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在工程机械企业的国际化进程中,服务与市场的关系如何?创新机制如何成为战略决策的正确导向?什么样的管理模式适用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博弈?如何建立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国际化的企业需要怎样的企业文化?
以上问题可以概括为:国际化进程中,如何打造企业可持续发展生态链?作为中国工程机械企业坚定国际化道路的先行者,中联重科不仅在完善产业链上迈出了实质步伐,在借助和利用国际资本,打造企业可持续发展竞争力的道路上走在了其他企业的前面。 2013年,当发展成为工程机械市场的主要问题时,行业观察家们才突然发现——中国工程机械市场这次碰到的问题,恐怕不仅仅是发展的问题,而是涉及产业结构、人才、配套体系、竞争环境等整个产业生态的问题。
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会在工程机械行业出现一家真正的国际化企业,但却很少有人去发现哪些企业有成为这种企业的基因。
中联重科高层领导认为,怎样在极其复杂的市场建立起企业的良性发展机制,同时又要通过国际投资者的挑剔眼光,这是一个考验!
国际化企业,要有国际化的心态
仅从数据上看,2013年无疑是一个冰冷的年份,行业增长低迷、市场瞬息万变,产能过剩、竞争白热化给工程机械企业带来了沉重的压力。
“行业发展低谷期,对中联重科也是难得的机遇期。”中联重科董事长詹纯新却如此认为。由于前瞻性的战略布局,中联重科经过 “先手式”的国际化布局,已经在行业中已处于一个相对有利的优势地位。继2010年在行业内率先实现 “A+H”股上市后,2012年公司再次领先成功发行两期共计10亿美元债券,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优化债务结构,为加速推进公司国际化战略提供资金保障;通过战略合作、合资建厂等方式加大了海外投资力度,并在印度和巴西两大海外生产基地项目上取得重大进展。2012年中联重科的海外业务增长了23.81%,国际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詹纯新认为,无论外部形势和自身所处位势如何,中联重科首先要有国际化的心态。即使在最严酷的环境里,中联重科始终坚守最本真的价值观,诚朴做人,踏实做事;也正因为坚守诚信、规范经营,才无畏急流险滩、心无旁骛地谋求发展;要把困难想得更多一些,藉此能把准备做得更充分一些,把工作做得更扎实一些,在接受市场检验中也就能更从容一些。
“从考验中走出来的中联重科,离世界级企业的目标就会又近一步。”詹纯新如是说。
转型升级,培育国际化基因
面对复杂、变化、严峻的市场形势,变革才能前进。2013年,中联重科紧紧围绕 “管理变革”和 “国际化”两大发展主题,强调 “有质量增长”的经营原则,优化流程、强化内控、严控风险,降本增效,整体运行情况良好。
变革管理模式。2012年中联重科在全公司推行 “三维矩阵管理”模式,以市场和客户为中心,构建贴近市场的组织结构,业务流程更加顺畅,决策执行传递更加高效;推行项目制管理,变革管理模式,加速推进IPD研发变革,提升及时应对市场变化的快速反应能力,技术与市场对接更加充分,设计、制造、市场各个价值创造环节正融为一体,研发质量和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大大提升;变革营销模式,启动大营销体系建设,全力推进全国营销大区平台建设及7S店建设规划,以大区平台为载体,多 “兵种”协同作战,加大对细分市场的开发拓展力度,增强服务协调能力;以信息化系统为支撑,促进管理提升,实现ERP、PLM(产品生命周期)和三维应用在主机事业部的全面覆盖。
改进运营机制。积极在全公司推行“模拟股份制”变革,通过将更多的自主经营权和分配权授予各个事业部,实行权责利的对等和一体化,最大程度的调动各个事业部的积极性。
实践证明,新的管理模式和运营机制的推行使公司在技术研发、采购、制造、销售、推广等专业领域的资源和能力实现了共享,优化配置了资源,提升了员工的积极性,减少了内耗,提高了企业的效率和决策反应速度,适应了企业国际化需求。
融贯中西,创新赢得市场 通过变革和流程再造加强自身,以资本为纽带提升企业扩张能力,通过持续加大对海外市场的投入,加速与并购企业的融合,在国际化共同的平台上,创新技术水平,实现了国际市场的新突破。
