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创新 国产机床冲击中高端必经之路
稿件来源:本报讯
有人说,以低成本的方式进行技术创新,以技术创新的方式降低成本,这将成为未来全球竞争的核心。 记者私自认为,这一方法理论无疑适合转型升级期的中国机床工具行业。 农村包围城市 所谓成本创新,按照 《龙行天下:中国制造未来十年新格局》一书作者曾鸣的阐述,这里面主要包含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企业通过创新,而不是简单的低要素成本,进一步降低成本;二是企业创造性地应用种种方法以低成本的方式实现 (主要是应用型)创新,从而带来性价比的大幅提升,创造全球竞争优势。 我们知道,技术依赖一直以来是制约国内机床制造企业发展的最大瓶颈。虽然,通过长期的消化吸收、合作生产等方式,我国数控机床的设计和制造技术有了较大提高,但对关键技术的试验、消化、掌握及创新却较差,不经意间就陷入了 “落后―赶超―再落后―再赶超”的怪圈。 然而市场的竞争是残酷的,在经济增速放缓的大势下,加之近年来随着外企品牌往低端市场的渗透,市场空间逐渐被挤压,而现实也要求机床行业企业加快转型升级的步伐,往中高端挺进。 既然目标已经确定,那么剩下的便是如何做?中国机床企业能否会真正成为世界级的企业? 中国机床工具行业过去常常被用“低端混战、高端失守”来形容。然而这样的局面确实情非得已,因为中国真正产生市场化的企业,历史不过20~30年,与世界动辄百年的老店相比,要学的东西很多,技术只是其中一项。 但这也并非就没有胜算,这点可以从家电行业看出。 家电行业,过去一度也是国外品牌长期盘踞高端市场与中端市场,国内品牌只能在低端混战, “搅稀稠”。但过了十几年,而今的家电行业已经称霸全球。即便是在国内市场,家电行业销量的冠军、亚军都是国产品牌,国产品牌已经逐渐向中高端市场渗透,洋品牌也不得不转过身来经营低端市场。 同样现在可以深刻感觉的一点是,在中国机床工具行业领域,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目前最主要的竞争,是中国企业不断从低端往高端走,跨国公司不断从高端往下渗透,他们将在终端市场短兵相见,决定成败的因数将是性价比。 需要提及的是,不只是在中国市场,被中国制造宠坏了的全球消费者也是把性价比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因此,虽然现在一些外资品牌机床企业不会明明白白地表明其价格优势,在各种场合仍是不断突出其技术上的含金量,但从各种展会上,公开将价格张贴到机床产品上的做法,就可以窥见一二。 但要强调的是,价格优势的前提是性能相差无几,毕竟性价比放在第一位的还是性能。而对于部分客户过去给国产机床打的廉价劣质的印象分,只能怨其不争。 正如之前所说,对手是百年修行,而自身才出道不到30年,强弱有其先天因素。过去毛泽东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战略,就是因为对手太强大,自己太弱小,于是要攻其不备。 而对于在行业中自我感觉良好的企业,市场上最容易突破的地方当然是利润最低的领域,生存壮大形成规模优势后,调动后续资源的实力会有增大,闪转腾挪的空间也会扩大,这才具备向中高端产品进攻的根据地。 无疑,中国机床行业经过多年的积累,已经具备了这样的实力,需要的是发挥出后发实力,在中端市场与对手正面交战。 正面交战 无论是廉价论也好,价格优势也罢,不可否认,中国目前甚至未来短时间内,最大的资源优势仍是较低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当然,随着教育、培训等方面的发展,中国的劳动力优势也在逐渐从生产线上的简单劳动力提升为工程师、设计、管理等人才,而这正是中国制造第二阶段优势的源泉。 我们知道,正面交战的战场不会给对手过多的时间喘息一样,国产机床要在转型升级中赢得胜利,最重要的是在倒逼的时间中快速获得性能上的提升。 记者认为,虽然我们一直强调自主创新,而原创力的不足并非一日之功可以弥补。那么在资源、能力有限,对手强大的前提下,怎样的道路能做到以弱制强。 联想的柳传志曾说,联想也有过毛巾里拧水的发展历程。因为这样的创新是迫不得已的:先把经历集中在最容易切入的产品层面的技术创新,换来急需的市场和利润,等积累好了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才有逐步向核心技术靠近的本钱;但这样的创新,更应该是主动的:中国企业进步较晚,跟在别人后面跑,总免不了要吃一些土,好处是在艰苦的条件下更能练出绝活,加上领先的决心,就有领先的能力。 孟子曰: “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相比于目前在业界赫赫有名的世界品牌机床企业而言,国内机床企业无疑是穷人出生的孩子,而穷人的创新之道,就是 “成本创新”,用综合最低的价格,做最完善的交易。 正如温州人 “节衣缩食”般的创业精神,才促使了温州成为中国致富人的群居地。而中国机床行业在低端市场价格厮杀中存活下来的经历,或许有助于其在中端市场正面交战的厮杀。 需要强调的是,这场战役无疑会是非常惨烈和艰辛的,中国家电行业从最初的2万~3万家,最终整合,留下来的不过百家,在市场上品牌能被大家耳熟能详的不过10家。 机床行业也是一样,能成为世界级的企业的数量一定是寥寥无几,这场战役不仅是与对手博弈的过程,也是行业自身整合的一个历程。 一个机床制造企业老总曾私下坦言,不经历血淋淋的优胜劣汰,行业难言有真正的市场竞争力。 除了我们有在低端市场 “红海”战斗过的优势,还有一个独家优势就是,中国无疑是全球最具成长性的大市场。可以预言的是,只要做成中国第一,就有可能成为全球第一。 但要在全球市场长期站稳脚跟,成本领先或许只能是初期策略,而不是长期坚持的原则。或许正是出于这种考虑,不少机床行业在加强自身修炼的过程中,也把并购国外机床品牌放在了工作日程当中。 其中,快速提升技术含量是其中一个考量。而记者在与多家有过并购经历的企业采访中获悉,除了看重对方的技术,海外并购的其他目标也非常明确,比如目标企业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品牌的知名度如何?有没有对技术持续开发的能力?出售的原因和存在的问题?在世界范围内是否建立了销售体系,尤其是在发达国家的市场上? 如果说做到市场全国第一,就有可能成为世界第一,但要真正成为世界级的企业,必须从全球的视野来看待问题。因此,说并购是借船出海也好,说是获得核心技术也罢,至少在方式上做到了创新突破。 但要说的是,创新将是一个持续的历史进程,而不是短暂的偶然事件,对中国企业来说,最怕的就是头脑发热,将长跑当成了短跑,所以中国机床制造企业,任重而道远。(本报记者 杨红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