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气象观测史源远流长。在中国几千年的农耕文明史中,气象和天文是不分家的,每个封建王朝都有皇家观测机构,设在京城为帝王服务。元代有司天台,明朝迁都北京后,正统七年 (1442年)修建了观星台,清代沿袭明制,观星台改称观象台。图为北京南郊观象台一角。 (资料图片)
随着极端天气的频频造访,气候变化已成为人类面临的最大挑战。中国是受气候变化影响危害最大的国家之一。有 《报告》显示,中国受气候变化的极端气候条件影响,近十年损失了4万多亿元,伤亡7万多人。发展低碳经济刻不容缓。
在日前举办的 “关注气候中国峰会”上,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透露,中国政府将出台一揽子政策应对气候变化。他说,最近国务院审议批准了关于我国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具体方案,主要是通过市场机制,以及一些激励性政策来实现低碳发展目标。具体包括:将进一步研究开展低碳城镇试点,全面推进低碳试点工作;鼓励碳排放权交易,力争2015年探索建立全国碳交易市场等。同时,国务院已同意通过惠民工程来推行 “领跑者计划”。
据测算, “十二五”期间,我国节能减排重点工程投资将达到2.3万亿元,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投资将达到1.8万亿元,高效节能技术与装备市场的占有率将由目前的5%提高到30%。
政策奖惩分明 继续推行差别电价
解振华在会上开宗明义地表明了中国政府发展低碳经济的决心和态度。他说,虽然中国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阶段,面临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与建设生态文明的多重任务,但中国决心不重复发达国家无约束排放温室气体的老路,在经济发展中采取了一系列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措施。
这些措施包括:优化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提高能效,增加森林碳汇,提高农林水资源等重点领域和脆弱地区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开展低碳省区和城市的试点,推广碳排放权交易试点,不断加强基础能力建设等。
统计数字显示,2006~2012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能耗下降了23.6%,相当于少排放约18亿吨二氧化碳,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尽到了应尽的义务。
同时也要看到,我国高消耗、高排放、难循环的粗放型发展方式尚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目前,二氧化碳的排放居世界第一,人均排放也超过了世界的平均水平,而且,还面临着严重的雾霾污染。
中国政府已承诺,到2020年,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降低40%~4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的比重要达到15%左右,森林的蓄积量要增加13亿立方米。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中国政府将进一步完善经济政策。解振华表示,我国将继续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推行居民用电阶梯价格,全面推行燃煤发电机组脱硫脱硝的电价政策。针对八类高耗能行业,对限制类、淘汰类的企业实行差别电价政策,对能源消耗超过能耗电耗限额标准的实行惩罚性电价,实施节能技术改造以奖代补政策,按形成的节能量给予奖励。对建筑供热计量和节能改造,污染物减排给予财政补贴,实施节能产品惠民工程,研究扩大绿色产品消费的补贴政策。
解振华透露, “最近国务院已同意通过惠民工程来推行 ‘领跑者计划’,对能效最好标准的产品和设备给予鼓励性政策,出台节能节水环保设备所得税优惠政策,完善资源综合利用所得税增值税的优惠政策,研究抑制过度消费的税收政策,推广实施绿色信贷、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等政策,加大各类金融机构对节能低碳项目的信贷支持力度,建设绿色评级制度。”
工业率先垂范 节能产业可觅商机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李毅中表示,工业领域是减缓和应对气候变化的主要阵地。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绿色低碳发展。
从发展现状及面临的形势看,我国是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工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在40%左右,是能源消耗及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领域,工业能耗占全社会总能耗的70%以上。我国工业增长仍然过度依赖物质资源的投入,生态环境恶化的状况并未得到有效遏制。
