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上半年,我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规模平稳扩大,行业转型成效渐显,利润同步回升,但嵌入式系统软件增速逐月下降、软件出口持续低迷。下半年,在世界经济弱势复苏的宏观经济背景下,行业整体既面临公共领域信息化投资加大、企业市场回暖等发展机遇,又面临财政投入趋紧、赢利能力有待增强等挑战,整体需求以稳定为主,产业发展或将呈现“先平后上”的发展趋势。 (资料图片)
编者按:
日前,工业和信息化部召开2013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骨干企业培育工作座谈会。会上,来自北京、山东、上海、厦门的地方经信委代表进行了典型经验发言。为了突出地
方特色,明晓地方成果,方便其他地方借鉴,本版特将这四个城市的代表发言予以刊发,以飨读者。
北京:
加快“两个能力”建设 着力核心企业群建设 “可以说,当前既是北京市产业结构性调整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产业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姜贵平表示。
2012年,北京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4261亿元,同比增长20.4%。其中,软件产业实现营业收入3676亿元,同比增长22.2%。全行业实现增加值1610.8亿元,同比增长6.2%。信息技术外包实现25.2亿美元,同比增长40.4%。
“我们的产业规模用20多年的时间实现千亿,用4年的时间 (于2010年)实现了从1000亿到2000亿的跨越,用2年的时间再次翻番。可以说,发展是十分迅猛的。”姜贵平不无欣喜地表示。
“两个能力”建设取得良好成效
2013年以来,北京市软件产业结构性转型特征十分明显,主要表现为传统业务严重下滑与自主、高端、新兴业务强劲增长并存;大型企业加快向外整合产业链与本地中小企业内生增长并存。姜贵平表示,北京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不断迈上新台阶与 “两个能力”的提升密不可分。
软件能力和系统能力是实现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快速健康发展的核心能力。软件能力是企业技术研发、产品设计、产品市场化的综合能力,是企业对核心技术的掌控能力,是产业的立身之本。软件能力主要包含软件技术创新能力、软件产品开发能力、市场拓展能力、平台开发能力、产业生态建设能力、标准能力和知识产权保护能力等。系统能力则是向客户提供一体化解决方案的能力,是企业对综合资源的运用能力,是产业的强体之源。系统能力需要企业综合内外部资源,为客户提供从咨询、实施、运维、持续改进覆盖项目全生命周期的产品和标准化的服务。
“对于不同类型的企业来说, ‘两个能力’有其不同的内涵和侧重点。”姜贵平介绍,行业应用软件企业,其软件能力在于将行业知识转化为软件产品,并加以推广。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战略性新兴企业,其软件能力在于不断创造符合用户需求的新产品,不断探索符合用户消费习惯的商业模式,不断地提升和改进用户体验和用户忠诚度。系统集成企业其系统能力在于提供信息系统建设与应用的整体解决方案的能力和基于知识库形成的标准化服务能力。
综合来说,软件能力与系统能力相辅相成。软件能力是系统能力的基础,为系统能力提供坚实的技术保障;系统能力是软件能力综合体现,将软件能力快速转化价值、形成规模。2012年,北京 “两个能力”的建设取得了良好的成效,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继续保持平稳健康发展,实现了产业发展的预期目标。
龙头企业引领产业价值链形成 着力培育骨干企业,一直是北京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常抓不懈并取得突出成效的重点工作。2012年,北京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重点骨干企业市场地位得到增强。
2012年,年收入10亿元以上的企业达到51家,超过软件业务总收入的46%。在2012年福布斯中国评选的移动互联网30强中,北京占据16席;在2012德勤的高科技、高成长中国企业50强评选中,北京软件16家。
在总结北京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取得的经验时,姜贵平介绍,北京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培育引领产业发展的核心企业群体:
