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10日,全国工商联发布的 《2012中国民营企业500强调研分析报告》显示, “税费高”已取代 “融资难”,成为2012年困扰中小企业的头号难题。 (资料图片)
国际咨询机构安永日前发布的研究报告 《超越增长——势在必行:提高中国生产率》指出:全球宏观经济前景暗淡,中国以资本增长为主的经济驱动模式不可持续,来自劳动力和商品等方面成本上涨的压力持续,从中长期来看,预计大多数在华企业的成本将经历两位数的年增长。在中国经济发展 “黄金十年”(2001~2010)中发挥生力军作用的中小企业,如今正遭遇成本攀升带来的 “寒冬”。
A
形 势形势严峻 我国中小企业成本持续攀升 当前,中小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呈现持续攀升势头,不断挤压企业利润空间,导致部分地方和行业的中小企业亏损面扩大、亏损额上升,甚至出现了 “四贵” (用工、原材料、利息率、汇率)、 “四难” (融资难、招工难、用地难、物流难)和 “四降”(销售、利润、出口、投资均增幅下降)接踵而至的严峻局面。
一方面,在宏观经济下行和成本持续上升的双重压力下,中小企业的利润空间不断缩小,生产经营困难加剧。9月27日,渣打银行公布2012年第三季度 “中国中小企业信心指数”为46.71,连续第二个季度回落,持续徘徊在50临界值之下,其中,投资信心指数骤降22个百分点。
另一方面,成本持续上升侵蚀了中国制造的国际竞争力。据商务部统计,2012年上半年与2011年底相比,我国出口占主要贸易伙伴 (欧盟、美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南非)的市场份额分别下降了1.7(1~5月)、0.62、1.04、1.19、1.22、0.71(1~5月)个百分点。其中,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竞争力下滑严峻,越南、印尼、泰国等新兴国家抢夺中国出口市场份额。
综合分析表明,成本持续攀升不但是当前我国中小企业发展中面临的突出问题,而且已经成为削弱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更是从根本上制约我国中小企业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瓶颈,急需有效应对。
B
成本构成 (一)CPI指数上涨 推高企业用工成本 根据2012年上半年各地方中小企业调研显示,劳动用工成本占中小企业总成本的三分之一左右,近几年快速上涨,企业反响强烈。浙江省调查发现,今年上半年有82.3%企业人工成本同比上升。福建省今年一季度规模以下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成本同比增长9.6%,应付职工薪酬同比增长7.8%。
劳动用工成本持续上涨的主要原因有四方面:
物价水平上涨传导引起企业工资水平上涨。近年来,CPI指数出现大幅上涨,导致企业以现有薪酬水平难以吸纳足够的劳动用工,企业工资被持续推高。虽然近期CPI有所回落,但仍存在影响滞后效应 (详见图1)。
劳动力供不应求导致工资水平不断上涨。一方面,从2006~2010年,第二产业5年间分别增长13.4%、15.1%、9.9%、9.9%、12.2%,第三产业分别增长14.1%、16%、10.4%、9.3%、9.5%,第二、第三产业经济高速增长对劳动力产生旺盛需求。另一方面,从长期来看,总体劳动力数量正在下降,尤其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快速枯竭,进一步推升了工资水平。从2005年开始,进城务工人员增速放缓。中国仍有3.2亿人口从事农业生产,其中有可能迁往城市的仅有2000万。
各省市最低工资标准持续上调。“十一五”期间,各地平均调整最低工资标准3.2次,其中,安徽省最低工资调整3次,2011年最低工资标准调增33.5%。2010年至2012年各省市最低工资平均上调幅度为25.2%,其中,上调幅度最大的前三名是宁夏、青海、贵州,分别达到54.9%、53.3%、43.1%,工资上涨速度远超中小企业利润平均增速。在 “十二五”期间,政府提出最低工资年增长13%的目标,将会持续提升劳动力成本。
社会保险费用迅猛增长。近几年随着 《社会保险法》和新 《劳动合同法》的强化落实,劳动者维权意识不断增强,职工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等五大社会保险金的征缴压力加大。社会保险的险种增多,基数提高,还增加了住房公积金。以北京市为例,城镇职工缴费基数下限从2008年3月的1203元上涨到2012年3月的1680元,涨幅为40%。国际经验表明,中小企业原本就承受比大企业更为沉重的社会保险费用负担。在缴纳同等比例的员工医疗保险的情况下,中小企业需比大企业多支付18%的费用。
C
成本构成 (二)
融资税费成本双升 危及中小企业生存 融资成本。 《2011年千户民营企业跟踪调查报告》显示,从银行贷款“比较难”、 “非常难”或 “有难度”的民营企业家占79.1%,其中,中小型民营企业的难度明显高于大型民营企业。根据2012年上半年调查,浙江省有53.5%的企业融资成本环比提高;河北省有55.4%的中小企业认为企业资金紧缺;重庆市企业的贷款成本高达15%~20%,大大高于企业盈利水平,严重制约企业发展。具体来看,推动融资成本上升的主要因素有:
