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须严格地区分法国在科学和技术两个领域的创新能力。法国的科学研究能力一贯很强,但是技术方面却不见得。这与法国多少显得有点 “四分五裂”的国家创新体系有关。
法国的大学传统悠久,大师辈出。巴黎大学等著名高校在传统上一直是注重 “纯学术”,比较忽视应用技术的研究。法国政府并不轻视工业创新,拿破仑时期法国建立了巴黎综合理工学院,是世界上最早的应用学科学院,但依然对学生入学时的理论科目 (如数学)水平有很高要求。于是带来的结果是,法国在大型建筑工程等需要很高理论水平的领域,处在世界领先水平;而在汽车等制造业领域,法国的产学研关系始终是个 “需要解决的问题”。
尽管法国的企业家在各种主要制造业领域都很活跃,但由于与政府的关系形式和大学的关系形式始终没有理顺,因此这些企业家的努力得到的结果就是,法国在各主要工业领域都有在世界上 “数得上”的企业,但都不领先,技术上也没有引人注目的独创。在政府没有承担提出重大项目并给予相应支持的责任、大学也没有为企业提出重大问题的情况下,仅靠企业家的努力做到紧紧跟随世界前沿,已经是很不错的成绩了。因此,法国产业界常被评价为 “第二梯队”的首位,也就是 “鸡首”。
法国的工业领域还有另外一大块是政府主导的国有企业体系,这些企业致力于重大的项目如航空航天、原子能、高速铁路等。这些项目对法国有重大的意义,但没有为世界贡献很特别的创新。在欧债危机中,法国遭遇了严重的“去工业化”:大量工厂关门。奥朗德政府的应对方案是 “增长协议”,即在“欧洲2020战略”的大框架下发展新能源、宽带网的新型战略性产业,目标是成为 “牛后”。其成效如何还有待观察。
不难发现,法国的国家创新体系格局,与中国有着很高的相似性。只是中国处在上升阶段而法国处在下降阶段。
谁将主导“第三次工业革命”? 简略浏览了几个主要发达国家的创新体系特点,我们可以对比得出中国的相对位置。
英国已不再是世界工业创新版图上重要一员,英国自己也不会改变其金融大国的定位。在英国仅有的几个优势工业领域,如飞机发动机、制药,中国的确还与英国有较大差距,但英国的优势也只体现在一两家企业。
美国的工业在 “温特制”下,把大量的制造环节外包给了中国,其自身的产业结构出现 “空心化”。但美国仍然掌握最多的标准,并且研发能力依然强大。如果把工业体系比喻成一个 “金字塔”,那么金字塔的基础部分大部分在中国,而塔尖部分大部分在美国。基础部分在中国意味着中国实际上掌握了这些技术的要领,并做出了大量的工艺创新。但塔尖在美国意味着美国 “提纲挈领”地控制着整个产业网。中国要想实现产业升级、掌握更多标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德国有其自己的优势,但需要以产品的形式体现。相比之下德国的产品处在高端而中国处在中低端。这一方面说明中国比起德国还有差距,但另一方面说明中国与德国的直接竞争关系并不强,互补关系更强一些。
法国的国家创新体系与中国具有相似性。法国长于大型工程项目,中国也擅长。而中国具有的人口基数和低成本又决定了中国还能参与很多法国无力参与的领域。
综合看来,中国虽然在熊彼特意义上的创新方面能力依然不强,但可能成为对手的国家也都在衰落。未来能跟中国在工业方面进行竞争的主要对手是美国,竞争形式将主要体现为率先制定标准的争夺。这方面欧盟作为一个整体也在参与竞争,但其内部尚缺乏一个成体系的 “欧盟创新体系”。
发达国家深刻认识到了中国工业地位的崛起,因此他们最近在大力宣扬通过 “第三次工业革命”,让制造业从中国流回到西方。
所谓 “第三次工业革命”,其实相当于 “温特制加强版+智能制造+绿色能源”,也就是西方希望加强在温特制方面的优势地位,鼓励一些国内的设计产业,再加上一些节省人力的智能制造系统,以图减少把制造环节外包给中国。然而,制造的核心环节在于工作母机,即机床。西方要想实现“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图景,就需要先把相应的机床造出来。但若要大规模制造这些世界上还不存在的机床,他们又需要将其外包给中国。而基于这些新型的智能机床的标准,更是还未出现。中国想要超过西方已经掌握了的标准,难度很大;但对于还没有出现的标准,中国当然有能力参与制订标准的竞争。 “第三次工业革命”将由谁来主导,依然悬而未决。
(连载完)(来源: 《文化纵横》)(贾晋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