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传统经济形势进入衰退期,装备制造业在经历了过去十年的高速发展后,传统技术之路越走越窄,加上互联网的出现,探求新的转型之道已成为整个制造业必须考虑的问题。 (资料图片)
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近日发布了《2012年中国装备制造业区域竞争力分析报告》。报告显示,无论是规模还是综合竞争力 (非全口径),江苏、山东、广东都稳居前三名。其中,2012年综合竞争力排前10位的省市依次是江苏、山东、广东、辽宁、浙江、河南、安徽、上海、湖北、河北。
据了解,这是自2008年以来,机械信息院连续第五次发布 “中国装备制造业区域竞争力分析报告”。该报告通过对规模实力、经济效益、创新能力、国际竞争力、综合竞争力等排名,综合分析和研判了各省市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水平。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石勇近日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对此作了权威解读。
主要分析区域竞争力
中国工业报:作为装备领域为数不多的综合性分析报告, “中国装备制造业区域竞争力分析报告”近年来已经成为各级政府部门重要的决策参考,也备受行业企业关注。能否简单介绍一下其评价模型的科学性及公正性。
石勇:通常情况下,业内认同装备制造业与全口径装备制造业两个概念。按照 《国民经济行业分类 (GB/T4754-2011)》,装备制造业包括金属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汽车制造业,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8大类;全口径装备制造业不仅包括装备制造业中的8大类,还包括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共9大类。
经过多年的研究与探索,按照全面性、系统性、客观性与数据可获性的基本原则,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战略与规划研究所的课题组构建了 “中国装备制造业 (全口径)区域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包括规模实力、经济效益、国际化程度、创新能力4个一级指标与12个二级指标,力求达到既体现规模性,又强调增长性;既注重总量性,又突出效益性;既分析国际竞争力,又比较创新能力。
描绘装备制造业版图
中国工业报:无论是整体规模,还是综合竞争力,无论全口径装备制造业,还是去除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装备制造业,江苏省均稳居第一,这种现象是否蕴藏着潜在的经济要素?各省市排名的变化是否可以反映出我国区域装备制造业的发展轨迹?
石勇:从全口径装备制造业看,2012年规模实力排在前10位的省市依次是江苏、山东、广东、浙江、安徽、河南、辽宁、上海、四川、湖北。从非全口径看,排名前10位的依次是江苏、山东、广东、辽宁、浙江、河南、安徽、上海、湖北、河北。其中,江苏省均位列全国第一。
我们认为,江苏省 (全口径)装备制造业规模实力之所以能够以绝对优势稳居全国第一,与其健全的产业体系、种类繁多的产品体系、数量众多的重点产业基地、较强的增长活力等密切相关。
山东省、广东省、浙江省、辽宁省、上海市均是传统的 (全口径)装备制造业强省 (市),规模实力仍保持领先地位。具体来看,虽然浙江省全口径装备制造业规模实力位居辽宁省之前,但是去除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后,浙江省装备制造业规模实力却排在辽宁省之后。与之相似,安徽省全口径装备制造业规模实力位居河南省之前,但是去除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后,安徽省装备制造业规模实力排在河南省之后,其主要原因在于浙江省、安徽省的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占本省全口径装备制造业的比重相对较高。
河南省、安徽省、湖北省等中部省份 (全口径)装备制造业规模实力的快速提高,表明中部地区崛起战略为 (全口径)装备制造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特别是河南省和安徽省,近几年两省 (全口径)装备制造业增长速度持续位居前列,促进了其规模实力的快速提升。
四川省不但是传统的装备制造业重点省份之一,而且也是西部地区惟一一个进入全口径装备制造业规模实力前10强的省份。去除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之后,四川省装备制造业规模实力却排在前10强之外,其主要原因在于近几年该省的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速较快,占本省全口径装备制造业的比重也不断提高。由于河北省去除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后的装备制造业规模实力列居第十位,表明其传统的装备制造业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在综合竞争力排名上,从全口径装备制造业看,2012年前10位的省市依次是江苏、山东、上海、广东、浙江、河南、安徽、天津、四川、辽宁。从非全口径看,排名前10位的省市依次是江苏、山东、广东、辽宁、浙江、河南、安徽、上海、湖北、河北。
无论是全口径装备制造业,还是去除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装备制造业,江苏省、山东省的综合竞争力均分别稳居第一、第二。我们认为,主要得益于两省份完整的产业体系、竞争力突出的大型企业、充满活力的广大中小企业、较强的国际竞争力、较为过硬的创新能力等方面。上海市、广东省、浙江省、辽宁省也都是传统的(全口径)装备制造业强省市,以各自优势继续保持领先地位。其中,辽宁省全口径装备制造业综合竞争力仅排在第十位,但去除电子、计算机通信设备制造业的装备制造业综合竞争力却位居第四位,其主要原因在于该省传统装备制造业的竞争力优势突出。河南省、安徽省 (全口径)装备制造业持续快速发展,表明中部地区经济特别是制造业的发展活力强劲。
创新成就发展潜力
中国工业报:我们一直在说,创新驱动发展将成为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路径。从各省市创新能力的排名看,是否可以通过对比看出其装备制造业的转型潜力?
