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佩调整的正能量
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很多企业已很难找到一项可持续增长的业务,在这样的背景下,企业往往采取多元化经营战略,希求新的业务增长点,对经营的业务进行战略方向调整、重组,通过兼并、收购或直接进入有增长空间的新业务。据2006~2010年沪深上市公司数据统计,超过半数的上市公司选择了产业多元化。 要实现跨界成功,首先寻找的是业务层面相近的领域,使营销渠道不发生本质改变,从而降低重新建立销售模式和销售体系的难度,这样也比较容易成功。但是企业经营真的能够触类旁通、水到渠成吗?显然并不是一定如此。 且不说那些曾经希望进入汽车领域的企业有很多,包括波导、春兰、美的集团等,都曾经有过做汽车的梦想,拥有5家上市公司的纺织集团恒天汽车业也进入汽车领域,并在国内攻城略地。就算是汽车圈内的企业,相互跨界的也不在少数。如今,波导、春兰、美的等企业都已经退出汽车领域。美的曾经认为客车的客户集中,比较容易把握,而且多是组装生产,依靠关系营销,应该能够很快打开市场,不过最后还是功亏一篑,学费是扔出去了,但连个响都没听到。末了,被比亚迪收购。 青年汽车在客车市场做得风生水起,但业务扩展到重卡、轿车,都不能算是成功。当年的农用车企业时风集团进入轻卡领域,由于摸不准脉络,也付出了不少代价,如今依然没有起色。 乘用车、商用车虽然都属于汽车,但是在销售渠道和方式上有明显的区别,用户也是截然不同的。乘用车用户对于车辆的期待更高,除了产品本身性能要过硬,要美观、安全、环保、舒适,还有很多附加的品牌价值和情感因素;商用车的用户虽然也有这些诉求,但要求要低一些。另外,即使是在商用车里,卡车、客车的用户和销售方式也有本质区别。客车更依赖于关系营销,而卡车则更倾向于大众营销,客车的生产更多的是小批量、多品种,而卡车生产更接近于规模化生产。因此,无论是乘用车企业进入商用车领域,或是商用车企业进入乘用车领域,销售网络都需要重新建立,营销方式也需要做出调整。 笔者并不是反对汽车企业的跨界经营,由 “乘”入 “商”或由 “商”入“乘”,都是汽车企业的一种正常选择。在2009年和2010年汽车市场的火爆形势下,让这些企业家冷静下来,显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机会稍纵即逝,错过了机会,这些企业面临的压力会更大。即使是失败了,这些资质也是一笔不小的财富。 在这里,我们应该感谢江淮汽车的高层领导能够面对媒体,以务实的精神坦然说出自己的失误、说出自己的调整,说出自己的顾虑,让更多的人能够认识汽车市场的美好前景,更警示我们认识到竞争的残酷,为行业传达出正能量。 汽车市场看上去很美,但风险也暗藏其中。(本报记者 周庆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