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威集团总裁 杨新新
“世界以飞快的速度发展,而我们还没有摆脱以数量为主的思维方式。质量是关键,生产出世界一流的产品,这才是实实在在的竞争力。”这是原韩国三星集团会长李健熙对三星传统生产模式的思考。
三星的这一理念深得超威集团总裁杨新新推崇。究其原因,是当时的三星与当下的超威都面临着转型升级极为相似的历史背景。1993年,三星宣布实行 “新经营”,发起了一场旨在通过从员工个人到整个企业的积极变化来实现从 “数量经营”到 “品质经营”的转变、并由此实现世界一流企业的经营革新运动。而经历了十五年高速发展的超威,在2013年提出“二次创业”,打造 “伟大公司”的梦想。
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报记者日前专访了超威集团总裁杨新新,有了下面一场对话。
成熟 “超威”
中国工业报:追溯超威的历史,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超威初创时期给自己规划了一个目标定位: “致力成为全国第一大动力电池供应商”,15年后超威实现了这个目标,做到了行业领跑。2013年,超威规划了一个更高的目标定位: “要将超威打造成一个伟大的公司。”如果说第一个目标更多地基于数量,第二个目标则是质的飞跃。难度可想而知,勇气从何而来?
杨新新:人生是需要目标的,做人如此,做企业更是如此。目标明确,行动便有了前进的方向。超威提出做 “第一”时,对一般企业来说也很难想像,但事实是,超威用15年的时间实现了这个目标。这也意味着超威已经从成长走向成熟。经过多年的积累,特别是香港上市的历练,超威已在更高的平台上稳步发展,并初具一流企业的雏形。在这样的背景下,企业必须制订新的战略。2012年后公司董事会反复思考、磨合,理性地做出了 “二次创业、打造伟大公司”的决策。做实业,特别是做制造业本身就是需要勇气的,超威现在具有的竞争力和软实力是我们要做伟大公司的坚实基础。
中国工业报:这么看,超威有别于一般民营企业单纯的逐利,大手笔之下透出超威的志存高远。 “伟大的公司”听起来极具理想主义色彩,您心目中的伟大公司是什么样的?
杨新新:在我看来,伟大的公司应该具备四个条件:一是通过全体超威人的共同努力,当社会谈论起超威时有种尊重感;二是全体超威人有种自豪感;三是超威的发展成果一定与全体超威人、上下游合作商和社会共享;四是超威一定要成为人才汇集、涌流与创业激情迸发的地方,让人才与超威共成长。
中国工业报:这四条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在企业软实力上提出了近乎完美的要求。从某种意义上也意味着超威在价值观和经营理念上将发生重大变革,企业在战术实施上如何落地?
杨新新:成就一个伟大的公司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和系统工程,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将从现有的绩效管理向全面预算管理、战略管理逐步递进,未来还将上升到更高层面的文化管理。通过梳理、规范、完善,使超威的发展更具现代化、科学化。
超威要立志成为一个伟大的公司,要建设和打造 “百年超威”,成为全球动力电池与储能电池第一大供应商。当然,超威要对愿景进行细化的同时,更要在引领行业发展的方面着力,使超威的经营模式成为行业的标杆。
和合 “超威”
中国工业报:超威近年来的发展可谓超高速,与企业兼并重组的经营模式直接正相关。听说超威在扩张规模的过程中并不强调控股,而是更在乎规模的质量与效益。有人说,在这一点上超威特别有胸怀,此话怎讲? 杨新新:超威近年来发展很快的确得益于重组与兼并,其中大多采取的都是合作合资的方式操作,而对我们是否控股则并不强化。现在超威在全国有多个合资合作的企业,生产经营都十分兴旺,我们看重的是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各方的积极性,在充分信任的基础上我们要的是一种合力,来共同推进企业的发展。现在超威和各级的子公司、经销商都形成了一种融洽合作关系。同时,在企业内部我们也特别在乎和诣的劳动关系。这就是我们倡导的 “和合文化”
中国工业报:中国人常说和为贵,而做企业要竞争,争市场、争利益,超威将自己的企业文化定义为“和合文化”富有哲理并深藏浓浓的人情味,您对 “和合”如何解读?
