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协同 汽车人才培养的吉利经验
稿件来源:本报讯
10月11日, “中国汽车自主品牌发展与人才培养座谈会”在北京吉利大学举行。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在会上表示: “吉利正在中国职业教育改革的路上不断实践和探索。我们希望,吉利集团在专业人才培养上的探索和实践,可以在为中国汽车行业输送大批实用型人才的同时,也能够为行业人才培养模式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向有预见性的李书福早在兴办吉利汽车之初,便意识到一支稳定而实用的专业人才队伍的重要性,于是在1998年吉利第一辆车豪情下线时,吉利投资兴办的浙江汽车职业技术学院也在豪情基地旁顺利落成;2000年,吉利美日下线时,北京吉利大学在北京正式批准成立。后来,吉利又投资兴办三亚学院、湖南吉利汽车职业技术学院。 如今,吉利教育机构已经形成了中专、大专、本科、研究生、博士等多层次、多样化的人才培养链条,其办学模式也以 “产教协同”思想为中心,从基础的职业教育延伸到应用型研究生的培养。 从社会和岗位倒推出来的 “311”模式 10月11日,走近吉利大学食堂时,记者看到一条醒目的红色横幅,上书 “走进校园是为了更好地走向社会”,这其实就是李书福在吉利大学的办学思想。 围绕这个办学思想,吉利大学从成立伊始,就一直坚持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并在借鉴了欧美高等教育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 “311”教育导向模式,开创了中国应用型、订单式教育的先河。 记者了解到,所谓 “311”模式,是一种基于市场用人实践而提出的实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3”,指实用语文、实用英语、实用计算机三门必修课,这是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面临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时代挑战所应必备的基本素养;中间的 “1”,是指以大学生综合素质为核心的职业道德教育体系,意在让学生学会 “做人之道”;后面的 “1”,则是指围绕一个岗位或职业而设计的课程集合,意在让学生掌握 “一技之长”。 李书福曾指出,这种模式的教学指向性非常明确,就是从社会和岗位需求出发,倒过来看怎么培养学生,然后确定学习课程,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表达交流能力、就业上岗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批判思维能力、终身学习能力。” “考试分数高,并不一定就是企业需要的人才。企业需要的是能将知识与技术实现高度融合的人。而这需要教育与社会结合,教育与市场亲密接轨。许多学习成绩不好的孩子,你给他设计一种机制、创造一种主动学习的氛围,他很有可能在实际工作岗位上比那些考试分数高的尖子学生更优秀。”李书福这句话不仅点出了吉利用人理念中,不唯学历与文凭,更重能力与动机,也指出了当下高校教育与车企人才需求 “相脱节”的现状。 在当天的发布会现场,记者看到很多穿着 “IHK”校服的学生,据介绍,这是吉利大学与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合作,全面引进德国IHK双元制职业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发挥吉利产业办学的优势,真正实现产教联合培养人才。 应对更高层次需求的GM1000人才计划 随着企业专业化、国际化的进程,吉利自创学校培养的学员虽能满足吉利基础型储备人才的需求,但层次还远远没有完全覆盖到战略型人才储备池中,李书福认识到,吉利在职业教育上的改革不能只停留在大专、本科层次,而要向更高层次的研究生教育进发,这便有了后来的GM1000计划。 记者了解到,GM1000计划全称是 “吉利认可的千名研究生培养计划”, 其中“1000”是个大数,代表这个计划能够长期的、稳定的、批量性地培养吉利认可的研究生层次人才。 GM1000计划与之前 “311”教育模式的不同点在于, “311”模式培养成千上万的应用型人才,人才输出面向全社会。而GM1000计划作为研究生人才培养计划,其学员定位是企业战略型的人才,量少而精。 GM1000培养是真正意义上的 “双轨制”——变学校培养为学校和企业共同培养,集学校理论教学与企业实践为一体的定制定岗培养模式,进入该计划的每位研究生都配备两位导师,一位学校导师,一位企业导师。学员研究课题来自企业项目,要求学员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把问题变成课题,变传统理论学术课题研究为企业实用项目研究,研究更贴实际。 吉利还对GM1000研究生制定了一套专门的评价办法,学员评价分为综合素质、企业认同、专业技能与课题研究成果四大方面。对于学员的研究课题,企业在学员进入企业实践的第三个月将进行开题汇报会,毕业前两个月进行预答辩及实践汇报会,企业导师、学校导师以及企业高管全程参与,给予评价和修改意见,确保学员在正式答辩过程中取得更佳效果。 “真正的校企结合绝不是校长和企业老总签个合同就完了,而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事业,需要更多的人进行改革与实践。”李书福总结表示。 (本报记者 芦丽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