突出政策引导。按照北京软件和信息服务业 “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的 “集中资源扶持大企业、新型企业和快速成长企业,重点支持20家领军企业和300家骨干企业”,在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北京着重形成以平台型企业为龙头的新型产业价值链,带动整合千家软件和信息服务企业。
深入实施 “四个一批”工程,并实施动态管理。根据 “打造一批大集团、聚集一批大总部、做强一批高端企业、培育一批高成长企业”的“四个一批”工程的要求,北京市经信委对入选 “四个一批”工程的企业,逐一明确企业的战略规划、企业未来3~5年的发展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主要途径,企业拟安排的项目计划等,并在此基础之上建立 “一企一策”的制度化服务机制。2012年, “四个一批”工程中10家 “做大”企业软件业务收入约达到940亿元,约占全市软件业务总收入的25.6%,10家 “做大”企业平均软件业务收入显著增加,由平均每家收入65亿元提高到每家94亿元,提高了44.6%。
支持骨干企业重组兼并,把企业间的重组兼并作为优化产业布局的有利手段。2012年,北京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企业披露的兼并收购案例35起,涉及金额约103亿元。二六三通信公司、博彦公司等通过海外并购获得新的进展,全年海外并购交易额达1.8亿美元。
打造公共服务平台。在中关村核心区内建设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公共服务平台,整合行业机构资源,重点打造 “两个大厅、六项服务”为核心的公共服务体系,并组织开展公共服务平台 “进园区,送服务”活动。2012年,公共服务平台办事大厅接待前来办事的企业3740家,办理服务事项14381项,企业办事效率提高50%。
山东:
培育骨干企业 促软件产业核心竞争力提升 山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廉凯表示,总体来看,山东省软件业发展继续保持较快增长态势,重点城市、园区、企业支撑带动能力显著。但受国际市场需求下降和汇率变化影响,山东省软件出口面临着较大压力,对海尔集团等公司造成了一定影响。
2013年上半年,山东省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统计内企业1960家,从业人员16.9万人,累计完成软件业务收入1104.8亿元,同比增长32.9%;完成利润总额41.09亿元,同比增长14.8%。
重大项目助力骨干企业培育 继续推进中国软件名城建设,营造企业发展的良好环境。指导济南市启动制定 《建设高水平中国软件名城实施意见》。推动中国航天科技园 (济南)暨航天工业软件研发基地正式落户济南高新区,总投资15亿元,建筑面积约20万平方米,启动长清创新谷建设项目。
通过重大项目引领,提升骨干企业核心竞争力。支持中创软件、浪潮公司等多个单位承担国家 “核高基”重大专项项目,山东省经信委与山东省财政厅按要求累计拨付足额配套资金3043万元,保障了项目的顺利实施。中创软件 “集成化中间件套件产品研发及产业化”、浪潮公司 “国产基础软件集成应用方案及仔中国储备粮行业的重大应用示范”等项目顺利通过验收。
支持中小微企业提质增效,走“专精特新”和品牌发展之路。成立“软件行业协会互助合作基金联保体”,为中小微软件企业打造信用贷款新平台,贷出并到位资金5100万元,有效缓解了企业资金压力。
创新做好软件工程技术中心建设工作。作为山东省重要的三大创新载体,省级软件工程技术中心与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可按规定享受不超过100万元的财政奖励资金,这极大地激发了软件企业做强做优的决心和热情。目前山东省已累计认定53家软件工程技术中心,涉及领域包括基础软件、嵌入式软件、工具软件和大型行业综合解决方案。
积极争取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委对山东软件企业的支持。在工业和信息化部的大力支持下,山东省多家公司承担了核高基重大专项、电子发展基金、国家软件公共服务平台专项,新北洋、万博科技等7家企业入围2011年度国家规划布局内重点软件企业,2011、2012年未享受低于10%税率优惠的企业可减按10%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国产软件需加快市场推广应用 “国产软件起步较晚,大部分市场均被国外大公司垄断。无论是从安全可控还是从扶持民族产业的角度看,政府都应支持国产软件提升创新能力,加快市场推广应用。”在谈到山东省软件产业发展的问题时,廉凯毫不讳言地指出,目前来看,国产首台套信息技术产品包括软件产品进入市场的难度大,希望能够得到工业和信息化部和相关部门的指导和支持。
“营改增”试点工作产生的问题也同样值得关注。廉凯坦言,据山东省测算,因企业情况不同,部分软件服务业企业在实施营改增后税负有增有降,部分企业增负额度达到15%左右。对于试点期间税负增加的企业,山东省经信委积极向省有关部门反映情况,也希望工信部能够研究出台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
