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今非昔比 农业机械化如何实现战略升级
稿件来源:本报讯
编者按 在近日召开的中国农业机械化战略升级发展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汪懋华、中国农机工业协会名誉会长高元恩、中国一拖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克俊等行业专家与企业领导围绕 “中国农业机械化战略升级”这一命题进行了分析探讨,本报现将相关热点内容刊登如下。
论坛嘉宾: 高元恩:中国农机工业协会名誉会长 汪懋华:中国工程院院士 马世青:中国农业机械化协会常务副会长 李安宁:农业部农业机械化技术开发推广总站副站长 姜卫东:山东五征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王克俊:中国一拖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王玉荣:福田雷沃国际重工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章沈强:星光农机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关键节点? 高元恩:我深深地感到,中国农机工业战略转型升级已经迫在眉睫,这是我们发展道路中的一个槛。 现在的市场,要求制造企业提供高端的、高效的、多样的、智能的产品,要求现在劳动力全面转移,用机械全面替代人力,这样的市场需要的产品能和十年前一样吗? 最近不少人去看了汉诺威的农机展览,回来后有很多感慨:国外的机器确实是先进的。还有的直言,差距太大了,对占领高端市场表示质疑。在这种前提下,我们的行业想发展,使中国农机工业由大变强,就必须转型升级。 现在中国的市场已经是一个完全国际化的市场,欧美五大公司,日本的四大公司,韩国的四大公司,还有各种农机具的厂子,他们以前到中国卖产品,现在开始在中国生产产品,可以说我们的 “红包”已经没有了,那我们还有什么竞争优势呢?由于这些年来中国农机市场发展形势良好,其他行业 (如工程机械行业、汽车行业)的企业亦想踏入这一行业,对此我表示欢迎,因为他们可以带来更多的资本和技术。但是行业本身如何治理、如何发展、如何转型升级?我感到迫在眉睫。 汪懋华:中国农机行业已经过了所谓的黄金十年,十年间我国主要粮食耕种农业机械化水平从30%升到了70%,去年农机装备的总产值超过了3300亿元,这跟我们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是同步的。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也面临着新时期怎么转变发展的问题。特别是面对新的转型时期,我们面临着哪些挑战和发展机会,要把握这种机会,以提升我们农机行业的创新能力。对农机行业来说,大家应该仔细的研究农业怎么转型,因为农机行业主要是为农业服务的。 回顾世界两百年来的发展,发达国家都走过了跨越式的发展道路,中国也有了一个非常好的机会。我觉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问题还是农业现代化,使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同步发展。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来,我们下一步怎么转型,应该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来配置好我们的资源。因此我们要研究市场,要研究探索下一步农业机械的路子,在新的阶段究竟有什么需求,我们现在的产业发展跟这种需求是不是适应,有什么矛盾,存在什么新的机会。 过去我们主要抓粮食耕种收机械化,现在看来我们要拓宽思维,要根据市场发展的需求来考虑拓宽服务领域。现在要实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机械现代化,同时重点关注主要粮食的农业机械化发展,包括作物生产发展,市场需求非常急迫。 李安宁:从国家农业化发展的整体形势来说,现在整个农业生产方式已经由原来以人处理为主转变为现在以机械化作业为主,中国的农业机械化已经进入了加快发展、质量提升、结构改善、领域拓展的新阶段,也就是升级发展的阶段。 然而,我们的机械化水平刚刚超过50%,而且这还是在种植业方面的衡量目标,从总体而言,我们的机械化水平还是比较低的。 从战略上来看,现在农机化设计发展面临的最大的问题是,农业机械化发展过程中快速全面的需求与农机的技术产品有效供给不足的矛盾,这种矛盾制约了整个升级发展战略。 如何跨越? 汪懋华:2013年我国粮食实现十连增,大家知道,我国除了三大粮食作物以外还有大豆。我国每年生产1400多万吨大豆,进口5800多万吨,而食用植物油只有35%左右;我国每年的棉花种植面积逐渐缩小;自己生产的糖浆也比进口的糖浆价格高,在主要农产品的生产能力方面我们存在严重的短缺。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主要是因为我们装备机械太落后,包括产业链装备技术的问题。农机具是一个大机会,是保证我国食物安全的重大挑战。 我们对转方式谈了很多,但调结构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2013年我国粮食人均生产量可达440公斤,而做饲料用的草要从国外进口,我觉得我们的种植业结构有问题这与草原机械非常落后有密切关系。我希望大家先研究农业,研究怎样通过技术创新,来使得现代农业走得更好。 高元恩:差距确实很大,如果不跨越节点,我们的高端市场就要拱手让出去?如何解决?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科技驱动,因为我们现在缺的就是核心技术。 如何突破核心技术?这是我们当前面临的最大问题。现在中国农机工业不能把自己关在屋里进行开发,否则市场就会被别人占领。我的想法是,只有引进国外的技术、结合中国的国情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机器,如此才能保住我们的市场。 李安宁: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考虑两个方面,一是加大科技创新力度,要快出成果、多出成果、出大成果。