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工厂”向何处去?——升级与转移双主题下的中国制造业》(55)
稿件来源:本报讯
第四章 升级与转移——中国制造业突围之路 阅读坐标 引 言: “阿拉伯之春”、 “占领华尔街”与工业化 第一章:工业化——近代以来中国经济主旋律及其成就 第二章:盛世危言——中国制造业繁荣下的潜在危机 第三章:前堵后追下中国制造业之困 第四章:升级与转移——中国制造业突围之路 第五章:中国制造业是否会自废武功?
(二)产业转移决策的形成 “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圣经 《新约·马太福音》)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 “马太效应”是市场经济与生俱来的特征之一,区域发展失衡就是其必然结果;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又将进一步加剧上述失衡。正因为如此,在产业转移中,若单纯依靠市场机制作用,要么事与愿违,要么缓不济急,政府推动必不可少;政府的推动又不能大包大揽越俎代庖,而是必须充分发掘市场机制的潜力。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区域发展落差显著加大,但提出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决策者们并没有把这当作终极目标,而是当作手段,他们期望的目标是先发展者带动后发展者,最终达成共同富裕。1991年七届人大四次会议就开始比较突出地强调区域经济协调发展;1992年初南巡时,小平同志也曾谈及这个问题: “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的构想是这样提出的:一部分地区有条件先发展起来,一部分地区发展慢点,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发展的地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如果富的愈来愈富,穷的愈来愈穷,两极分化就会产生,而社会主义制度就应该而且能够避免两极分化。解决的办法之一,就是先富起来的地区多交点利税,支持贫困地区的发展。当然,太早这样办也不行,现在不能削弱发达地区的活力,也不能鼓励吃 ‘大锅饭’。什么时候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在什么基础上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要研究。可以设想,在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的时候,就要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到那个时候,发达地区要继续发展,并通过多交利税和技术转让等方式大力支持不发达地区。不发达地区又大都是拥有丰富资源的地区,发展潜力是很大的。总之,就全国范围来说,我们一定能够逐步顺利解决沿海同内地贫富差距的问题。” 1999年以来,在区域发展落差进一步加大、国家综合国力和发展水平也日益足以支持较高水平转移支付的情况下,中国党和政府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措施主张出台节奏明显加快,力度加大: 1999年3月,国务院提出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十条意见。 2003年9月,国务院决定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 2004年3月, 《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同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提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由此,中西部地区发展步伐明显加快,中西部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工业生产增速、GDP增速、出口增速超越东部的趋势开始出现,至今未变。2008年,在全国工业总产值中,东部占比68.9%,比2000年降低0.8个百分点;中部占比19.0%,提高0.2个百分点;西部占比12.1%,提高0.6个百分点; 区域经济格局开始出现向协调发展方向演变的积极趋势。 2005年10月11日,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其中第五节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比较系统地提出了产业转移问题,提出要 “引导产业转移。健全合作机制,鼓励和支持各地区开展多种形式的区域经济协作和技术、人才合作,形成以东带西、东中西共同发展的格局。健全互助机制,发达地区要采取对口支援、社会捐助等方式帮扶欠发达地区。” 近年来,在国内成本上升、传统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出口订单流失等等压力下,中国迎来新的、范围更广泛的全面产业转移与升级时期,决策层通过产业转移推动区域均衡发展的思路更加清晰,国务院还于2010年出台专门文件,推进全国范围内的产业转移工作。 在某些发达省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和决策层认识推动他们对产业转移作出了较早、较大力度的部署。江苏之于苏北,广东之于粤北和东西两翼,都是如此。由于广东经济外向型程度高的特点,推动产业有序转移对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又远远高于其它省份。高铁网络建设取得长足进展,进一步加剧了广东推进省内产业转移的紧迫性,因为优越的基础设施便利了珠三角成熟产业跳过省内欠发达地区向内地省份转移,行动迟缓将导致广东省内欠发达地区错过发展机遇。正是由于经济发展领先全国的客观需求,加之前后数届地方政府一以贯之的努力,广东相应较早对产业转移给予了较多关注。 前文提及2005年10月11日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其中第五节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比较系统地提出了产业转移问题。相比之下,在中央的支持下,早在本世纪初,广东就开始酝酿探索产业转移战略。小平同志在南巡讲话中提出,在20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的时候,就要突出地提出和解决沿海和内地贫富差距问题。2000年,广东省举办第一届“山洽会”,政府引导山区与珠三角地区产业合作的序幕就此拉开。2001年8月, 《广东省产业结构调整实施方案》和 《加快山区发展的决定》出台,确定要有目的、有步骤地将珠三角部分产业向山区转移,并对此积极引导和促进。2004年, 《广东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体构想》中明确提出, “努力促进欠发达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强化东西两翼和山区与珠江三角洲的互动互补关系,实现优势互补,促进共同发展。东西两翼和山区要积极创造条件,承接珠江三角洲产业转移,形成紧密的产业分工协作体系。” (梅新育) (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