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2012宝马展上的三一3600吨履带式起重机。
图为中联重科2012年宝马展展台一隅。
阅读提示: 11月29日,当2012上海宝马展仍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时,宝马展上的两大主角,号称参展面积最大的三一重工,以及展出多个“同行业第一”的中联重科,却因为一篇名为 《三一恨别长沙 梁稳根的内心独白 》的文章而再次被紧密联结在一起。
一文激起千重浪。在 《环球企业家》署名为岳淼的上述文章里,三一重工董事长梁稳根、向文波等公司高层陈诉了三一重工近年来 “一直身处不实举报、谣言和负面报道的冲击之中”。具体的冲击表现在诸如 “资金链断裂”、 “携款潜逃”、 “关联交易非法谋利”、 “企业涉黑”、 “侵占土地”、 “偷税漏税”、 “公开行贿”、“偷窃技术”等,甚至有人攻击称梁早已病入膏肓,时日无多。 “在对手那里,三一除了贩毒、卖淫几乎坏事都做绝了。”梁在文章里宣称由于经营环境恶劣,因此要把三一重工迁离湖南。特别地,文章中将这些事由的 “幕后黑手”指向了中联重科。
因此,这篇于2012-11-2908∶31∶59在 《环球企业家》官网 “GE环企网”的文章一经刊出,就引发了中联重科的强烈反弹。中联重科于同日在企业官网上发表声明,称 《三一恨别长沙梁稳根的内心独白》一文中对中联重科的描述严重违背事实。并认为该媒体在没有进行基本调查的情况下,以专访三一集团梁稳根、向文波、袁金华、梁林河等高管人员的形式,对中联重科进行了大量虚假的报道。 “文中所述,纯属无中生有、恶意中伤”,中联重科保留对上述恶意中伤者法律追诉的权利。并于同一时间将此声明转发到了各大网站及主流媒体手中,本报在当晚亦接收了中联重科相关部门的电传。至此,三一与中联同时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
湖南双雄 唯楚有才 湖南自古就是人杰地灵之地。在全国房地产业、金融业一片火热的时候,湖南的工程机械产业异军突起,成为中国民族实业的顶梁柱。在湖南省相关部门的 “十二五”规划蓝图中,已经将机械产业归入 “万亿俱乐部”的目标当中。来自湖南省机械行业管理办公室的数据则显示,2012年湖南省规模企业的工业总产值估计会达到7800亿元左右。
而在这个宏伟的万亿产业俱乐部中,中联与三一都是近千亿级的大哥大,堪称湖南双雄。按常理,这样的地方经济支柱产业即便不能过多获取政府支持,但也不会面临经营环境恶劣的压力。然而三一重工却发出了要离开湖南的声音,莫不应了一句古话:虽楚有才,晋实用之。
事实上,从一开始,由于存在着产品线上的重合,双方之间的竞争就没有停止过。中联重科以起重机械、环卫机械、混凝土机械为自己的主业,三一重工则擅长混凝土机械、挖掘机械、桩工机械。二者的共同点是:混凝土机械都经营得特别的强大。2011年,中国混凝土机械以1053亿元的市场规模名列工程机械行业之首,约占整个工程机械行业收入的1/5。其中中联和三一的混凝土机械国内市场份额超过50%。
作为科研单位下属的企业,中联重科的前身中联建设机械产业公司自1992年成立伊始,立项制造的第一种产品便是拖式混凝土输送泵,这是混凝土机械产品大类中具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利润率的机种,当时基本是进口品牌的天下。1993年7月,第一台混凝土泵HBT40A成功下线,此时距离中联公司成立不到一年,随即在半年内生产的10台混凝土泵销售一空,当年即创利税230多万元。而几乎就在同时,1994年,刚刚在焊接材料上捞得 “第一桶金”的三一集团创始人梁稳根,从老家湖南娄底涟源来到了长沙创办企业,其一眼就瞄准了已经开始畅销市场的混凝土拖泵产品。在此后的近20年时间里,双方互有长短,你追我赶,不断推陈出新,不但成就了自身国内第一军团的宏伟蓝图,也成功地将湖南推上了混凝土机械之都的宝座。
遥相呼应 纵横驰骋 梳理中联和三一之间的竞争历史,记者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即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采取何种态度,一定同企业文化和掌舵人的个性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除此之外,三一与中联还有着很多接近之处:中联董事长詹纯新生于1955年,三一董事长梁稳根生于1956年,两个湖南人仅仅一岁之差;中联创建于1992年,三一重工创建于1994年,两个企业的创办时间也是如此接近。也许,就是因为不相上下,才有了 “瑜亮之争”的宿命吧。
