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集聚 湖南娄底经开区步入发展第二季
稿件来源:本报讯
在智慧引领下,国家级娄底经济技术开发区依托创新集聚加速步入发展 “第二季”。 2013年是娄底经济开发区发力成长第10周年,也是成功升级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开局之年。该区自开发建设10年来,产业基础日渐坚实、服务环境明显改善,发展潜力逐渐凸显,已成为娄底对外开放的主窗口、创新发展的主平台、新型工业化的主阵地、新型城市化的主战场,先后荣获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湖南省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园区、湖南省最具产业影响力产业园区。 站在新的历史节点,国家级娄底经济技术开发区应对发展黄金周期,抢抓机遇,快速动员全区上下以建区10周年为新的起点,全面推进二次创业。以获批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为契机,围绕 “坚持科学跨越,打造千亿园区,建设幸福新城”的总体目标,坚定不移推进 “一转四化”战略 (即走转型升级发展之路,实施项目两型化、产业集群化、园区城市化、服务专业化),走 “跨越发展、产城融合”之路,全面提升开发区综合竞争力,奋力把娄底经济技术开发区打造成湖南中部强大动力平台。 筑发展新位势 做优主导产业。该区坚定不移突出工业主导,围绕先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现代商贸物流三大主导产业,打造5个过百亿的产业集群。以涟钢薄板、华菱安赛乐米塔尔汽车板项目为核心,打造薄板及深加工产业集群;以金华车辆、大丰和为龙头,打造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以中兴液压、三泰新材为纽带,打造工程机械制造产业集群;以深思电工、易事达为基础,打造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以中国供销湘中物流产业园为龙头,打造现代商贸物流产业集群。做强骨干企业。积极支持和引导有实力、成长性好、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企业大胆实施产业扩张,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到2015年,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2家,总数达到100家,培育50家年产值过亿元的企业。助推中小企业。采取 “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集群发展、平台支撑”的模式,打造湖南乃至中部地区入园速度最快、配套服务最优、金融扶持最强的中小企业创业 (创新)孵化基地,力争用3年的时间,建成200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引进中小企业500家以上。全区注册企业数三年内增加一倍达到1500家。培育新兴产业。着力引进一批掌握核心技术、带动力强的大企业和战略投资者。选择一批成长性较好、创新能力较强的中小型科技企业重点支持发展。确保高新技术产值年均增长50%以上。 构产业新支撑 破解土地瓶颈。娄底经开区切实强化要素保障,建立健全控违拆违长效机制,坚持征迁安置并举,做到安置规划优先,积极稳妥做好征地拆迁安置工作。充分利用国家级开发区的政策资源,增加土地供给,盘活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破解资金瓶颈。发挥园区投资公司的平台作用,继续争取各级政府资金,稳步推进债券发行,重点加强与银行金融机构的战略合作,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园区企业资产重组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企业上市步伐。到2015年,各融资平台融资余额力争突破60亿元。破解劳动力瓶颈。建立园区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建立园区用工与需求信息库,并实现与全市劳动力市场信息对接。积极探索建立与园区企业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鼓励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积极为园区企业提供用工保障。破解人才瓶颈。建立开放式的人才聚集机制,注重招才引智,积极争取国家级科研院所、重点高校在该区建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 续增长新动力 该区着力打造优质高效的政务环境,强化发展至上,客商至尊,项目至重的理念,着力营造 “人人都是投资环境”的浓厚氛围,完善开发区配套功能,健全投资服务机制,全面推广项目推进帮办式服务,倾力打造安商富商的长效机制,进一步完善大服务的工作格局,打造服务企业、服务项目最具效能的园区。打造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努力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为各类经济主体创造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建立村 (居)、乡镇街道和执纪执法部门共同参与的快速处置机制,坚决打击 “三强”行为,全面整治企业周边环境,加大对经济纠纷的处理力度,依法维护投资者和群众的正当权益。打造开放文明的人文环境。坚持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理念,形成风清气正、团结干事、奋发有为的社会环境。 建发展新维度 该区强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按照“两型园区”的要求,加强政策支持,着力构建可持续的产业结构、发展方式和消费模式,推进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的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发展。强力推进城区环境整治。集中开展 “五小”行业、农贸市场 (马路市场)、交通秩序、市容市貌整治,在中心城区率先推行城市卫生保洁的市场化运作,实现中心城区 “净化、绿化、亮化、序化、美化”,从根本上改善城区环境面貌,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把园区建设成天蓝地绿、山青水秀、林城相依、鸟语花香的幸福新城。(本报记者 石 峰 通讯员 杨新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