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大国重器》引起的忧虑与设想
近日,大型高清工业电视题材纪录片 《大国重器》在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晚间黄金时段连续六天播放。《大国重器》是我国第一部宣传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大型电视纪录片。它用独特的视角和震撼的技术,记录了中国装备制造业创新发展的历史,再现了中国装备制造业取得辉煌成就背后的艰辛历程。在充分阐释中国装备制造业创新成就的同时,展望了中国装备制造业迈向高端制造的未来前景。播出后,在观众中产生强烈反响。 目前各类媒体去工业化倾向严重,全国财经类媒体很多,但用于房地产、金融、证券、投资之类非工业类经济报道太多,而关于工业的报道不仅偏少,且负面居多 (如产能过剩、亏损破产、污染严重等)。这让社会很多人无法体会工业 (如装备制造业)对国家、对国计民生的重要性与工业人的艰辛奉献。正如 《中国工业报》社社长陈卫在 《大国重器》开播式上所说的那样,长期以来,以我国工业发展为题材,特别是展示装备制造业的影视作品少而又少, 《大国重器》的播出,了却了装备制造人对工业题材影视展现的心愿。其将为实现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和我国工业发展的 “中国梦”鼓与呼。 工业被媒体忽视,作为工业人主体的工程师、技术工人群体也自然被媒体所 “遗忘”。在这个娱乐至死的年代,各类娱乐明星充斥着电视与媒体,整个社会很难看到工程师、技术工人的身影与贡献,其地位也远低于公务员,于是青年学子逃离工科成风,工程师、技术工人队伍后继乏人也就不足为怪了。而纪录片 《大国重器》尽管也有政府官员与企业高管的镜头,但该片充满了浓厚的人文情怀,不仅纪录大国重器研制、生产本身,且将更多的镜头对准了生产一线的工程师与技术工人,通过人物故事和制造细节,真实记录了几十位有名有姓的中国工程师、技术工人在挑战制造极限、攻克技术难关中所付出的艰辛与创造性贡献,真实记录了他们的智慧、生活和梦想,鲜活地讲述了充满中国智慧的机器制造故事,再现了中国装备制造业从小到大,从中国制造升级为中国创造,到赶超世界先进水平背后的艰辛历程。是他们让高铁飞奔、让航母远航、让神舟飞天、让蛟龙 (深潜器)入海;也是他们让我们的国家日益强大,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他们和全国工业系统的无数工程师、技术工人才是中国社会、科技、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者;他们才是共和国真正的脊梁。这是一曲中国工程师、技术工人的颂歌。 中国工程院曾对全国5000名工程技术人员进行的一项调查表明:超过80%的被调查者认为目前工程师职业的社会地位 “一般”或 “偏低”,对个人收入的满意度仅为53.75%。而2010年7月,中国科协5年一次的 “全国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更显示,由于工作压力和收入等方面的原因,有近半数的科技工作者表示如有机会更愿从事企事业管理、公务员等其他职业。 一项问卷调查发现,小学生崇拜娱乐明星的最多,崇拜科学家的也有,但对工程师的了解却极为模糊,在 “最崇拜的人”、 “最理想的职业”选项中,仅有10%的选择与工程师沾边。 这些调查结果实在让有识之士为工程师的处境心寒,这也就不难理解没有多少工程师愿意子承父业,相反,公务员中愿意子承父业的比例高达近100%。高校报考中逃离工科盛行,工科专业很难招到一流的学生,这意味着我国工程师队伍面临后继乏人的危机,而城市独生子女更是无人愿当工人。 在当今中国,与工程师、技术工人严重短缺、实体经济萎靡不振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以金融业为代表的虚拟经济恶性膨胀,投机炒作成风。虚拟经济领域多如牛毛的开发商、股评师、操盘手们甚嚣尘上,成了社会和媒体的宠儿。而重要的财富创造者即全国多达上亿,奋战在 (实体经济)工业生产与工程建设第一线的工程师、技术工人则快成了被社会 “遗忘”的人群。在官商勾结、官黑 (社会)勾结、官煤勾结受到人们普遍批判的今天,笔者却不禁希望能出现“官工勾结”的事件。当然,这里所谓的 “官工勾结”特指政府官员应多与工业生产第一线的无钱无权、默默无闻的工程师、技术工人交朋友,倾听他们的呼声,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努力提高他们的待遇,让他们感受到党和政府对他们的关心和支持。这不仅能调动他们的生产积极性,安心本职工作,还有助于为青年工程师、技术工人的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改变青年“逃离工科”倾向,这对于一个拥有庞大的工程师与技术工人群体的中国来说,这项任务尤为艰巨,也最为紧迫,只有做到这点才可能从根本上实现从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的转变。 2012年,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庆祝了由詹天佑任会长的 “中华工程师会”成立100周年。笔者建议应以中国现代工程师先驱——詹天佑的生日 (3月17日)来设立中国工程师节,设立工程师节的目的是增强工程师这一职业的荣誉感与使命感,让全社会和媒体都来关心了解工程师们的艰辛付出与贡献,让中国青年亲近工程师这一职业,鼓励中国青年热爱工科、回归技术。放眼世界,全世界设立工程师节的国家和地区共11个,其中既有美国、意大利等发达国家,也有科技、经济发展水平不如中国的发展中国家如印度、伊朗、墨西哥、哥伦比亚等国,而拥有世界最庞大工程师群体的中国却没有设立工程师节,这一状况理应得到重视和有所改变。 (本文作者来自西南政法大学经济学院制度经济学研究所)(刘 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