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日1时30分,搭载着嫦娥三号的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 (新华社供图)
担负中国首次地外天体软着陆和巡视探测任务的嫦娥三号,12月2日1时30分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展开奔月之旅。
由着陆器和 “玉兔”号月球车组成的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总重近3.8吨。在月球表面软着陆后, “玉兔”号将驶离着陆器进行为期约3个月的科学探测,着陆器则在着陆地点进行就位探测。
为满足嫦娥三号入轨精度要求,中国目前推力最大的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进行了多项技术状态改进,提高了可靠性和安全性。这也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186次飞行。
在夜幕中飞行19分钟后,火箭把嫦娥三号送入近地点高度210公里、远地点高度约36.8万公里的地月转移轨道。
嫦娥一号是经过约280小时的太空跋涉,才到达月球轨道的。 “如今,嫦娥三号的旅程变短了。”探月工程领导小组高级顾问欧阳自远院士说,在嫦娥二号任务中验证成功的直接进入地月转移轨道发射技术,将使嫦娥三号奔月时间比嫦娥一号减少7天。约112小时后,嫦娥三号将抵达36.8万公里之外的月球附近。经过近月制动,将建立起距月球100公里的圆轨道,并于12月中旬择机在月球虹湾地区实现软着陆。
“这是中国航天领域迄今最复杂、难度最大的任务。 ‘零窗口’发射成功后,嫦娥三号的考验才刚刚开始。”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说,嫦娥三号至少还需要迈过六道 “坎”,包括月面软着陆、两器分离、月地间遥操作、月面生存、测控通信和地面试验验证。
仅就最为关键的 “落月”这一环节来说,就面临着三大挑战:平稳着陆,适应月球表面崎岖地形,抵御高温达150摄氏度、低温达零下180摄氏度的酷暑严寒。
“中国探月工程起步晚,但起点高;投入少,但效益高。”欧阳自远说。2007年10月24日发射的嫦娥一号,实现了中国自主研制的卫星进入月球轨道并获得第一张全月图。2010年10月1日发射的嫦娥二号,创造了世界航天领域的多项第一,为嫦娥三号实现月球软着陆积累了经验。
吴伟仁表示,我国有望在2020年前实现月球无人采样返回。
(据新华社)
阅读链接
嫦娥三号肩负七大任务
第一,首次实现我国航天器在地外天体软着陆。如果嫦娥三号成功落月,中国将成为继美国、苏联之后世界上第三个实现月球软着陆的国家。
第二,首次实现我国航天器在地外天体巡视探测。如果月球车 “玉兔”号在月面 “走起来”,中国将成为世界上第二个实施无人月球巡视探测的国家。
第三,首次实现对月球探测器的遥操作。
第四,首次研制我国大型深空站,初步建成覆盖行星际的深空测控通信网。
第五,首次在月面开展多种形式的科学探测。
第六,首次在我国航天器上采用同位素热源和两相流体回路技术,确保探测器在极端温度环境下的月面生存。
第七,首次研制建设一系列高水平特种试验设施,创新形成了一系列先进试验方法。 (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