二是加快技术推广、科技推广的力度,要充分发挥农机推广在农机科技成果转化当中的桥梁纽带作用,发挥农机技术推广在农机化发展当中的引导作用及支撑服务功能,这可能是将来加快农机新技术、新装备、新产品、新成果普及应用的一个问题。 马世青:在整个环节中间,研发是最重要,也是最拖后腿和最不容易克服的问题。对于研发我的体会是,首先是国家层面的重视,包括院士们、企业家们、人大代表们都要通过自身的渠道去呼吁国家重视农业机械研究和开发这个事情。如果不重视,这个差距会越来越大,而且是无法弥补的损失。 研发工作是一个持续不懈的事情。我曾经去过英国,有家单位是从事土壤研究的,我去的那年他们已经坚持了二三十年,现在仍然在做同一个课题。所以他们积累了非常珍贵的研究成果。 农业机械研究也是一样的,它需要坚持不懈地研究下去,这样才有可能取得成功。同时,研发这块需要的是团队精神,因为我们今天已经不是爱迪生的时代了,不是靠个人的聪明就能推动一个产业的发展。我们现在处在信息化爆炸的时代,需要的是全社会的努力,包括科学家、企业家,甚至是使用者,以及媒体。我们都知道袁隆平是杂交水稻之父。但杂交水稻当时中国政府是集中了1000位顶尖的专家在做这件事情,如果没有其他人的努力杂交水稻实现最终的产业化是要推迟的。 企业是主体 王克俊:我参加了今年的汉诺威展会,最大的感触就是世界农机工业的进步太快了。 在技术方面,我们与国际先进水平之间的差距比较明显。现在国内的产品在拖拉机和收割机方面基本能够满足需要,但是在一些牧草机械、奶业机械、饲养和畜牧机械、灌溉和喷药机械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正是这种解决方案上的巨大差距影响了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升级。 但我认为差距并不可怕,因为这意味着我们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一拖在产品和技术的升级方面已经做了一些工作,我们在动力换挡方面已经形成了批量生产能力,并在今年实现了小批量销售。此外,我们的CVT样机也正在做试验。 在制造升级方面,一拖不仅通过收购法国公司获得了动力换挡技术,还开始全面使用数字设计技术,并斥巨资改造老的组装线、引用工业机器人和柔性加工中心,这一系列举措使得一拖在制造过程中实现了数字化和智能化。 王玉荣:我感觉到作为一个农机企业,未来的任务非常艰巨,特别是转型升级的任务。近几年家庭农场、农业专业合作社和种植大户数量不断增加,生产组织方式的变革也带来了农机企业的转型升级。目前客户最关注的是机械作业的可靠性,包括经济性、油耗、舒适性和智能化,用户的需求对农机制造企业的转型升级任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现在农机企业面临两大技术,一是产品技术,二是制造技术。在产品技术方面,传统技术、车身技术、整机匹配技术和测试的能力都与国外农机企业有较大差距。有鉴于此,我们建立了研发创造平台,在欧洲、日本、天津和潍坊都成立了研发中心,这有利于我们整合全球的科技资源,形成一个全球创造、中国制造、全球分销的格局。在制造技术方面,我认为最薄弱的是基础材料技术,还有基础工艺和核心部件技术。 姜卫东:五征过去是一个小企业,2000年开始改制,当时销售收入四亿多元,规模很小,实力也很差,面临着如何突破的问题。五征意识到自己必须适应市场形势,提出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进行转变和调整的策略,我们用了五年时间使销售收入从4亿多元上升到50亿元。 从2006年到2010年,五征提出调结构、上水平,向现代制造业迈进的战略目标。为此,五征一方面积极学习、借鉴国外的先进成熟技术,通过学习、消化、吸收,然后再结合中国实际使之变成自己的产品和技术。另一方面实现了全面管理升级,不仅把汽车的质量管理体系融入到农业机械质量管理体系,还全面推广信息化。通过这一系列措施,五征提高了自己的研发能力和装备制造水平,并最终体现出了自己的产品水平。 章沈强:农机的战略升级包括理论和实践,作为生产企业,我们现在应该思考的是如何与国家农机战略升级的宏伟蓝图相对接。星光虽然规模小,但是也在思考这个问题,并力求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把企业做好。 第一,踏踏实实找差距。星光作为一个农机制造企业,跟谁找差距呢?不少人说国外的农机优势在于品质,而国产的农机优势在于价格。具体来说,我国农机企业发展的时间还很短、生产方式还很粗犷,我们和国外农机企业在数字化、精细化和可靠性、外观、环保等方面还有很大差距。我国农机行业要想升级,这些方面将是我们升级过程中非常重要的节点。 第二,静下心来调整心态。我们总在思考企业到底应该怎么做?我到底能做什么?如果要在中国把量做的很大,很容易。但实际上我们做企业或者做产品,更应该做的是剩余价值。作为一个企业,我们应该思考的主题是生产出的产品给社会、给企业、给用户带来了多少剩余价值。所以,品质是我们永恒关注的主题。 此外,我们还可以做差异化的工作,生产差异化的产品。比如刚才提到的棉花收割机和油菜收割机、豆类收割机等,有的作物的全程作业还是主要依靠人工和牲畜来完成,有的领域农机企业还没有真正介入,假如对这些我们不努力介入,仅对三大作物使用收割机或拖拉机,有的行业或者是有的作物甚至可能濒临灭绝。 当然我们必须走出去。前不久在德国汉诺威举办了国际农机展,参展回来的人都有很多感慨。我没有参加这一展会,实际上我是不敢去,因为去了会打击我的信心。欧美的机械在大田块里面收割效果非常好,我们的近邻日本则在小田块机械方面非常突出,我们跟他们的差距非常明显。未来几年,我们要以国外的农机为学习目标,努力地超越他们。 经常会有人问我,农机企业最后会剩下哪几家,我想,这个问题目前谁都无法回答。有可能星光最先倒下,也有可能星光可以挺过去。从这么多年来中国农机的发展来看,我们的创新得到的效益并不高。如果我们加大投入升级创新,也有可能倒下,但是不创新肯定会倒下!所以我认为,我国农机的未来应该属于勇于创新、敢于创新,并乐于创新的企业。(本报记者 杨红英)
|
|
|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市场今非昔比 农业机械化如何实现战略升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