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监管见成效 特种设备事故下降17.09%
稿件来源:本报讯
国家质检总局办公厅副主任付文飙在日前召开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表示,2012年,全国共发生各类特种设备事故228起,同比减少47起,下降17.09%;死亡292人,减少8人,下降2.67%;特种设备每万台死亡率为0.517,下降13.11%。 八大类特种设备中,锅炉事故24起,压力容器事故13起,气瓶事故12起,压力管道事故5起,起重机械事故37起等。事故原因主要是特种设备安全意识不强、管理制度不落实和违章作业。 制造业抽样合格率有所上升 国内制造业产品质量方面,2012年共抽查18791家企业生产的20355种产品,批次抽样合格率为89.8%,同比上升2.3%。本年度抽查的大、中、小型企业数分别占抽查企业总数的13.3%、21.1%和65.6%,批次抽样合格率分别为96.7%、93%、87.2%,同比基本持平。 去年,全国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共计检验监管进口工业品344.83万批次,同比增长8.06%,发现进口不合格7.90万批次,批次不合格率2.29%。 其中,检验监管进口可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37万批,计5900万吨、366亿美元,检出不合格263批,计1.1万吨、358万美元。检验监管进口危险化学品19万批,计2.1亿吨、1700亿美元,检出不合格6200批,计517万吨、38亿美元。 开展质量安全风险监测 2012年,质检总局开展了18类重点工业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通过开展风险排查整治,共排查出风险点2400多个。 针对风险监测和日常监管过程中发现的质量问题,付文飙表示,质检总局采取了应对措施。 推进风险排查整治行动,加强风险管理,围绕风险监测、研判、预警、处置四个中心环节,启动了全国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协作网,开展了18类重点工业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 探索实施分类监管制度。对72869家出口企业、40余类高风险产品和6万家工业企业、60类生产许可管理的产品实行分类、分级,对不同层次的企业实行差别化管理。 推动实施 “两公开”制度。按照《质量发展纲要》的有关要求,推动行业协会推出强化行业自律、落实企业主体责任、正确引导消费、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 “两公开”制度,推动企业公开销售渠道,公开违法违规记录。 完善产品 “三包”制度。制定并发布 《家用汽车产品修理更换退货责任规定》,促进生产企业不断提高汽车产品质量安全和服务水平。推动出台实施《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条例》,有效促使生产者履行汽车产品的召回责任。 实施产品质量监督约谈制度。建立产品质量监督约谈制度,对产品质量问题突出的工业产品生产企业、检验工作存在严重工作质量问题的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机构,以及辖区内质量问题突出的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和地方人民政府实施约谈。 严格开展检验检疫。检验监管进出口商品1844.12万批次、16435.7亿美元,检出不合格进出口商品18.49万批、993.95亿美元。 积极稳妥处置质量突发事件。 开展重点产品和产业质量提升行动。组织开展电线电缆等10类产品质量提升活动,督促企业提升产品质量水平。(本报记者 张华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