敢为弄潮儿的魄力。从三一中联的发展中,让人感觉到了一种同为湖南人的 “敢为天下先”、 “敢当弄潮儿”的特性。这种特性,集中地体现在两家企业从创立伊始至今所争创的行业纪录上。到目前为止,中联重科已研制出专门针对我国第三代核电站吊装使用的起重量达3200吨的履带起重机,三一3600吨履带起重机也于今年5月下线;三一研制出了86米长的全钢混凝土泵车,中联则更是研制出了101米长的碳素纤维混凝土泵车;三一和中联先后下线国产最大型的挖掘机等等。这一系列的世界纪录,显示出中联和三一强大的研发能力及探索进取精神。
不约而同的海外出击。2008年6月25日,中联重科向社会公布收购全球三大混凝土机械制造商之一的意大利CIFA公司,2009年5月28日,中联重科澳洲分公司举行融资租赁签约协议,开创了中国工程机械在海外进行融资租赁的先河。目前中联已经或即将在东亚、东南亚、欧洲等多个地区建立子公司,并在20余个国家设立常驻机构。三一集团也在海外拥有数十家子公司,数千名营销和服务人员常年在海外为全球客户提供产品和服务,大量外籍员工成长为三一国际化进程的中坚力量,并收购了德国普茨迈斯特等著名公司。2012年上半年,中国市场完成的422起并购案例中,机械制造行业领先,完成并购50起,占比11.8%。
多重领域的开疆拓土。事实上,作为行业两大巨头,两家企业具有不可替代性和难以复制性。中联重科是国内研制混凝土机械的 “元老”,具有深厚的历史优势和技术人才优势。而三一重工的学习能力、服务能力、整合资源能力和营销推广能力比较强,属于后起之秀。它们在产品上各有优势,也各自注意在不同的领域开疆拓土。
早在2007年,中联重科就启动了新能源车辆产品的研发,并为2008年绿色奥运会在北京成功举办提供了一批纯电动产品作为示范。无独有偶,今年8月,三一重工高层表示,港口机械和海洋重工是三一集团未来重点加快培育和发展的板块。据悉,三一海洋重工产业园已于今年动工建设,预计2013年产值可达50亿元。
也曾有过温馨的记忆。遥记得2007年,三一问鼎世界吉尼斯纪录的66米混凝土泵车参展德国慕尼黑bau-ma展时,发生了意外:操作手在操作臂架动作时,发生严重的臂架砸车事故。中联参展的起重机手第一时间出手为三一解围。此事当时被海外媒体炒得沸沸扬扬,海外舆论借机疯狂攻击 “中国制造”。当有媒体就此事请詹纯新表态时,他回答说:我还没听说过,一个人在学会走路时没摔过跟头的。这些温情的故事,也许不会随着岁月流逝而烟消云散。
任重道远 来日方长 今年以来,全球经济继续下滑,国内房地产调控又未放松,也没有出台大规模投资拉动经济的措施,作为与宏观经济景气度息息相关的工程机械行业企业举步维艰。此种不利环境导致行业参与者在产品价格、支付方式等方面的恶性竞争愈演愈烈。需求萎缩的同时,对高利润领域的争夺就愈加激烈。2011年,中国混凝土机械以1053亿元的市场规模名列工程机械行业之首,占工程机械行业总收入的五分之一左右。更重要的是,混凝土机械行业30%以上的利润率远超出工程机械行业平均水平。这样一来,中联重科与三一重工这两大同处一地,又同以混凝土制造为核心产业的巨头就不可避免地陷入了短兵相接之中。
多家上市公司近日公布的三季报显示,除了个别有幸增长的企业外,工程机械行业总体仍呈下行态势,降幅未见明显收窄。不仅是销售冷淡、利润下滑,更令人担忧的是,不少公司的应收账款不降反升,且增幅较大。这其中,三一也遭遇了同样的困境。三一公布的2012年三季度报告显示,本季度内该公司实现营业收入89.4亿元,同比下降18%;实现净利润7.14亿元,同比下降58.8%,环比下降则高达70%。截至第三季度期末,三一重工的应收账款较年初增长83.11%;应收账款环比有所减少,公司三季度应收账款207亿元,比中报时减少22.23亿元。
相比较之下,中联重科在今年前三季度则维持了稳健发展。该公司日前发布的2012年度三季度报告称,今年前三季度,中联重科实现营业收入391.08亿元,同比增长17.77%;实现净利69.6亿元,同比增长16.75%,每股收益0.9元。但在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这项指标上,三一重工的数据更亮眼,前三季度达到8.28亿元左右,同比大增154.65%。同期,中联重科的这项数据为1.79亿元,较去年同期下降83.58%。
无论如何,三一与中联已经成为中国工程机械行业两家令人瞩目的排头兵,他们的发展和走势,印证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突飞猛进的发展,因此,仅此一点,我们惟愿这些企业能够走得更好,更加良性健康发展。(本报记者 李芳蕾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