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从上海银行获悉,该行主承销的杭州市2013年第一期区域集优中小企业非公开定向票据已经发行,这是全国首只采用非公开定向方式发行的中小企业集合票据。据了解,该期集合票据融资金额2.5亿元,融资期限3年,发行利率低于同期中小企业融资利率。此次采用的区域集优模式联合发行债券,对单一企业要求较低,降低了融资门槛。这种非公开定向的创新发行模式,更能够灵活适应中小企业融资需求。 (资料图片)
2013年一季度,中小企业面临较为复杂的内外部形势。从出口上看,1月、2月、3月出口同比增长分别为25%、21.8%和10%,这反映整个外贸市场已经出现复苏迹象,但整体尚未突破自2010年初以来的下降通道。从内需上看,一季度内需市场保持平稳增长,中小企业景气度企稳回升初显。与此同时,中小企业所面临的融资贵和生产要素成本压力加大的困境未发生根本性变化,但上升趋势有所缓和。随着国发14号文、2013年 “扶助小微企业专项行动计划”等各项扶持政策效应的逐步显现,中小企业势必将从中获益。
“虽然各项中小企业扶持政策效应初显,中小企业的经营环境持续改善,但中小企业发展依然面临着人工成本上升、技术创新保障体制不完善、公共服务支撑体系不健全等老问题和 ‘中国制造’竞争力下滑、 ‘重转轻升’认识偏差等苗头性新问题。”赛迪研究院副院长张春生在2013中国工业和信息化发展论坛上表示,2013年一季度中小企业出现恢复性增长,但由于受到新老问题交织的影响,中小企业回升势头尚待巩固。
人工成本上升问题突出 服务支撑体系建设有待完善 就老问题来说,中小企业用工成本不断攀升,是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面临的第一个老问题。据公开数据显示,继2012年各省市最低工资标准平均上涨20%以上,从一季度各省颁布的最低工资水平来看,2013年仍将保持10%~20%的增速。企业人工成本中员工社保负担极为突出,员工社保支出已达到工资总额的32%。另外,企业普遍反映的“招人难、留人难”问题的本质是企业不能提供具有外部竞争性的员工薪酬,究其根本还是用工成本问题。
第二个老问题,是技术创新保障体制尚未构建的问题。简言之,首先是缺乏充分的研发资金;其次是尚未形成较为规范的科技人才引进、培养和保障体系;
再次,中小企业公共服务支撑体系建设还不完善,掣肘中小企业发展。
2011年和2012年工信部分别确认了首批99家和第二批208家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已经取得一定成绩,但是仍存在很多问题:一是服务种类不够丰富,服务功能有待提高。现有平台多集中在信息查询、技术交流、技术培训等方面,而相对缺乏新型的技术咨询、融资服务、工业设计等服务。二是平台资源整合缓慢。中小企业服务组织水平参差不齐,服务覆盖面不广,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尚未形成服务资源共享机制。
“中国制造”竞争力下滑 征费方式隐性化趋势初显 另一方面,中小企业发展中呈现出一些苗头性新问题尤为值得关注。
首先, “中国制造”竞争力下滑的隐忧开始显现。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土地成本和汇率优势曾是中国制造的传统优势,但这种优势正日趋弱化,而更为重要的是,中国制造的新优势尚未构建。赛迪研究院建议,在新工业革命背景下,借助 “增材制造”等为代表的新技术运用与推广的契机,重塑中国制造业的业态模式,构建企业在创新、品牌、价值等方面的新优势显得尤为紧迫。
其次,减负背景下 “税未降、费仍增”的不良倾向。中小企业承担的税收和非税收费用增长迅速,甚至大幅超过了企业利润。2012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调研发现,在工业企业利润下滑30%~40%的情况下,所调研各省的税收增长仍然达到两位数以上。更值得关注的是,为了保证预期的财政收入,不少地方加大征收各种非税收费。一部分行政性收费 “变脸”为经营性收费,征费方式隐性化趋势初显, “避重就轻”的结构性问题较为突出。
除此以外,在思想认识上,转型升级名义下的 “重转轻升”的苗头需引起足够关注。虽然中小企业升级刻不容缓,但是对于转型升级的政策内涵、战略方向和发展路径,仍存在认识不足与理解偏差。当前,多地将 “转地区、转行业”简单地作为企业转型升级的手段,岂不知产业转移并不等同于转型升级,这只是维持短期缓解之道,未能切中 “高效率、高附加值”的企业转型升级关键。
保生存须转为促发展 切实为中小企业减负由于外需市场复苏缓慢,成本上升压力较大,二季度中小企业的整体经营环境与市场状况仍将严峻。展望2013年二季度,中小企业发展走势需 “谨慎乐观”。同时,预计伴随着国发14号文及相关配套政策的深化落实、各项缓解中小企业 “融资难”政策措施的深化落实、 “营改增”政策受惠面的逐渐扩大以及2013年小微企业专项行动计划的启动实施,二季度中小企业的政策环境将进一步改善,但政策的实际效果有待进一步跟踪与观察。
对二季度中小企业的发展建议,赛迪研究院认为,首先应该从思想观念上转变,政策出发点应由 “保生存”转为“促发展”。
对于中小企业而言,政策扶持的立足点应是促发展而非保生存,应是创造环境、引导发展而非一味庇护。具体来说,要降低用工成本,尤其是员工社保成本。在推广实施新增岗位补贴、在岗培训补贴政策的基础上,探索实施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以社会保险费抵扣企业所得税政策试点。此外,要增强创新能力,提升价值链地位。引导鼓励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加强技术改造,加大研发投入力度,提高信息化水平,有效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除了转变思想认识外,政策的落脚点依然离不开减轻中小企业的税费负担上。首先要提高政策内容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全面清理阻碍企业享受优惠政策的限制性规定,从源头上避免税费问题的 “隐形”与 “变形”。其次是深入研究政策落实环节出现的各种可能问题,进一步丰富税收优惠措施的手段,既要扩大直接优惠措施,如优惠税率、税收减免,又要增加间接优惠措施,如加速折旧、提取准备金等。最后,还要探索中小企业减税减费政策绩效评估机制,借鉴欧盟 “中小企业测试”制度,运用系统量化手段客观衡量小微企业所承受的税费负担。(本报记者 任奕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