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铭林船舶配件有限公司已成为福建目前最大的管件生产加工企业。图为公司生产加工现场。 (高心如 摄)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 《关于船舶工业加快结构调整促进转型升级实施方案 (2013~2015年)》的文件精神,探讨如何加快全省船舶产业转型升级的对策,交流应对措施,促进船舶工业健康有序发展,福建省科学技术协会和福建省造船工程学会近日在福建会堂举办了今年首次 “福建省船舶产业发展沙龙”。来自福建省政府相关部门、高等院校、船舶企业、游艇业、船级社、协会、商会、业界资深专家等参加了船舶产业发展沙龙,其中有16人在会上进行精彩交流,沙龙获得圆满成功。
业界人士认为,此次福建省船舶产业发展沙龙参加人士代表性广泛,大家发言十分热烈,针对性强,中心突出,措施具体,意义深刻。
打造具福建特色的船舶产业 福建是船政的故乡,造船历史悠久,本应该成为我国造船业的主力军,但由于受到诸多历史条件的制约,福建船舶产业未能像其他沿海省份健康发展。因此,福建应该结合自身船舶产业的软、硬件具体情况,不能以传统的 “三大主流船型”为主打产品,而应该走具有自己特色的船舶产业发展之路。应该在总结近几年发展的经验基础上,将主打产品定位在海洋工程、汽车滚装船、加油船、远洋渔船、内河船舶等产品上。就像厦门船舶重工股份有限公司批量建造多种汽车滚装船、福建马尾造船股份有限公司建造半潜自航式居住辅助平台、福建东南造船厂建造系列海洋工程辅助船、福建华海船业有限公司建造自航式甲板驳船、福建国安船业有限公司建造系列内河渡船、福建立新船业有限公司建造系列渔船等,这些都已成为福建船舶产业的一大特色,今后要继续做大、做精、做出品牌、做出自己特色。
福建既拥有众多的大小港湾,又有以民营资本为主体的游艇工业,并经过近10年的发展己为福建打下了游艇业的坚实基础。同时,有闻名于世的厦门水上最大的游艇展区,成为游艇业产品与人士聚集、交流、展示的乐园,这些成为继续发展游艇业的一大优势。在产品品牌方面,福建省已开发了众多规格与品牌的游艇产品,其中拥有100多米长的豪华游艇,实现了从过去借鉴国外品牌成长为创立自主品牌的华丽转型。业界人士认为:福建要抓住机遇与优势,建立游艇联盟,要组织游艇业人士学习海南发展游艇业的经验,同时走与台湾游艇业合作之路,要在组织机构上保证游艇产业健康发展,要给民营游艇业的话语权,政府要有政策扶持游艇发展,使游艇产业变为无省界、无国界的产业。
转变观念深刻领会转型内涵参加沙龙造船界人士认为:任何时候机遇总是会有的,关键在于如何去把握,其实机遇总是为有准备的人而提供的。船舶企业怎么转型升级?在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内涵,绝不能是同一个模式,而是要因企制宜、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市制宜。在目前市场现状下,我们必须领先市场,盯住市场,创建市场,拓展市场,只有遵循市场规律才有企业发展的光明前景。此外,企业必须下大力气研发当前乃至今后市场所需要的产品,要全力以赴创立自己特色的品牌。要拓宽经营理念,激活思维,要从企业为船东造船这种传统模式,努力向企业为市场造船模式转变,值得我们行业去探索的课题。因为在船舶行业中已经出现并成功运作的 “以下单造船、再卖船或出租船的中间商经营模式”,若能将企业批量产品做到 “厂家直销”,可为企业带来可喜商机与丰厚利润。
人才培育将成转型重头戏 福建本土船舶订单外流现象严重,值得业界人士关注。在福建拥有众多的海运公司,其中一部分海运公司订单流向外省,据有关信息披露,近年来有50多艘新船建造订单外流。另外,福建一些机关或单位陆续批准建造不少公务船,公务船建造要严格进行招投标的,这些船往往被外省船企中标,本省船企失去接单建造机会。诸如此类情况不少,究其原因不外是:一、企业脱离行情报价太高,船东难以接受;二、企业填写标书不规范,被拦截在 “门外”;三、企业经营人员素质不高,掌握动态信息不清或滞后,未能为企业家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四、企业内部管理不到位,造成建造成本上升,失去市场竞争力;五、企业人才短缺,尤其技能型人才难满足船舶建造需要。为此,福建船舶企业必须将抓管理、培育人才当作转型升级的重头戏。而在人才培育中,要发挥高等院校优势。
福建本土的高校不少,人才济济,如何发挥高校作用,如何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是本次沙龙的重要话题之一。福州大学、集美大学等高校的海洋工程装备、水动力学研究、海洋工程、深海海底固体采矿技术、潮流能的利用、海洋预报预警、海洋新兴材料、船舶动力LNG改进、海洋水产养殖、深海探测器等具有较强优势,其中绝大部分项目与船舶产业密切相关。高校认为,可以与船舶企业合作搞科研,可以由企业出题目,高校做研究;也可以高校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共同研发,做到优势互补、互利互惠,共同发展。
(高心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