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始终是经济生活中的一个重要话题,和粮食、水一样,能源是人类生产、生活不可或缺的要素。胡锦涛主席曾经说过: “能源既是生产资料,也是生活资料。”另一方面能源的状况可以准确折射出经济的运行状况。在世界上也是这样,经济形势影响能源的供需形势。例如当前经济低迷下行,能源需求也下降。能源资源的争夺常影响外交关系,改变世界的格局。进入21世纪以来,气候变化从一个鲜有人间津的话题演变成为人们讨论未来时的核心问题。科学家们从担心冰河时代会再次到来转变为担心全球变暖。虽然对温室气体是否是地球变暖的主因仍有争议,但到了21世纪,气候变化成了一个主要的政治问题。这些大的政治课题无不和能源相关。能源安全也是近年常提起的一个话题。谈到能源安全,其概念是在20世纪由西方国家提出来的。近代史上有着一个个与能源有关的事件,足以影响历史进程,使人感受到能源问题的重要性。例如,瓦特发明了蒸汽机,但需要煤炭才带来了 “蒸汽时代”,支撑了英国工业的领先地位,并迅速打败了帆船动力的 “海上马车犬”,一举让大不列颠成为统治世界的日不落帝国。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作为英国海军第一大臣的温斯顿·丘吉尔决定将战舰从燃煤改为燃油。这一大胆的举措使英国舰队相对于德国燃煤舰队获得全面优势:更大的航程、更快的速度和更方便的燃料添加。然而,保障舰队的石油供应则成了英国海军的最大忧虑。除了收购英波石油公司保障从伊朗的石油供应外,丘吉尔还采取了从多种渠道供应的措施,并由此留下了至今还广为引用的至理名言: “石油供应安全的关键在于多元化,且仅在于多元化”。石油供应安全也在很大程度上是决定第二次世界大战胜败的因素。因为缺少国内的石油供应,纳粹德国和日本都寄希望于通过实现对石油供应源的控制而达到征服世界的目的。德国的目标是苏联和中东,而日本则锁定了东南亚。希特勒为保障自己战争机器的石油供应还大力发展基于本国煤炭资源的煤制油燃料工业。在斯大林格勒的惨败使希特勒控制苏联石油的梦想破灭,而联军对其煤制油工厂的战略轰炸使德国战争机器的主要部分趋于瘫痪。在亚洲,缺乏本土液体燃料供应和对漫长海上石油供应线的依赖成了日本的软肋,燃料的匮乏影响着日本战争期间许多重大决策,而盟军对其石油供应链的切断加速了日本的失败。今天谈到对能源枯竭的担忧其实由来已久。早在1881年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的凯尔文就曾警告说英国的能源基础十分脆弱,英国的辉煌时期即将谢幕,因为地下蕴藏的煤炭行将枯竭。他认为惟一的曙光将是风车以某种形式再次兴起。他部分预言对了,日不落帝国陨落了,风力发电兴起,但煤炭没有像他担忧的那么快枯竭,一个多世纪过去了,煤炭仍然十分丰富。同样,一个伟大的工程师美国的海军上将海曼·里科夫,他是核能工业的鼻祖,在1957年再次预言化石燃料时代将要终结,燃油汽车最终将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早日面对这一事实才是明智之举。里科夫不相信诸如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能够占到总能源供应15%以上,核能极有可能在发电领域取代煤炭。里科夫是核能应用于舰船动力之父,同时他也是将核能应用于发电的倡导者。
当前国际经济形势发生着引人注目的变化。虽然欧盟就解决希腊债务危机达成了共识,但继希腊之后,西班牙、意大利的债务问题又突显出来,最近对法国经济形势的担忧又开始出现。欧洲的实业经济衰退,失业率高,虽然欧盟政治领导人就维持欧元统一,并推动欧洲继续向一体化方向发展有较统一的认识,但欧洲尚未走出欧债危机的阴影,自2008年美国发生债务危机以来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的弊端暴露出来,短期内难于解决。中东、北非的政治乱局尽管使一些国家发生了政权更迭,但产生动乱的深层次原因是在全球化大潮中被边缘化,民生凋敝,无论哪个政党和领导人上台,这一深层次矛盾依然存在,叙利亚乱局仍在持续。埃及虽然政权更迭,最近又出了问题。12月3日油价每桶激增4美元,理由是中东问题恶化引发担忧。在这样的国际大背景下,美欧明年最多是有缓慢的复苏,世界经济还将持续低迷,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大宗货物的价格开始下跌。
(
未完待续)(张国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