第一,近年来存贷款利率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连续上调。从2010年1月到2012年5月,金融机构法定存款准备金稳中有升且居高不下,直接导致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加剧。从2008年12月至2011年7月,金融机构贷款利率也持续上升,虽然2011年7月起贷款利率开始略有回落,但仍保持高位徘徊。
第二,资本市场体系发育不够完善。目前,中小企业通过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直接融资所占比重过低。截至2012年7月23日,仅有28只中小企业私募债在上交所、深交所分别完成发行。在股票市场上,虽然创建了中小企业板市场及创业板市场,但截至2012年6月18日,仅有560家民营企业在中小板上市。此外,我国发行的可供中小企业选择的投融资产品也不够丰富,且门槛设定很高。
第三,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体系不健全。大多数中小企业对贷款需求具有“急、频、少、险”等特点,即流动资金贷款需求紧迫、贷款频率高、资金需求额度少、项目风险较大等。当前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贷款的管理制度和程序(如办理周期长、审批慢、门槛高等)难以适应中小企业需求特点。例如,7月末,湖南省小微企业贷款比重不到30%,仅有10%左右的小型工业企业和5%左右的微型工业企业能够获得银行贷款。
第四,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再担保发展滞后。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再担保体系发展不完善。据有关行业协会的调查,2011年当前信用担保业仅能满足三分之一的市场需求。对于中小企业担保贷款,银行不仅要留存10%贷款作为保证金,还要采取与普通贷款一样的上浮利率。
税费成本。2012年上半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调研发现,在实体企业尤其是工业企业利润下滑30%~40%的情况下,所调研各省的税收增长仍然达到两位数以上,表明企业税收负担仍然过重。2012年9月10日,全国工商联发布的 《2012中国民营企业500强调研分析报告》显示, “税费高”已取代 “融资难”,成为2012年困扰中小企业的头号难题。另据一项调查显示,60.81%的小微企业认为,当前的税费负担影响明显甚至危及企业生存。2012年1~7月,湖南省中小企业税收增幅比利润增幅高14.3%。
具体来看,引起税费成本上升的主要因素有:
一是税费减免政策落实力度不足。虽然上半年出台了一系列扶持中小企业政策,但是税收优惠政策的实施效果不如预期。例如,据今年初工信部在广东省的一项调研反映,针对中小企业研发费用所得税税前加计扣除政策,虽然其政策设计初衷较为合理,但在实际落实中能够按规定享受税收优惠的中小企业仅占少部分,这表明落实政策力度不足的问题较为突出。
二是减费的结构性问题凸显。2011年以来取消了多项全国性及中央部门和单位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然而从结构上看,虽然 “小且散” (如管理类、登记类和证照类等)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减少了,但是 “大且重”的费种 (如河道工程维护管理费、水资源费、劳动保险费等)并未减负,企业减负效果有限。
三是征费方式隐性化趋势初显。据企业反映,一部分行政性收费被减免了之后,又 “变脸”为经营性收费,且负担不降反增。如北京市京石高速公路在由 “政府收费还贷公路”转为 “经营性公路”之后,总收费年限延长至42年。
D
成本构成(三)生产要素成本仍将维持波动攀升势头 能源成本。世界金融危机以来,电力、煤炭、石油等能源价格快速回升,近年来于历史高位徘徊,增加了企业生产和运输成本。据安永最新报告显示,2007~2011年国内的能源价格上涨77%。尽管近期出现小幅波动,但长期来看仍维持波动攀升的势头。
如全国各地方工业用电价格也持续上涨,如2012年上半年,重庆市电价经过3次上调,上涨10%。2012年2月石家庄市电力生产企业的电价同比上涨5.3%,电力供应企业的电价同比上涨4.8%,工业用电价格环比上涨3.28%,商业用电价格环比上涨1.48%。中小企业受 “限电令”的影响较大,由于限电,导致企业开工不足,阻碍生产连续性,使企业订单无法完成,需支付大量违约金。
原材料成本。自2010年初至2011年底,PPI指数快速上升且保持高位徘徊,惯性影响延续至今 (详见图2)。根据上半年多省市调研发现,湖南省中小微企业原材料价格涨幅高于产品价格上涨幅度,有的企业甚至出现价格 “倒挂”现象,浙江省有70.8%的企业原材料价格同比上涨,河南省中小企业生产要素成本也全面上升。但从今年2月份开始PPI指数同比由正转负,而9月份PPI更是同比下降3.6%,环比下降0.1%。这说明,中小企业生产要素成本持续上涨的势头开始逐步受到抑制。
同时,通过对工业部门的投入和产出价格 (出厂价格)的比较表明,尽管多数行业的产出价格上升,但还是落后于投入价格的上涨幅度。换句话说,大多数企业只能将成本上涨中的一部分转嫁给客户。在制造业,投入价格的增速一直快于产出价格。两者之间的差距已经从2009年的平均值4.5%上升到2011年的10.0%(详见图3)。这一方面反映了大宗商品成本的不断上涨,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产能过剩的问题,即生产能力的增速快于消费需求。而当企业的收入增长放缓,企业便会通过降价来促销,从而给利润率带来更大压力。
