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新增专利数量上全球领先是与全球产业格局重大变化过程密不可分的,这一重大变化过程就是国际产业转移带来的全球产业格局重组。
自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时起,发达国家的制造业不断向外转移,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逐步承接了从西方国家移出的制造业,中国成了 “世界工厂”。发达国家曾经被称为 “工业发达国家”,但现在这个词已经很少使用了,因为世界上最多、最密集的工厂已不在发达国家。
与国际产业转移的过程同时,科技研发的 “大科学时代”也广泛铺开。“大科学时代”是爱因斯坦提出的概念,指现代科学技术研究越来越需要众多研究者的合作,一个项目所需的人员、资金、设备越来越多,相应地就更需要高度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大规模资金支持,二战前曾经是科研主流的靠一个人或者几个人的小组就能得到重要成果的可能性越来越低。体现在工业领域,大科学时代的影响就是产品的集成度越来越高,一个最终产品往往是几百项甚至成千上万项专利、技术的集成。英语中经常把这种高度复杂的合作项目称为 “大象” (elephant)。
国际产业转移加上 “大科学时代”,彻底改变了全球产业链的结构,这种改变可以用管理学所称的从 “福特制”到“温特制”的转变来概括。
福特制 (Fordism)是对源于美国福特汽车公司的生产组织模式的概括。在福特制下,企业围绕大规模制造的要求,以最终产品为中心,安排生产系统的资源配置,形成了大而全的生产链条。随着最终产品所需的零部件数量规模扩大和生产环节增多,福特制的企业不断外包零部件制造和一些生产环节,但一定会形成 “中心—卫星”模式,中心企业与卫星企业间是垂直管理关系。
温特制 (Wintelism)一词来自微软的windows的win和Intel(英特尔)的tel的合称。温特制是与福特制截然不同的生产组织方式,在温特制下,最终产品不再是生产组织的中心环节,取而代之的是标准,掌握标准的跨国公司把生产过程分解为许多个模块和环节,再把这些模块和环节外包到全球每个合适的地方进行生产。研发过程也可以分解为模块进行外包,企业只要掌握标准就行,掌握标准就掌握了全部利润。掌握标准的企业与承包制造环节的企业间也不再是 “中心—卫星”关系,而是项目合同关系。
实际上,标准可以看作是把最终产品所包含的数以百计乃至千计个环节“组装起来”的知识和权利。在温特制下,中国这个 “世界工厂”实际上是产品加工制造的最大承包商,承包的是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外包出来的模块、环节。虽然最终产品这个 “大象”当中可能绝大部分单独环节都是在中国制造的,甚至总装配也可能是在中国完成,但只要 “组装大象”的方法即标准的所有权不是中国的,那最终产品和利润也就不是中国的。于是产生了 “中国制造,美国利润”现象。
不过温特制的一个副产品就是中国的专利数必然会增多,当中国承包世界上最多的加工制造环节,中国的新增专利数必然会是世界第一。因为专利大多是新工艺的体现,而最多的新工艺当然会出现在工业制造活动最密集的地方。这就是中国新增专利数2009年以来排名世界第一的原因,这个时间点与中国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的时间点是基本一致的。
中国新增专利最多,并不表明中国的创新能力最强。能够产生熊彼特意义上的创新的中心环节,不再是 “产品”,而是 “标准”,这才是 “创新能力”的真正难点。中国的发展目前面临的最大课题——产业升级,其主要含义并非从落后的工艺升级成先进工艺——因为世界上大部分先进工艺的工厂已经在中国,而是要去争取 “组装大象”,也就是掌握标准的制定权。
虽然标准是 “把零件组装成大象的方法”,但制定新的标准却绝非把既有的环节重新排列组合这么简单。制定新的标准需要强大的国家创新体系,这方面中国依然任重道远。 (
未完待续)(来源: 《文化纵横》)
(贾晋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