2008年,中联重科并购了世界著名混凝土机械品牌意大利的CIFA公司。并购CIFA改变了全球混凝土机械市场的竞争格局。5年间,中联重科与CIFA高度融合,并于2012年回购了其他股东持有的CIFA股权,进一步巩固CIFA的整合成果、提高一体化经营的效率和管控能力。融入中联重科的CIFA通过高效协同、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精准聚焦,最大程度减缓了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在欧美同行中率先走出低谷。近3年,CIFA的经营利润复合增长率为200%,经营业绩刷新了历史高点,向世界展示了一个运行良好、持续发展的新形象。现在,中联重科已经将CIFA优势技术完全嫁接到旗下全部混凝土机械产品中,不仅提升了产品品质和市场认可度,同时大幅增加了产品毛利率和利润。自2009年以来,在中联-CIFA复合技术创新平台上,诞生了众多引领全球混凝土机械发展潮流的前沿技术,其中之一为中联重科拥有全球专利的碳纤维臂技术,该技术被认为是实现 “制造最好泵车”的利器。2012年,公司成功将中联品牌泵车销往德国,这是中国泵车自主品牌首次进入德国市场;中联重科在泰国实现了出口海外搅拌车的单笔金额最大订单,并首次在哥伦比亚、斯里兰卡、伊拉克、阿尔及利亚等国家实现销售。2013年,创吉尼斯世界纪录的中联重科101米碳纤维臂架泵车在武汉实现首次施工,更是中联重科已经跨上长臂架泵车领域世界技术高峰的明证。
关注核心竞争力,打造可持续发展生态链 中联重科的国际化实践不是 “一家之言”,而是其作为整个中国工程机械行业 “走出去”的先锋,是探索也是一种尝试。通过打造企业的四大核心竞争力,从根本上保证了企业国际化进程的不断加速。
第一,中联重科具有前瞻性的战略决策能力和高效的战略执行能力。富有前瞻性的战略决策反映了企业管理者的战略眼光和洞察力,中联重科按照 “专业化、股份化、国际化”的原则,明确了 “裂变+聚变”的发展战略。公司通过 “裂变”来做强事业部,并围绕主业通过 “聚变”做大企业。同时,公司规范透明的治理结构和制度流程体系保障了高效的战略执行能力,确保公司战略的落地,实现了持续、健康和快速的发展。
第二,极具包容的企业文化,成为行业整合国内外资源的先行者和领导者。公司自2001年至今已先后并购了数十家国内外企业,并开创了中国工程机械行业整合海外资源的先河,其中2008年并购意大利CIFA,代表全球最高水准的技术迅速为中联重科吸纳,也使得公司成为中国工程机械国际化的先行者和领导者。在一系列并购过程中,管理团队积累了丰富的并购经验,总结出企业成功并购的五项基本原则: “包容、共享、责任、规则、共舞”。 公司的并购文化也使被并购企业顺利融入公司的管理体系,并吸引了大量具有丰富经验的优秀人才,成功解决了收购兼并后的管理难题。
第三,行业标准的制定者,产品技术引领行业发展。中联重科的前身是原建设部长沙建设机械研究院,拥有50余年的技术积淀,是中国工程机械技术发源地;中联重科是中国工程机械行业标准制定者,参与制、修订逾300项国家和行业标准,也是惟一代表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参与制、修订国际 (ISO)标准的企业,是国内行业第一个国际标准化组织秘书处单位,代表全行业利益,提高中国工程机械国际市场准入的话语权。
公司拥有国家级技术研发中心、国内惟一的建设机械关键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内惟一的混凝土机械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掌握工程机械领域的核心技术,获得多项国家级科技进步奖,引领行业技术发展。公司对行业前瞻性、基础性的研发难题持续进行攻关,年均产生300多项新技术、新产品,对公司营业收入的年贡献率超过60%。每年获得的专利授权呈递增趋势,2012年申请专利1738项,在全行业排名领先。
第四,强大的资源配置能力及高效的运营效率。中联重科拥有强大的资源配置能力和更高的运营效率。在人员配置方面,规模结构合理,人均效率高于行业平均水平;在资产配置方面,固定资产投资谨慎,单位固定资产创造的经济效益也高于行业平均水平。在行业发展趋缓的形势下,更高的运营效率,更低的固定成本,有利于企业稳健发展。
作为工程机械行业的龙头,中联重科在自身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重视带动产业链的共同繁荣,高度关注整个工程机械生态产业链的共生共赢、协同发展。未来,中联重科将通过多元发展,形成多个增长点,持续推动公司实现超越行业平均水平的增长。按照新的规划,在未来3~5年内,中联重科将在做好现有龙头产品的同时,对重型卡车和农业机械等板块进行战略布局,形成工程机械、环境产业、农业机械、重型卡车、金融服务五大板块齐头并进的格局。
(刘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