溯这一 “经典模式”的源头,就不能不提“三鹿奶粉事件”。三鹿奶粉中含有三聚氰胺的丑闻曝光后,石家庄市政府坦言早已接到问题奶粉报告,但在长达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未将有关情况上报。因为媒体介入,“三鹿奶粉事件”才得以进入公众视野,在舆论的强大压力下,监管部门才 “雷霆出击”,最终迫使三鹿关停。这样的事态演进模式几乎同白酒深陷塑化剂危机一事别无二致,所不同的是,前者已有处理结果,后者结局如何仍有待观察。 可以说,在奶粉中发现三聚氰胺是一个标志性事件,它揭开了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冰山一角,也让国人开始高度重视食品安全。此后,包括 “毒牛奶”、 “毒胶囊”等一系列丑闻不断撩拨着公众神经,尽管事件主角各不相同,事态的发展和处理模式却惊人的相似。如果说有什么区别,那就是越到后来处罚越轻,甚至于一些重大食品安全事件最终大事化小、小事化无。 譬如蒙牛一再曝出奶制品质量丑闻,却至今安然无恙,比之关门的三鹿乳业要 “幸运”得多。又如 “毒胶囊”事件中,大批知名药企涉事,但最终并未被追究责任,甚至连个道歉都没有。而白酒塑化剂危机爆发后,酒鬼酒方面“产品不下架”的表态以及其他酒企的沉默,亦显示出某种耐人寻味的底气。 民以食为天。严肃对待食品安全问题不是为了将哪个企业整垮,而是捍卫社会底线,对公众的健康负责。但“三聚氰胺模式”一再被复制,以及安全防线呈现出松动的苗头,都是极不正常的现象。 确保食品安全容不得侥幸,容不得见利忘义,容不得懒政无为和临时抱佛脚。对于食品安全问题,平时不严防严查,发现问题总想着捂盖子,实在是纸包不住火了便象征性地查处一下,如果企业背景够深、实力够强,还要网开一面——这样的模式本身就 “毒性”猛烈,甚至成为其他有毒食品大行其道的 “母体”。 目前,湖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已向质检总局报告,经湖南省商品质量监督检验院对50度酒鬼酒样品进行检测,截至目前得到结果,其DBP(俗称塑化剂)最高检出值为1.04mg/kg。湖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已督促企业查明产出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原因,认真进行整改。但如今酒鬼酒依然在售,其他品牌的白酒情况如何据称也没怎么受到影响。 此次白酒塑化剂危机究竟将如何收场尚待时间观察,但对于各方面处理食品安全问题的 “三聚氰胺模式”这一顽固的 “有毒物质”,该是时候拿出 “解药”清除了! (本报记者 郑春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