石勇:从全口径装备制造业看,2012年创新能力排在前10位的省市依次是北京、浙江、江苏、安徽、上海、黑龙江、四川、陕西、云南、河南。其中,北京市以较大的得分差距领先其他省市,稳居第一。从非全口径看,排名前10位的省市依次是北京、浙江、江苏、上海、安徽、广东、黑龙江、四川、陕西、山西。其中,北京以明显优势领先其他省市,仍稳居第一。
无论全口径装备制造业,还是去除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装备制造业,北京市的创新能力都无可争议地以绝对优势稳居第一。我们认为,之所以北京市 (全口径)装备制造业创新能力如此过硬,主要源于以下几方面原因:一是拥有数量最多的、相关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等科研机构;二是集聚了全国数量最多的、创新型的、高水平的工程技术研究人员;三是较为过硬的企业竞争力;四是上述科研机构、企业和研究人员创造了数量最多的专利,尤其是发明专利。
广东省全口径装备制造业创新能力被挤出前10强,其主要原因在于该省电子、计算机通信设备制造业占比较高,而我国电子、计算机通信设备制造业普遍技术含量很低,产品附加值不高,创新能力不强;广东省装备制造业创新能力也落后于北京市、浙江省、江苏省、上海市和安徽省,其主要原因在于该省装备制造业中很大部分属于简单组装型、加工贸易型产业,其产业发展模式决定了其对创新重视程度的不足,进而使得其创新能力和创新动力均较薄弱。
安徽省全口径装备制造业与装备制造业的创新能力分别位居全国第四和第五位,河南省全口径装备制造业创新能力排名第十,均得益于近几年两个省份(全口径)装备制造业的持续快速增长与竞争力提升;黑龙江省和陕西省全口径装备制造业与装备制造业的创新能力均挤进了前10强,主要源于两个省份拥有数量较多的知名企业、科研机构和工程技术研究人员,并创造了较多的专利。
云南省全口径装备制造业创新能力进入前10强,山西省装备制造业创新能力也位列第十,其主要原因在于两个省份均拥有一定特色、竞争力较强的装备制造行业,且这些特色行业的创新能力、专利产出水平均较高。
此外,贵州省全口径装备制造业与装备制造业的创新能力均位居第十一位,其主要原因在于虽然该省 (全口径)装备制造业规模较小,但中国航空工业、中国航天科工等国防科技工业企业均在该省建立了重要的产业基地,军民结合类装备制造业竞争优势明显,创新能力突出。
打好转型升级战
中国工业报:随着行业发展步入中低速发展阶段,地方政府难免会经历转型 “阵痛”。区域竞争力的排名对各地装备制造业转型有哪些启示?此 “排名”是否会一直延续下去?基于当前行业发展面临的内外部形势,对装备制造业发展有哪些建议?
