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安华瓷业集团董事长王志安 (左三)向德州市领导介绍生产工艺。
安华瓷业产品——陶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山东德州这片辽阔平原土地上成长起来的安华瓷业集团,更是 “卧虎藏龙”中的一名佼佼者。安华瓷业集团的董事长王志安说起安华瓷业的风雨历程,可以说是如数家珍。
改革体制 做大做强
1998年,在平原县陶瓷厂生死存亡的关键时期,王志安同志勇挑重担,组建了山东省安华瓷业有限公司。在创办企业初期,全国曾经兴起了一股多元化经营热潮,无数企业踏入这个怪圈,把大把的钱烧在自己完全不熟悉的行业里,然后满足于表面的庞大,却不知道自己内囊早已空虚,而那致命的体制“绳套”也越来越勒紧咽喉,于是许许多多的优秀企业都死掉了,而且 “死不瞑目”,因为它们几乎是在一片繁荣中一夜之间死掉的。
安华起步之初,人心涣散、一穷二白、举步维艰,甚至连200元的出差费都要外借,当时形势就是 “不发展等死,发展找死”。面对道道生死关,王志安没有畏难退缩,而是顶住压力、苦干实干,在波涛海浪中力挽狂澜。
安华瓷业走的是一条属于自己的独特道路,王志安深知,做企业首先要瞄准一条道,坚持不懈地走下去,做精品、做百年基业。做强企业、做大企业,体制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从体制入手,专业化、精品化经营是安华瓷业壮大实力、增加市场竞争力的战略措施。
体制改革为企业的发展打开了空间,也为安华瓷业铺就了今后做强做大的发展基石,体制本身甚至已经成为安华瓷业实力的一个方面。
作为一个创新改革的先驱者,如今依然意气风发的王志安谈起当年的思考,说: “我们和国外品牌其实不在一个起跑线上,人家是飞机大炮而你是小米加步枪。很多国有企业的厂长为了保住官位和利润,不敢投广告,于是慢慢枯竭,死掉了。”在专业化经营的道路上,怎样去竞争出一条活路,首先的一点就是不能让体制束缚住自己。而这一点,安华瓷业做得非常出色。
安华瓷业集团总经理王志平认为,在实力相差悬殊的情况下,采用游击战式的迂回作战对企业的生存是至关重要的。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企业的发展有高潮有低谷,低谷时保存实力,迂回作战,以后再图东山再起才是正确的道路。而专业化经营的最初思考,与这正有异曲同工之妙。
创新发展 大胆决策 以 “点滴积累,妙不可言”为品牌精神,策略也是实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讲究竞争的艺术是王志平给人最深刻的印象。
善胜者不争,善弈者谋势。多年来,安华人面对各种挑战和竞争,沉着应对,顺势而为,料事往往先人一步、谋划常常棋高一着、行动坚持稳扎稳打,推动企业发展实现了 “多级跳”。
安华在走过了原始积累阶段之后,受厂地与用工两大瓶颈制约,面对纷至沓来的供货订单,即便满负荷生产,也只能 “望单兴叹”。尴尬的局面迫使安华另辟蹊径,创造性地采取了 “农村包围城市”的路线,将生产的 “根据地”一头扎进了农村。2008年,王志平开着一辆挂有 “不出门,能挣钱”横幅的皮卡车,在各乡镇集市进行“巡演”。每到一处,技术人员现场演示制作酒瓶模型、瓶盖、贴花等的简单生产工艺。这一做法唤醒了群众内心深处强烈的致富欲望,当场就出现“父亲替儿子抢名额、兄弟之间争报名”的情景。当年,安华就在农村设立了加工点100多个,在不扩建一间厂房,不增加一个工人的情况下,将产能迅速扩大到一倍以上,带动3000名群众就业,年均增收1万多元,开创了“群众增收致富、企业裂变倍增、城乡统筹发展”的多赢局面。同时,为实现规范化、制度化经营,安华每年投入2000多万元用于加工点补贴,每月派出100多名技术骨干进行现场帮扶指导,每天有二十几辆卡车辗转于各加工点,统一供给原料、统一技术标准、统一指导帮扶、统一回收产品的 “四统一”模式,加速了加工点向专业加工厂的转变、农民向产业工人的转变。 “进军农村”的商业模式,被业界盛赞为无法复制的 “安华模式”。
在企业快速裂变扩张的同时,安华人又把目标投向了企业上市。对此,不少人顾虑重重。但安华的决策者坚信,上市是企业发展的 “助推器”,不仅带来融资效应,还能带来品牌、人才、规范发展等 “多重效应”。要做百年企业,上市融资是必由之路。然而实现上市,无论是在平原还是同行业,都没有成熟的经验可参考,机遇与风险共存。尽管一次次遭遇困难,一次次碰到瓶颈,但他们上市的信心从未低落、热情从未消退,始终稳扎稳打、步步为营。2011年,他们在新一届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终于在天津股权交易所成功挂牌,一次性募集资金3000多万元,开创了平原草根企业资本市场运作的历史先河。奋进的安华并不满足于三板市场,又筹备转战深圳创业板,引来了九鼎投资、松禾资本、东方资产等知名风投公司纷纷上门 “送钱”,又成功募集资金8300多万元。安华的决策者向我们介绍,企业在深圳上市后,融资有望突破10亿元,将彻底打通企业低成本、高效益、可持续的融资渠道。那时,他们将充分整合资金、品牌、技术优势,采取收购兼并的方式,在名酒产销集中的川贵地区和东北地区各建立一家子公司,从而实现 “突破西南、占领东北、强化中原,布局全国”的战略格局,一家多点开花、互为支撑的 “航母型”企业呼之欲出。