杨新新:这么多年做下来,我们还有一个很深的体会,那就是超威的迅速崛起,得益于先进文化的引领。文化产生理念,理念决定实践。超威在十几年的发展历程中,已逐步形成了具有超威特色的企业文化。我总结为 “和合文化”,其实就是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共同发展、长期共存。
比如在超威的发展过程中,超威一直坚持 “超威的发展成果与代理商共享”的双赢理念,鼓励有志和超威一起发展的代理商把超威电池的经营当做家族可以传承的事业来做,强调“百年超威成就你家族可传承的事业”的合作理念。道理其实很简单,贵在坚持,坚持这样去想,也坚持这样去做。
超越 “超威”
中国工业报:众所周知,铅酸蓄电池行业是个环境风险极高的产业,背负着 “血铅事件”带来的舆论压力,在这方面,超威做了哪些努力?
杨新新:超威最有代表性的是用了8年时间潜心研发成功无镉内化成工艺技术,并积极运用到企业的生产中,有效地降低了污水排放。
去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对涉铅企业进行了调查与统计,无镉内化成工艺技术只占全部铅蓄电池行业的15%,而超威就占到了其中的12%左右。早在2005年与2006年,在大家谁都不知道内化成工艺有这么重要的时候,我们已在这方面进行探索与实践。目前超威的产能中85%采用了无镉内化成新工艺,余下的部分将在今年底前全部完成去镉技术工艺改造。
接下来的日子,在环保方面超威还将义无返顾地超越自己、继续努力赢得社会的认同与尊重。
中国工业报:在当下大多数企业日子不太好过的大势下,超威却产销两旺,日子过得红红火火,您认为超威现在最缺的是什么?
杨新新:超威什么都不缺,但永远缺人才。超威什么都可以节约,人才不可以节约。超威现已聚集了巴普洛夫院士、田昭武院士、陈清泉院士、邱定藩院士、欧阳明高教授、伽池教授、尼尔森教授、莫斯利、杉本丰成、钮因健、潘军青等十多位国际、国内电化学及动力电池行业权威专家。
超威要成为一流企业,必须是人才汇集、人才涌流与迸发的地方。从2012年下半年开始,超威把招募人才的目标锁定在国际顶尖的专家团队上,计划用3年时间把超威打造成国际化的专业人才汇聚之地,全面抢占行业技术制高点。今年3月,我年愈古稀的父母亲赴美国,用真诚打动了被誉为 “锂电之父”的约翰·古迪纳夫教授,古迪纳夫教授已表示愿意为改善环境和提高人类的生活尽其所能。我一直认为,人才是企业的第一财富,这也是超威持续发展的后劲。
中国工业报:还有一个比较私人的问题,两年前在您职业生涯前途一片光明之际,却临危受命,在企业面临转型的时候出任超威总裁,动力何在? 杨新新: “尽孝、尽责、做事业”。两年前我到超威来时就说了这七个字,这也是我辞去公职参与超威管理最真实的内心写照。
在超威不断扩大的过程中,其实在管理上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如果说,过去依靠粗放式的管理实现快速的发展,那么,今后超威的发展必须转型升级,这也是我投身超威后最重要的工作。这个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讲,对我自身也是一种超越。(本报记者 陈祎淼)
超威档案
人的一生是一个又一个故事连结起来的。在浙江长兴县有一对七十多岁的老夫妻的故事却一直与电池紧紧系在一起,以至于他们的儿子抑或是整个家族未来都将与电池分不开。他们就是周龙瑞、杨云飞夫妇,从小作坊起步,男攻技术、女管生产,几十年携手一路走过来,成就了现在超威集团的根。直到1998年,为了实现更大的理想,二儿子周明明、父亲周龙瑞、母亲杨云飞合力创办了超威集团。周明明出任公司董事长,父母亲分别出任副董事长。
经过十多年来的高速发展,超威已发展成为一家专业从事动力型、风能储能型蓄电池研发和制造的行业龙头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010年7月7日超威成功在香港上市。
超威现有职工近2万人,下辖全国17家子分公司。其主导产品——电动自行车动力电池市场占有超过30%,产销量位居全国行业第一。
2011年,长子杨新新出任公司总裁,超威实现产值近140亿元,首次跨入百亿企业行列;2012年,超威销售收入翻番,实现销售收入超300亿元,在中国轻工业百强企业综合排名中名列第15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