石勇: “中国装备制造业区域竞争力分析”基于全面、系统、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不仅能够体现各省、市、区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成就与竞争优势,而且也能够反映各省、市、区装备制造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不足,可以较好地为各省、市、区制定和实施促进装备制造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提供重要依据。
战略与规划研究所是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从事战略咨询与信息研究的主要部门之一,数十年来长期跟踪研究国内外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情况与最新动向,是该所的重点研究方向之一,承担了数十项相关的国家级、省部级重大课题。特别是自2008年9月以来,承担了工业和信息化部的重大问题研究项目:“月度、季度、年度全国及重点地区装备工业经济运行情况与监测预警”,开展了装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比较研究等。
我们在做好全国及重点地区与美、日、德、韩、俄等国家装备制造业经济运行分析与景气监测预警的基础上,为了更为全面、系统地了解、研究装备制造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动向,专门成立课题组,并建立了相关指标体系,连续多年开展中国装备制造业区域竞争力分析研究工作,今后也将延续这一重要的工作内容。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后,我国装备制造业作为新时期的主导产业率先企稳回升,带动国内经济走出低谷,并取得重大进步,实现历史性跨越。2009年,我国装备制造业工业总产值超过美国和日本,首次跃居世界第一,成为全球装备制造业第一大国。2012年,我国装备制造业工业总产值达到18.34万亿元,仍以较大优势保持世界第一。汽车、发电设备、机床、船舶、大中型拖拉机等主要装备产品产量位居世界首位。虽然我国已经成为装备制造业大国,但还不是强国,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大而不强的问题仍很突出,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基础配套能力薄弱,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方式总体较为粗放,转型升级刻不容缓。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中国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与发展方式转变, “四化”进程加快推进等均为中国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创造了重大机遇。目前,中国已经步入以转型升级为主基调的中高速增长阶段。下一步,建议通过加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基础配套能力,积极调整产业结构,鼓励兼并重组,深度推进 “两化融合”,加速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等举措,促进装备制造业又好又快发展。(本报记者 司建楠)
相关观点
智能化制造是大势所趋
《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专项行动计划》 (2013~2018年)提出智能制造生产模式培育行动,要面向国民经济重点领域智能制造需求,创新智能制造装备产品,提高重大成套设备及生产线系统集成水平。加快实现工业机器人、增材制造等先进制造技术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培育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推广智能制造生产模式。
随着劳动力成本上升,传统劳力管理难度加大,污染大、体力消耗大、重复机械的岗位越来越难招人,找机器人来替代成了越来越迫切的需求。但是机械的模式令企业家不放心,制造业的生产模式也在改变。产品多元化,每天的订单不一样,流程就需及时调整。业内专家表示,智能化制造是大势所趋,企业家不得不变,自然要面临一定的阵痛和适应期。
从行业的发展来看,业界人士建议,由生产企业各自发展攻关技术,发展出来的机器人产品比较单一,应抱团发展,形成系统化,打造出一条条成熟的无人生产线,以满足不同制造业企业的需求。
首先是加快重点领域装备智能化。实施 “数控一代”装备创新工程行动计划,推广应用数字化控制技术,集成创新一批数控装备,实现装备性能、功能的升级换代。实施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专项,推进重点领域高端数控机床的研发设计和生产应用。实施智能制造装备发展专项,面向重点行业生产过程柔性化、智能化的应用需求,开发一批标志性的重大智能制造成套设备。
其次是推进生产过程和制造工艺的智能化。开展先进制造创新试点,推广以人机智能交互、柔性敏捷生产等为特征的智能制造方式,促进工业机器人在关键生产线的规模应用,推进生产制造设备联网和智能管控。拓宽增材制造(3D打印)技术在工业产品研发设计中的应用范围,推进增材制造在航空航天和医疗等领域的率先应用。创新政企合作模式,建立先进制造技术研发中心。
再次是推动智能制造生产模式的集成应用。结合原材料、装备、消费品等行业发展特点,在集团管控、设计与制造集成、管控衔接、产供销一体、业务和财务衔接等领域,开展关键环节集成应用示范。逐步推广重点行业数字化车间,开展智能工厂试点建设,探索全业务链综合集成的路径和方法。选择有条件的产业集聚区,开展智能制造示范实验区建设。
专家指出,现在正处在一个由 “中国制造”加紧向 “中国创造”转变的时代,智能制造成为制造业的不二选择。(王子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