物流成本。2012年1~8月,社会物流总费用5.6万亿元,同比增长11.3%。运输费用2.9万亿元,同比增长10.4%。其中,道路运输费用2万亿元,同比增长12.3%,水路运输费用0.3万亿元,同比增长2.8%。保管费用2万亿元,同比增长12%;其中利息费用0.8万亿元,同比增长13.3%,反映出当前经济运行中资金使用成本依然较高。1~8月管理费用0.7万元,同比增长13%。物流成本上升成为中小企业的沉重负担之一。
有研究表明,受高通行费的影响,中国社会物流总成本占GDP比重高达21.3%左右,而发达国家仅为10%左右。统计数据显示,世界各国收费公路总长约14万公里,其中10万公里在中国,占总公里数的70%。而在车辆通行费所占人均GDP的比例中,中国以超过2%的水平高居首位。
E
对策建议 (一)抓住关键 缓解用工成本压力 针对当前小微型企业感受强烈的用工成本上升问题,加强调查研究,建立联合会商机制,及时出台应对措施。抓紧研究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特殊扶持政策。对于轻工、纺织、机械等传统劳动密集型行业小微型企业,提供财政补贴、税收减免、减化审批等一揽子扶持。探索劳动与社会保障政策的中小企业测试机制。根据中小企业的政策承担能力,对小微型企业缴纳员工保险和公积金等给予适当补贴或者税收抵免,以缓解企业压力。
多管齐下,破解融资成本难题。第一,完善面向中小企业的政策性金融体系建设。大力发展中小金融机构(如小贷公司、社区银行等),在银行管理、资金构成、准备金要求等方面给予区别对待。
第二,完善资本市场建设。建立金字塔式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包括规范创业板和中小板的运作制度、发行中小企业私募债、发展票据市场等为中小企业直接融资创造条件。拓宽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创新适合中小企业的金融产品和工具,使中小企业融资便利化。培育、发展和完善创业投资机构,拓宽创业投资企业融资和退出渠道。
第三,加快建设中小企业担保信用体系。建立以政府担保为主,商业性担保和互助性担保为辅的多层次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和再担保体系,规范担保费率。
狠抓落实,减轻企业税费负担。第一,抓紧落实税收优惠政策的相关配套文件。要细化享受优惠政策的中小企业范围,扩大税收优惠政策的适用主体范围。
第二,进一步丰富税收优惠措施的手段。借鉴国外的成熟经验,结合我国国情,扩大直接优惠措施,如对新办小型微型企业、各类中小企业服务机构、中小企业创业创新基地等制定优惠税率或实施税收减免等。
第三,进一步清理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特别要着力解决减费中的结构性问题,有效遏制收费方式 “隐形化”,切实减轻中小企业负担。
F
对策建议 (二)标本兼治三招破解生产要素上涨 应对物流、原材料、能源等生产要素上涨,须在以下三方面下功夫。
第一,努力降低物流企业税费负担。在结构性减税大背景下,为物流行业营造宽松的政策环境,扩大营业税差额纳税试点范围、完善“营改增”试点政策。
第二,加强政府监管与协调工作。鼓励物流企业之间的并购重组,做大做强;通过提高信息化水平,优化物流行业生产组织方式,降低物流成本;做好收费公路专项清理工作,严格执行收费公示制度,加强社会和舆论监督。
第三,加快推广和应用节能降耗和清洁生产的技术,降低企业单位产值的能耗、物耗水平。同时,我国应加快建立战略性资源储备,发展替代性资源与可再生能源,降低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
把握根本,提高企业劳动生产率。面对严峻的国内外市场环境,有效减缓成本上涨、利润缩小的治本之道是提高生产效率。一是通过更好地使用数据、改善沟通以及提高速度和灵活度,实现信息技术效益的最大化;二是通过并购推动规模经济的增长,通过创造性的合作关系为企业增值;三是通过海外直接投资积累经验,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实现技术赶超;四是加快对企业员工的培养步伐,改善人才交流与合作方式。
三大创新,推进中小企业转型升级。一是走科技创新转型升级之路,提升中小企业核心竞争能力。促进中小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大型国有企业等机构的合作,实现技术创新低成本化。发展中小企业自身的研发机构,增强自主创新和技术引进吸收再利用的能力,鼓励企业培育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和自主品牌。
二是走科学管理转型升级之路,增强中小企业的内在价值。由信息管理取代经验管理,将现代信息技术 (如电子商务、物联网等)全面运用于企业管理之中,优化业务流程、实施精细化管理。
三是走产业升级之路,提升中小企业发展的广度和深度。对于基础条件好、技术水平高、发展潜力大的创新型、创业型中小企业,引导和支持其向战略性新兴产业与现代服务业等领域拓展。引导出口贸易型中小企业加快产品结构调整,通过跨国投资并购等方式培育新的市场增长点,促进传统出口产业的全面转型升级。
(苏强 张箐)(作者单位为赛迪智库中小企业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