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中纺联会长王天凯 (右)为获奖单位授牌。 (中纺联新闻中心 供稿)
为加快实现 《建设纺织强国纲要》提出的建设纺织科技、品牌、可持续发展和人才强国四大战略目标,切实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人才作为第一资源的基础作用,表彰为纺织科技教育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11月1日, “纺织之光”2013年度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技教育奖励大会在北京召开。
此届 “纺织之光”科技教育奖励大会颁发了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进步奖130项,其中一等奖14项、二等奖42项、三等奖74项。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纺织教育教学成果奖为149项, “纺织之光”优秀教师奖15名, “纺织之光”学生奖127名。全国纺织行业技术能手26名、全国纺织行业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单位5个、全国纺织行业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个人5名。另有12个项目获得“纺织之光”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针织内衣创新贡献奖。
科技引领作用明显 表彰大会上,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孙瑞哲从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人才作为第一资源的基础作用、把握大势塑造新优势三个方面做了主题报告。他指出,纺织行业转型升级的成效与质量取决于把先进的科研学术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与程度。本世纪以来,特别是 “十一五”和“十二五”前半程,全行业围绕纺织强国建设中心工作,落实 《纺织工业科技进步发展纲要》 “28+10”和 《纺织工业“十二五”科技进步纲要》 “50+110”各项任务,加大科技投入强度和创新队伍建设,行业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高,科技进步明显,核心竞争力得到明显提升。行业关键共性技术取得一系列突破,大批科技成果得到产业化,产品差异化、产业信息化、企业管理现代化等取得显著成效,整体工艺技术和装备水平快速提升。产学研结合,上下游以先进技术为纽带的产业创新联盟逐步兴起。近年来建设纺织科技强国的实践表明,自主创新发挥了不可替代的支撑引领作用,有力地促进了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工程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纺织科技创新机构,开展了一系列基础性和前瞻性研究。新一代纺织设备、化纤产业、产业用纺织品等一批技术创新联盟逐步建立,初步发挥产学研用联合创新作用。纤维材料、先进纺纱织造、产业用纺织品、新型染整、节能减排等领域的基础研究和产业化应用,取得了一批阶段性科研成果。 “十二五”以来,全行业新增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0家,达到43家,国家创新型企业2家,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3家,7项科技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296项科技成果获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制修订完成并发布实施了360项标准 (包括国标53项,行标307项)。
技术升级步伐明显加快。新型纺纱、织造、印染、针织生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高效、自动化、智能化装备的应用比例不断扩大。在线监控、数字化设计、RFID射频识别等信息化技术,在棉纺、化纤、印染、服装和家纺等行业广泛应用。
节能减排和资源循环利用水平提高。一批节能降耗减排新技术在全行业获得广泛推广应用,包括无PVA环保浆料,膜技术处理废旧聚酯瓶片清洗废水回用技术,粘胶行业废水废气的治理和回收技术,印染行业高效短流程前处理、少水及无水印染加工技术,废水深度处理及回用、废水分质分流及处理回用技术,太阳能板集热系统、空压机热能回收技术等。
新型纤维材料技术不断突破。新型纺织纤维材料产业重点推进差别化纤维、高技术纤维、生物质纤维三大类纤维技术和产业化。在线添加技术、连续聚合技术、纳米改性技术等关键共性技术的应用,提高了化纤常规产品优质化水平。化学纤维差别化率达到53%,化纤原液着色纤维产量占化纤比重达到8.7%。功能性纤维应用比例逐步提高,新溶剂法纤维素纤维、PTT、PLA、PHA等生物质合成纤维已突破关键技术。碳纤维 (T700、T800、M-40)、芳纶 (1313、1414)、聚苯硫醚、超高分子量聚乙烯醇、聚酰亚胺、连续玄武岩等高性能纤维基础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产业化进程加快,应用领域不断扩大。仿棉纤维的研发取得了积极进展。
高端纺织装备获得较大进展。国产纺机装备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逐步缩小,一些重点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成功研发了量大面广的智能化和网络化的纺纱关键设备、具有节能环保新技术的印染设备、环保型差别化纤维及其非织造布成套生产设备等。聚苯硫醚短纤、高模聚乙烯纤维等高性能纤维成套装备实现产业化运行。全自动集体落纱细纱长机等高性能纺纱和织造设备替代国际先进水平的能力逐步提高。部分专件、器材表面处理和制造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纺织之光”反映行业科技创新方向 据悉,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技奖励工作已进行了整整十个年头,迄今已奖励了1234项科技成果,2008年 “纺织之光”基金会成立以后,加大了对奖励工作的支持力度,奖励了针织内衣创新贡献奖44项,教育教学成果422项,优秀教师和学生783人,技术能手38人,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个人7位,单位10个,充分发挥了奖励工作的激励和导向作用。
可以说, “纺织之光”科技奖等获奖项目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中国纺织科技创新的发展方向。据介绍,本年度的获奖项目呈现五个特点:
第一,产学研联合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今年获奖项目中产学研联合有58项,占获奖项目总数的43%,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产学研结合项目分别占一等奖、二等奖获奖项目的71.4%和53.5%。
第二,跨学科、跨领域成果日益增多。近年来,现代电子技术、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以及新材料等高新技术正在渗入纺织服装领域,纺织行业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和自主知识产权的跨学科、跨领域优秀科技成果日益增多。获奖项目中,由宁波慈星股份有限公司完成的 “HP全自动电脑横机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由浙江大学、杭州宏华数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完成的 “图像自适应数码精准印花系统”、陕西长岭纺织机电科技有限公司完成的 “XJ128快速棉纤维性能测试仪”项目涉及技术领域宽,集纺织、机电、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等为一体,实现了多学科的交叉和融合,这些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彰显了创新实力和活力。
第三,高性能纤维材料开发及应用依然是行业关注的重点领域。在今年14项一等奖获奖项目中,高性能新纤维新材料开发及应用项目有6项,占42.3%。例如,由长春高琦聚酰亚胺材料有限公司等单位完成的 “聚酰亚胺纤维产业化”项目建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千吨级聚酰亚胺纤维生产线,总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中国石化仪征化纤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完成的 “高性能聚乙烯纤维干法纺丝工业化成套技术”、吉林碳谷碳纤维公司等单位完成的 “年产5000吨PAN基碳纤维原丝关键技术”、天津工业大学等单位完成的 “熔融纺丝法聚偏氟乙烯中空纤维膜制备关键技术及其产业化应用”海斯摩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完成的“千吨级纯壳聚糖纤维产业化及应用关键技术”项目,这些项目产业化技术的突破,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为纺织高新材料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
第四,节能减排技术持续发展。节能减排印染新工艺新技术及其加工设备一直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今年印染领域获奖项目25项,其中涉及节能减排技术项目11项,占印染获奖项目的44%。
第五,高端纺织装备进一步发展。本届科技教育奖励大会颁发了 “全国纺织行业技术能手”、“全国纺织行业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奖励在全行业技能竞赛中取得优秀成绩和为培育这些优秀技能人才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大会还表彰了在纺织科技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和取得创新成就的优秀领军人才,并授予他们 “全国纺织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全国纺织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全国纺织科技创新创业人才”等荣誉称号。充分彰显了把人才作为第一资源、高度重视人才资源特别是科技创新资源的行业发展思路。(本报记者 侯欢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