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联重科-新快报案发生逆转
稿件来源:本报讯
短短4天时间,中联重科-新快报案发生了根本性扭转。10月23日,《新快报》就记者陈永洲被长沙警方跨省刑拘一事,在头版连续两天申请放人;26日,陈永洲承认受贿, 《新快报》致歉,舆论普遍斥责虚假报道。 冲突 10月23日,隶属羊城晚报报业集团的广州报纸《新快报》头版上, “请放人”三个字占据几乎半个版,具有绝对的视觉冲击力,下面则是该报就记者陈永洲被跨省刑拘事件发表的声明,其中一句话是 “敝报虽小,穷骨头,还是有那么两根的”。当天,这条新闻成为多家门户网站的头条,而该话题也在新浪微博上排名首位。 10月24日,《新快报》再度在头版要求放人。 《新快报》与中联重科之间的纠纷源于今年5月该报刊登的一篇报道。 5月27日,《新快报》刊发了记者陈永洲采写的 《中联重科再遭举报财务造假 记者暗访证实华中大区涉嫌虚假销售》一文,报道了A、H股上市公司中联重科去年在华中大区涉嫌销售造假。 《新快报》称,此次报道中,记者经实地暗访调查,发现中联重科的一线销售与举报材料多处吻合,该公司在去年前三季向湖南祺润、武汉翼达、江西鼎盛为主的客户产生数量巨大的混凝土机械销售订单,旋即于去年四季度出现大规模的退货订单。这一异常行为,恰与中联重科去年业绩前三季度亮丽、第四季度骤变暗合。 《新快报》此后报道还指出,在中联重科去年前三季度业绩、一线销售订单皆极为景气下,该公司管理层的直接、间接控股公司长沙合盛、长沙一方却在二级市场上 “疯狂”套现近8亿元。 《新快报》表示,这些报道包括上市公司公开资料及记者实地暗访中所保留的录音、照片等。 其实, 《新快报》对中联重科的负面报道早在2012年9月就开始了,至今为止, 《新快报》发表陈永洲等人的关于中联重科的负面报道共计18篇文章。 7月10日、11日,中联重科董事长助理高辉在微博上将陈永洲的记者证及身份信息公开,称相关报道为虚假报道。 8月7日,中联重科股份有限公司及高辉针对 《新快报》社、陈永洲本人以涉嫌侵犯名誉权提起诉讼,广州市天河区人民法院立案。 10月26日,陈永洲称,许多文章是由一个未点名的中间人提供现成文稿的,在以他的名义发表在 《新快报》的署名文章中,其中一些文稿他连看都没有看过,并承认收受中间人酬劳超过50万元。 争议 在10月26日陈永洲承认受贿之前,舆论双方进行了大量的争议,其中对中联重科的质疑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由于陈永洲是以 “损害商业信誉罪”的嫌疑被刑拘的,因此有很多法律人士介入了这场谈论。有法律人士称,损害商业信誉的行为与正常的舆论监督的主观界限就是媒体在报道中有没有故意捏造并散布虚伪事实。 《新快报》记者拿到举报材料后,到实地调查、取证、核实的行为能证明其没有捏造的事实,定不了这个罪。 另有争论认为,陈永洲报道属于职务行为,中联重科为什么不与报社对簿公堂?中联重科称,陈永洲本人和中联重科不存在个人矛盾或纠纷。公司法务部门只是向公安机关报案,具体案件侦查是公安机关的工作职能,不在公司的了解范围。 另外,对中联重科与 《新快报》之间的纠纷,有人士表示,双方为何没在前期妥善解决?中联重科前期是否应该及早阻止,正确进行危机公关?中联重科方面的回应是,公司两次前往 《新快报》报社沟通,请报社记者到实地采访,被当面拒绝了。 不过,也有业内人士表示,中联重科作为工程机械行业国内知名标杆企业,承受的压力很大,不仅要为万名职工着想,还要为上市公司的股东打算。不到万不得已,企业是不会得罪媒体的。 而对《新快报》的质疑主要表现为报道内容是否属实。而 《新快报》方面称,报道总体上比较客观,其中惟一的事实性差错就是将 “广告费及业务费5.13亿元”错写成了 “广告费5.13亿元”。对于中联重科指《新快报》的报道下挫了其股价, 《新快报》予以否认。 待续 10月26日事件的进一步发展,使舆论风向陡然逆转。 10月27日, 《新快报》在头版刊登致歉声明,承认报社对稿件审核把关不严,报纸采取的不当做法严重损害媒体公信力。 中国记协也从 “坚决维护记者的合法采访权不受侵害”转变为 “严厉谴责虚假报道”。舆论也一致谴责陈永洲,并对 《新快报》的专业能力提出质疑。 股市对此作出正面回应。截至10月28日中午休盘,中联重科A股报5.85元/股,涨幅7.34%,H股报7.13港元/股,涨幅6.42%。 事至此时,关于中联重科与 《新快报》之间的谁是谁非,应该说已经真相大白。但后期面临的司法程序,以及陈永洲收受贿赂的名单尚未公开,坊间依然对此猜测不断。 10月26日有微博爆料,称该事件涉及中联重科的竞争对手。但蓝色光标在10月27日发布公开声明称: “以上涉及蓝色光标的信息纯属谣言;蓝色光标与三一重工及中联重科没有任何合作。” 对此,行业人士认为,在最后事实没有公布之前,不能妄自猜测,但陈永洲的供词让人产生 “无限的遐想”。工程机械行业近年来一直存在着激烈的竞争,这样的争斗已不是第一次。 另一位业内专家表示,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的竞争近几年来已经发展到“血腥竞争”的阶段。企业之间的竞争,不仅仅局限于产品、技术、品牌、营销方式等方面,行业已经出现类似于家电行业的贴身肉搏、揭短抹黑式的 “畸形营销”手段,行业中也不断爆出各家企业的负面、虚假报道等等。 中国企业之间的竞争,其实最终的得益者是外国公司。2012年国产挖掘机品牌市场占有率提升,打破了外资品牌多年来一统天下的局面,三一重工还在当年挖掘机中国市场的销量排行中位居首位,这都是值得行业、民族骄傲的事情。我们的工程机械行业好不容易取得了今天的成绩,如果中国同行之间再这样恶性竞争下去,只能让跨国公司看笑话。 “同室操戈,相煎何急”? 同时,这位专家还表示,中国制造企业在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中,要对 “应该提倡什么样的商业道德”这样的问题进行深思。中国自古就有“君子绝交,不出恶声”的美德,而在西方发达国家,则有较为完善的自由市场经济的竞争法则。也许要做到善待竞争对手,对目前的中国企业而言,还是比较难于达到的层次,但不出恶言,不搞恶性竞争,则应该是行业的操守。 就在10月24日,徐工集团董事长王民在2013全球工程机械产业大会暨50强峰会论坛上的一段发言令人回味:“有人说,做制造业太辛苦了,就像农民种稻子一样,一粒一粒播下去,一颗一颗收上来,但中国如果少了很执着的人,能够耐得住寂寞的制造者,中国的装备制造业就做不起来。所以,我认为专注一些,坚守这个产业,不被其他利益所诱惑,徐工才能真正成为极具国际竞争力的、让世人为之骄傲的企业。”(本报记者 严曼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