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优胜劣汰本身就是市场经济的一个根本原则。不少企业为什么会昙花一现,他们有着辉煌的过去,也有着响当当的品牌,但往往却是 “各领风骚三五年”,在市场经济严酷的大浪淘沙中销声匿迹,一蹶不振。这其中,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因就是产品没有雄厚的支撑,又缺乏创新,企业没有危机感,常常又为体制所束缚,最后被市场无情地淘汰出局。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单凭 “一招鲜,吃遍天”,好景自然难以长久。
“没有品牌,产品难以推介出去。没有创新,品牌就难以持久。”安华的发展经验也是对品牌发展的最好诠释。从安华瓷业产品面世以来,安华就不断地发展,产品畅销全国,安华完全有理由守着过去的家底,凭借着以前的产品品种不好不坏地过下去,也没有必要花这么大的钱,冒那么大的风险来 “折腾”。但是安华人不是这么想的,王总也绝不会固步自封,正如他所说的,“没有创新的品牌就难以持久,没有创新的企业同样不会生存太久。”
走进豪华气派的办公大楼,这里是整个管理系统得以正常运行的灵魂所在。这些,都属于一个创新的头脑。百年企业得以生存的基础,必然依赖于创新,品牌本身需要的创新只是一个方面,整个集团具有创新意识才能够引导一个企业走向更远的道路。
市场竞争比拼的不仅仅是企业规模和资金实力,更多的还是靠企业家的战略眼光和决策能力,谁能先人一拍、快人一步,谁就能抢占先机、独占鳌头。安华的决策者以其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敢闯敢试的发展魄力,不断刷新行业纪录,书写了一篇又一篇精彩的创业传奇。从 “农村战略”到 “蓝海战略”,从 “产学研对接”到 “谋划上市”,这些在一些企业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在安华却都变为了现实。安华人的敢想敢干不仅体现在决策上,更体现在实际工作中。2000年,他们在国内同行业中率先引入了ISO9001国际质量标准体系认证,并将标准中 “客户满意度”改为“客户忠诚度”。这样的举动,不仅使成品合格率达到100%,而且让 “工于瓷道、泥身火魂”的安华制造誉满全国。后来,ISO9001标准制定团队专程来安华进行调研,并对提出的建议表示谢意和敬佩。
诚信为本 回报社会 在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安华积累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景观,熔铸企业魂魄、夯实长青之基。安华文化概括起来,就是: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德行天下的诚信观、回报社会的责任观。
企业经营的目标是实现经济效益,但单纯追求盈利,是难以长远发展的。10多年来,安华脚踏 “诚信”之履,德行天下,成为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动力源泉。10多年来,他们始终致力于与酒厂之间建立相互信任、风险共担、互利双赢的合作关系,注重加强企业之间的文化融合,注重寻找与客户之间价值观的契合点,从而拥有了一大批 “忠诚客户”,迅速抢占了全国陶瓷酒瓶市场的 “半壁江山”。10多年来,安华在与银行合作中也坚持 “诚”字为先,即使在最困难时期也没有拖欠一笔贷款,从没有一笔不良记录。 “安华是可信赖的品牌企业”成为各家银行的共识。10多年来,安华舍得投入财力、投入精力,连续举办了三届全国性的酒器文化交流大会,累计吸引剑南春、沪州、五粮液等知名酒商及酒瓶收藏爱好者8万多人次,极大地提升了企业的影响力和美誉度。如今,安华已成为酒器爱好者心中的收藏圣地、酒器企业向往的酒器之都。
企业小是个人的,发展强大就是全社会的。这些年,安华人始终怀揣着一颗感恩之心,对于社会的公益性付出,丝毫不亚于其在财税上的贡献。他们积极捐资助学,累计拿出400多万元,帮助160多名品学兼优的学生完成了学业;多次参与承办县元旦文艺晚会、民俗文化艺术节、老年书画展等重大文体活动;坚持逢灾必捐,踊跃参加市里组织的 “慈心一日捐”活动,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
透过安华看品牌,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企业清晰的发展史,更重要的是看到了一个企业的真正魅力所在。(本报记者 于成水 通讯员 王鹿 李宝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