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经济促改革 科技支撑传统产业升级
稿件来源:本报讯
“我一直说,科技就在我们身边,它给我们带来了新知识、新技术、新产品,最酷的技术就是应用到百姓生活中的技术,就是改善我们生活条件的技术,我们要坚持做下去,使科技和生活、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 在国新办10月11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科技部部长万钢以 “科技来到人们的身边”开篇,突出强调了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重要性。在答记者问时,万钢举特高压输变电设备之例说: “这是目前我国在世界上走在最前面的产业之一,应用很广,但人们一提创新产品时首先想到的是‘苹果’,所以说,在贴近百姓日常生活的商品方面着力,可能产生的影响力更大。” 科技走进生活 谈及今年以来我国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所取得的成绩,万钢感触最深的是科技来到了人们身边。 “科技发展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服务于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万钢说, “神舟”、 “天宫”交会,航天员给大家带来了生动活泼的太空试验课,6000多万中小学生耳闻目睹了神奇的实验。 “蛟龙”探海,科学家成为考察的主角,探寻海底生物、地形地貌、洋流、资源等。 “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峰值计算速度再次获得世界第一,它将和其他超级计算机一起落户各地超算中心,为大数据科学计算提供公共服务。 “深空、深蓝、深海”三大战略领域的高新技术正在走向人们。 在民生科技方面,科技为实现粮食产量十连增做出了巨大贡献,我们的“菜篮子”更加丰富,生物医药技术能够使我们从容面对传染病和重大疾病的出现。按照国家 《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部署,科技部和环保部、北京市共同启动了 “北京蓝天行动”,把我国在 “十一五”、 “十二五”初期部署的 “蓝天科技行动”所取得的科技成果应用到雾霾应对工作中去,在绿色交通、清洁能源、除尘减排、加强监控等方面发挥科技支撑作用。 与此同时,科技在促进经济转型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我们充分发挥科技重大专项的核心引领作用,加快了商业应用和产业化进程。加速推动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应用和产业化,民口重大专项累计申请专利近4万项。 在技术创新支撑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方面,科技更多地融入经济主战场,科技创新在三峡工程、高速铁路、西电东输等重大工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我国在水电装备、高速列车、特高压输变电等方面均居世界前列。 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科技进步贡献率从2001年的39%提高到目前的51.7%。通过实施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 “十城千辆”工程、半导体照明应用示范 “十城万盏”工程、光伏发电规模化 “金太阳”工程等,加快了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在加强基础研究方面,2008年,我国对于基础研究的投入大概200亿元,2012年达到498亿元,将近500亿元,年均增长22.6%。国际科技论文持续多年保持世界第二位,专利也得到大幅度提升。特别是近几年,在基础研究领域取得一系列重大创新成果。 在促进成果转化方面,近年来,全社会研发资金投入随着中央财政投入的快速发展,去年首次超过万亿元。更重要的是,投入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全社会研发支出74%来自于企业。研发人员数量在不断壮大,发明专利稳居世界第三。全国技术交易合同年均增加超过20%,去年达到6400亿元。 深化体制改革 “从理论上说,科技创新提升了劳动生产力,也必然会推动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改革,科学技术正在积极推动各方面变革。”万钢说。 回顾过去,电信机构改革就得益于手机互联网的发展;网购带动物流业和零售业的转型;支付宝、余额宝引发商业银行改革的思考;光伏分布式发电也正在推动着电力管理机制的改革。 “创新一定会推动改革,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我们首先就要抓住科技体制改革。”万钢坦言,我国科技发展还有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比如,科技政策和经济政策衔接问题;众多部门怎样更好地协调部署科技资源,共同推动科技发展问题;提高企业原始创新能力,加强产学研合作问题;国家政府类科技项目形成机制、经费管理机制问题;培养人才,特别是青年人才问题;创造良好的创新环境问题等。所以,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仍然是十分重要的任务。 万钢强调,下一步要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着力于解决“转方式、调结构”面临的关键性制约问题,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要重点抓好加快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突破核心关键技术,为经济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撑;加大科技惠及民生的力度;加强技术集成示范和产业化,支撑结构调整;加强基础研究,提升科技持续创新能力五方面工作。 其中,科技体制改革首要解决的是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的问题。万钢强调,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要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紧密结合的一种体制和机制。 在顶层设计和组织领导上,目前我国多项改革政策文件已经陆续出台。万钢强调,当前最重要的工作是建立跨部门、跨地区的科技项目公开、透明的管理信息平台和经费监管体系,向社会开放,接受社会监督。建立国家科技报告制度和创新调查制度,推动国家科技资源持续积累、完整保存和开放共享。改革奖励制度,优化奖励结构,减少奖励数量。继续推动完善科研院所管理制度,加快事业单位分类改革。 关于科技成果转化面临多种因素制约的问题,万钢表示,2007年修订的 “科技进步法”解决了财政支持科研成果归属于谁的问题,即归属于承担单位的法人,企业的科技成果可以到市场上进行交易来转化。它对带动中小企业的转型起到很大作用。但是,目前国有事业单位的科技成果按照国有资产管理,按相关规定转让需要审批。审批程序很繁琐,这与技术交易的时效性相矛盾。 对此,万钢透露,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的修订目前正在加紧推进。他希望, “在今年年底、明年年初真正把这个问题给解决了。”(本报记者 司建楠) (本文内容根据录音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