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弗勒:企盼在中国市场持续发展
稿件来源:本报讯
进驻中国市场多年的国际汽车和工业领域供应商舍弗勒,与中国经济一同高速成长了近20年。在如今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环境下,舍弗勒又将如何继续保持在中国市场的稳步增长?舍弗勒大中华区副总经理兼汽车事业部总裁张艺林博士、舍弗勒亚太区兼大中华区首席技术官陈钰博士从不同侧面给出了答案。 业绩不俗 2013年以来,舍弗勒集团业务整体保持增长。张艺林近日在上海接受中国工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前三季度舍弗勒集团销售收入达到84亿欧元,与去年同期持平。 “如果不考虑汇率因素,实际是增长了2%。其中汽车事业部销售增长将近7%,达到约61亿欧元。工业事业部销售收入下降约12%,为23亿欧元。” 对于舍弗勒集团在工业业务方面营业额的下滑,集团财务报告的解释是 “工业市场领域的不确定性和持续的投资走弱”。不过,即使如此,占集团大多数份额的汽车业务却保持了稳健的快速增长,同时,集团的利润率也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据刚刚公布的最新财务报告,舍弗勒今年前三季度实现息税前利润10亿欧元,略低于去年同期;净利润增加了2.9亿欧元,达到10.2亿欧元。考虑到走弱的工业形势,这一业绩堪称不俗。 对于大中华区工业领域的营收情况,张艺林表示,舍弗勒生产的不是“大路货”,其工业产品的特点之一就是为客户量身定做。去年以来,舍弗勒工业产品的销售增长速度不快,有时还有下降,这与由于国内某些行业跳跃式的发展状况有关。比如风电行业,有段时间呈现井喷式发展,后来由于政策变化,需求量迅速下降。这种情况影响到舍弗勒,包括许多相关行业以及零部件供应商的产品供应。不过,他相信,中国的工业化进程还远远没有走完,他对工业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 在谈到舍弗勒整个大中华区的业务发展情况时,张艺林表示,今年以来集团稳步发展的这一趋势将继续保持下去,预计大中华区全年将会继续保持增长,特别是汽车业务。 “我们业务的增长高于行业增长,这是最低要求。”张艺林对此十分肯定。 坚持创新 “有些企业的产品投放市场之后,5年时间市场情况不错,10年后仍然不错,但再过几年,产品和企业就突然不行了。为什么?因为产品没有更新换代,企业没有提前为产品创新做好准备。对于产品创新而言,有些是市场要求的,而有些是企业在了解到哪些是新技术之后,主动将这些新技术应用到产品中去的,这也可称做是主动性创新。”陈钰的这番话道出了中国市场上存在的一些有关创新的普遍现象,很耐人寻味。 在主动性创新上,舍弗勒一直处于行业领先地位。陈钰说,以轴承产品为例,集团每年都有相当比例的资金用于创新性研发,这可视为公司的战略性投入。 陈钰还将创新分为渐进性、应用性、技术性和突破性四个层次。 “目前舍弗勒大中华区正进行到技术性创新这个层次。”怎样才能开展好技术性创新工作?陈钰的答案是:掌握核心技术。而掌握核心技术的关键又在哪里? “在人”,陈钰回答得十分肯定。他介绍说,德国总部很重视技术研发工作,在大中华区,外国专家会保持一定的比例,而且他们会在中国持续工作2~3年,完成集团布置的 “技术转移计划”。 “有些公司,某个产品项目做好了,就算结束了,至于这个项目是谁做的,没多少人关心;做项目的人还在不在,也不关心。”陈钰说, “舍弗勒不是这样,我们认为只有完成知识转移和人才的 ‘传帮带’,项目才算真正完成。在外国专家的指导下,一个产品项目做好了,还不能算完成,我们还要考核徒弟有没有带好”。 就像陈钰所说,舍弗勒提倡的是一种持续性创新和创新文化的建设。位于上海安亭的大中华区研发中心是舍弗勒于2007年建立的,这个占地2万多平方米的研发中心里,实验室的面积为4000多平方米。记者在实验室中看到了可供高速动车轴承进行测试的试验台。据介绍,这个试验台目前已经通过最严格的欧洲验证,可为各国客户提供轴承测试。据了解,舍弗勒还将进一步扩大实验室面积,将于2014年建成的研发中心二期工程,将新增2000平方米的实验室面积。 力推本土化 作为一家进入中国近20年的跨国公司,如何在这个世界最大的市场上持续发展,是舍弗勒和很多外资企业面临和思考的问题。 “我们一开始也是输入型的本土化,德国总部希望我们大中华区尽量找当地人,使用本国原材料。现在则是来自中国的内在的本土化了。”张艺林表示, “当中国的成本优势得到体现,技术得到认可,市场足够大时,总部就给予了我们充分的信任,这时的本土化由中国自主拉动,是完全内在的一种本土化。不用别人教我们,我们自己知道怎么使用本土原材料,招聘本土人才。” 陈钰则阐述了舍弗勒生产方面的本土化。他表示,外企在中国的本土化一般都经历了三个过程:销售本土化、生产本土化和产品开发设计的本土化。目前很多外资企业还处于本土化的第三个层次,即一些本土客户对外国技术表现出不适应时,外资企业对产品进行更改和调整,并进行加工工艺的优化。 “而本土化的最后阶段”,陈钰总结说, “是创新在中国,舍弗勒将在中国开展一系列持续性的创新工作。” 作为一家具备技术优势的跨国公司,舍弗勒又怎么制定自己的研发和发展战略方针,以及如何在中国市场为自己定位呢? 张艺林表示, “经过多年的实践和考虑,我们认为光做高端产品是不行的,是不能将舍弗勒打造成为一家跨国巨头的。我们将德国的先进技术和产品进行改进和优化,以适应中国客户的需求。比如一个粉末冶金件,在德国往往会要求一次成型,但在中国可以经过多次加工达到同样的效果。这样一来,企业的生产总成本就会降低。” “在很多层面,我们现在已经可以和一些中国同行进行 ‘竞争’,但不是价格战,舍弗勒不会搞价格战。”张艺林表示。 “我们不是要与本土企业进行低端竞争,而是利用德国工艺的竞争优势,提高生产率,最终降低成本。”作为一家拥有雄厚实力的跨国公司,舍弗勒在中国市场深耕多年之后,看来已经深谙其道。(本报记者 严曼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