李毅中给与会者提供了两组数据:一是从能源资源消耗看,2012年我国一次能源总消耗折36.2亿吨标准煤,约占全球的21.3%,创造了全球11.6%的GDP,单位GDP能耗是国际的2倍,是发达国家的4倍。我们使用了世界46%的煤、45%的钢、14%的油气、50%的水泥,原油进口依存度达57%,铁矿石超过50%,铝矿铝材进口、铜矿铜材进口分别达到50%和70%,而且上述比例越来越大。近十年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平均超过0.7,即使 “十二五”把GDP增幅控制在7.5%左右,能源弹性系数降到0.5以下,预计到2015年一次能源总消耗将达到40亿吨标煤,2020年将突破45亿吨标煤。
二是从环境污染看,化学需氧量年排放约2500万吨,氨氮排放约260万吨,SO
2
排放约2200万吨,氮氧化物
排放约2400万吨。CO
2
排放量估计超过70亿吨,均居世界首位。大气雾霾、水源污染、土地污染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如果再继续 “粗放”下去,资源环境不可支撑。
“我们只有一个赖以生存的地球”。李毅中强调,建设生态文明,重点要抓好节能降耗、减排治污。
在化石能源方面,要合理开发科学利用,要发展洁净化利用技术,提升煤炭洗选率、炼油成品油质量,发展煤制气,开发利用天然气、煤层气、页岩气,注重煤、电、化一体化综合利用,发展特高压输电、改变不合理的火电布局等。
在发展非化石能源方面,积极开发利用水能、核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给予政策支持,提升智能电网,建设能源互联网,提前和超额实现2015年、2020年新能源占比达到11.3%和15%的目标。
在用能设备方面,要采用先进燃烧技术,提高排烟脱硫脱硝标准,提升能源转换和利用效率,加快节能和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化和市场化等。 “这些措施有的已经实施,有的尚在谋划之中,要增强紧迫感、危机感,抓紧抓实。”李毅中强调。
“十二五”期间力争实现节约2.5亿吨标准煤,五年间规模以上单位的工业增加值能耗要下降21%左右是我国提出的工业节能目标。
为实现这一目标,到2015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要达到4%,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要达到8%左右,其中节能环保产业的总产值要达到4.5万亿元,年均增长15%以上。专家认为,这些将为环保企业提供巨大商机。
企业积极履责 低碳交易试点铺开 “减少碳排放是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内容。”中国企业联合会会长王忠禹强调,企业应采取更加自觉和主动的行动,在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中发挥作用。例如,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2012年在中国工业企业中率先发布《中国石化环境保护白皮书》,中国远洋运输 (集团)公司在2009年首提 “减速航行”等,都彰显了我国企业应对气候变化的积极负责任的态度。
李毅中表示,重视节能降耗,重视减排治污,实现低碳、绿色发展,促进生态文明是企业必须履行的 “契约”和社会责任。企业应通过技术进步、严格管理,尽量节约使用、降低单耗、减少总量。同时要对生产过程中的 “三废”循环使用、综合利用,对排污有切实可靠的治理技术和设备,使排放符合国家标准、国际标准。
在鼓励碳交易方面,今年6月20日,我国已在深圳率先启动了碳排放权交易。解振华透露, “预计今年年底之前还会有几个城市碳交易开始进行上网交易。”
他表示,我国将积极利用市场机制,加快推进在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湖北、广东、深圳等7个省市的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鼓励条件具备的地区先行先试碳排放交易权的试点。依托去年6月出台的 《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暂行办法》,完善自愿减排的交易体系,鼓励基于项目的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通过开展碳交易试点的探索和积累利用市场机制的经验,以最小化的成本实现温室气体排放的控制目标。2015年逐步扩大试点范围,探索建立全国碳交易市场。
此外,我国还将扎实做好42个低碳省区和城市的试点工作。解振华表示,要向全国推广低碳发展的经验,统筹规划建设,健全法规标准,加快建立以低碳为特征的工业、建筑交通体系。未来将进一步研究开展低碳城镇、低碳产业试验园区、低碳社区、低碳商业的试点,全面推进低碳试点工作。探索建立节能低碳产品的标识和认证制度,选择典型产品开展节能低碳产品的认证试点,引导并促进绿色低碳消费。(本报记者 司建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