对于下一阶段的工作任务,廉凯表示,将继续坚持 “名城、名园、名企、名品”战略,选择重点城市、区域、企业,对能够形成专业化配套协作的产学研用集群和能够形成上下游产业链、具有辐射带动作用的技术和产品集中力量给予优先支持。与此同时,重点发展国产中间件、工业软件、开源软件、云计算和大型行业应用软件,力争到2015年培育2个软件收入超100亿元、10个以上软件收入超过10亿元的大型企业集团和50个创新能力强、经济效益好的知名软件企业,100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市场占有率高、品牌效应大的知名软件产品。
厦门:
聚焦特色产业 建设“美丽厦门” “当前,厦门市启动实施 ‘美丽厦门’发展战略,确立了 ‘两个百年’的发展目标,即在建党100年,成为实现 ‘美丽中国’的典范城市,在建国100年,成为展示 ‘中国梦’的样板城市。”厦门市信息化局局长孔曙光表达了对建设 “美丽厦门”的美好期待。
据悉,2005~2012年,厦门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产值从45.5亿元增长到461.3亿元,年均增速达到39.25%。
扶持培育龙头企业和特色产业 厦门市软件业经过10多年发展,已形成了一批应用软件、系统集成、数字内容、集成电路设计、嵌入式软件、信息技术服务的骨干企业。
目前,厦门市销售收入过亿元的软件企业已超过40家,国家规划布局内重点软件企业5家,上市软件企业4家,系统集成一级资质企业4家。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中国动漫集团等大型央企陆续在厦门建设全国性的产业化基地和研发中心,DELL服务中国总部落户厦门,一些国内外知名ICT企业也在厦门设立分支机构。
随着厦门骨干企业规模日益壮大,厦门软件业在全国软件行业的地位和影响快速提升。
除此以外,特色产业的培育也同样可圈可点。
厦门是全国发展动漫产业最早的城市之一。截至目前,厦门共有百余家动漫制作企业,从业人员上万人。全市动漫产值2008年仅5.2亿元,2012年达到33.4亿元,是2008年的6.4倍。其中1家企业销售收入超过10亿元、5家企业销售收入超过1亿元,推出了多款自主研发的动画和游戏产品,具有较强的原创实力。
争创 “中国软件名城” 孔曙光介绍,面对新的形势,厦门市信息化和软件服务业将围绕厦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实际,以深入实施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全面落实综改方案和部省共建“数字福建”实施方案为主线,以全面提升信息化水平、加快软件产业发展为目标,以创建 “中国软件名城”、建设国家智慧城市为抓手,通过实施6大重点任务,加快信息化和软件服务业发展。具体而言,将实施以下6大重点任务:
争创 “中国软件名城”。加快软件园三期建设和招商,推动起步区30万平方米研发楼如期交付使用。协调推进中移动手机动漫基地、中国数码港海西运营中心、中国电信海峡通信枢纽中心等重点项目建设,尽快形成产业规模。
加快推进 “智慧城市”建设。策划并实施智慧园区、智慧交通、智慧旅游、智慧家居等若干智慧城市重点示范工程,以提升民生服务能力、提升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运行水平为目标,使智慧城市建设成为市民普遍有感的 “惠民工程”。
争创 “数字家庭应用示范产业基地”。充分发挥厦门家居安防、智慧社区、数字内容、网络基础设施、服务运营模式等方面的产业既有优势,整合上下游产业链,壮大产业实力,形成产业合力,拓展应用内容和空间,完善智慧应用体系,发展智慧家庭产业,推进新的千亿产业链形成。
加快 “国家北斗产业化应用示范基地”建设。大力培育北斗芯片、导航终端产品和运营服务三大产业链环节,建设国家北斗卫星导航区域运营服务中心。推进北斗在厦门市出租车运营、校车管理、应急服务等领域的应用,建设北斗示范应用工程。
加快 “云计算服务创新发展试点示范”建设。继续加快落实综改任务,推动工业和信息化部批准的政务、交通、医疗、教育等四个国家云计算试点项目建设。加快和提升中国统计信息云平台及大数据研究服务基地建设,推进移动健康云工程中心尽快落户厦门。加快区域数据中心建设,探索发展 “离岸数据中心”业务。建设区域云计算服务中心,服务厦漳泉同城化和岛内外一体化。
持续提升信息化能力和水平,巩固全国领先地位。整合建设统一的电子政务公共服务平台,深化政务信息共享应用。争取工业和信息化部支持厦门开展国家级两岸电子商务交流合作试点。协调推进软件园三期等电子商务产业集中区建设,加快培育和引进一批电子商务龙头企业。发展宽带城市,加快光纤宽带和4G无线宽带网络建设,积极发展下一代互联网IPV6。
上海:
围绕“四名” 建设“中国软件名城” 当前,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已经成为上海现代服务业中发展速度最快、技术创新最活跃、增值效益较大的产业门类。
统计数据显示,上海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规模近年来快速增长,产业规模继2006年突破1000亿元后,2009年、2011年先后突破2000亿元、3000亿元,实现了从新技术产业到支柱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攀升至6.1%。为上海经济保持平稳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软件与服务处副调研员何炜表示,上海市委、市政府一直以来高度重视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发展,将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作为推动上海 “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重要引擎以及上海建设 “四个中心”和 “智慧城市”的重要支撑,在政策环境营造、重点领域推进、专项资金支持、新兴业态培育、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办法和措施,有力地促进了产业发展。
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
近年来,上海以中国软件名城创建试点为抓手,全面落实国家战略部署,大力推进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发展,上海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发展取得了积极成效。
产业总体规模迅速扩大。2012年上海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实现经营收入3628.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8%。软件出口额达到19.63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 24.6%。实现增加值1233.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7.5%,是上海现代服务业中发展速度最快、技术创新最活跃、增值效益较大的产业门类。
企业整体水平稳步提高。截至2012年底,有规模以上软件和信息服务企业近4600家,从业人员达到40.8万人,其中经营收入超亿元企业达到326家,超10亿元的企业24家;有45家企业在海内外上市;6家企业入围中国软件收入百强名单;全年新增认定软件企业490家,登记软件产品3820个。
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软件技术的广泛应用推动了传统产业不断实现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在各个领域渗透应用的同时也催生出了一批新业态,也显著提升了商务、金融、物流、旅游等现代服务业的水平。在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网络文学、网络视听、第三方支付、金融信息资讯等信息服务领域取得了较快发展。今年上半年,上海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实现经营收入2123.58亿元,同比增长23.9%;实现增加值655.78亿元,同比增长15.7%,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6.4%。
围绕 “四名”提升产业实力 对于下一步的工作安排,何炜指出,上海将重点围绕 “名企、名人、名品、名园”建设工作,紧密对接国家重大专项和重点工程,提升上海产业实力与地位。
打造名企。加快落实国家和本市有关政策,通过奖励首次突破一定收入、认定市级重点企业、鼓励企业上市融资和兼并重组、加大招商引资等打造上海百亿级软件企业。
塑造名人。通过行业领军人才引进、 “绿色通道”人才落户、设计人员奖励、高校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等,形成支撑产业发展的36万软件从业人员。
培育名品。通过做大重点软件企业品牌、扶持新兴产业、向服务化和平台化转型,形成一批行业专精特新优势品牌。
建设名园。鼓励有条件的国家级和市级软件园区通过园区扩围、跨区联动、品牌输出、转型发展等方式,结合产城融合和工业区转型升级,不断扩大园区物理空间,全市将新增200万平方米产业园。
此外,上海将以大企业培育为重点,以新模式、新业态为引领,以领军人才培养为关键,以软件园建设为依托,以招商引资为手段,力争把上海打造成为全球著名的高端、新型、总部型软件产业中心城市。(本报记者 任奕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