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海外并购能带来技术、渠道、市场和品牌,但还有各种不确定性风险,我国企业“走出去”面临着自身因素与外部环境带来的双重挑战。 (资料图片)
自由活跃的国际投资是企业在全球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也是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上个世纪80年代后,跨国投资迅猛发展,产业转移如火如荼,逐渐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主导力量,深刻地影响着世界经济的格局。
12月3日,第五届中国对外投资合作洽谈会在京召开。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在会上表示,我国对外投资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总体上仍然处于初级阶段。我国政府将改革对外投资管理体制,确立企业和个人对外投资的主体地位,加快推进以核准制逐步向备案制为主的管理方式转变,规范审批方式,减少审批环节,缩短审批时间,为我国企业 “走出去”松绑。预计今后五年,我国对外投资将达到5000亿美元。
我国成第三大对外直接投资国 在全球经济缓慢复苏背景下,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寻求经济增长点,吸引中国投资成为许多国家首要考虑的目标。同时,我国将 “引进来”和 “走出去”更好结合,以开放促改革,加快培育参与和引领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
实际上,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我国企业越来越多地把跨国并购作为 “走出去”的重要途径。特别是进入21世纪,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额开始快速增长。2009年至2011年,我国跨国并购对外直接投资金额约占对外直接投资流量的40%。其中,2012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达878亿美元,同比增长17.6%,成为世界第三大对外直接投资国,仅次于美国和日本。
据介绍,截至2012年底,中国企业境外投资的存量达到5230亿美元,是10年前2002年底的17.8倍,年均增长33%,境外总资产超过2.3万亿美元,分布在世界179个国家和地区。2013年1~10月,我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156个国家和地区的4173家境外企业进行了直接投资,累计实现非金融类直接投资695亿美元,同比增长20%。
国家发改委外资司司长孔令龙表示,我国对外投资特点正在发生着改变。一是投资领域不断拓展。我国企业在保持传统能源矿产行业大规模投资的同时,先进制造业和服务领域的投资明显加快。第二,投资范围不断扩大。我国企业境外投资分布在全球177个国家和地区,约80%集中在大约40个重点国家。第三,投资方式日趋多元化。我国企业越来越多采用股权投资、基金投资、资本市场收购、BOT、PPP等多种投资方式开展境外投资。
瑞银集团中国区主席兼总裁李一认为,现在我国海外投资企业在汲取以往的经验教训之后,在投资选择上更加务实,进入到更加理性化的阶段。而且,投资主体不再以国有企业为主,更多的是民营企业来完成。
对外投资将会超过吸引外资
当前,我国企业 “走出去”面临着机遇。一是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 “双增长”格局带来了巨大发展空间。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已成为全球需求增长的主导力量,发达国家受金融危机的打击,对外来投资寄予厚望,为我国企业 “走出去”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二是我国企业 “走出去”内生动力强劲。经济发展对能源构成巨大的消费需求,而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企业扩大投资并购。企业 “走出去”可有效减少外汇流入压力,减少因贸易盈余大幅增加带来的通胀、金融压力以及双边经贸摩擦。三是 “走出去”的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经过多年的发展,不仅是央企,我国一些民营企业也具备了跨国经营的能力和水平。
中国贸易促进会2012年发布的《中国企业海外投资及经营状况调查报告》显示,我国企业 “走出去”的主要动机是 “获取国际知名品牌”和 “寻求市场机会”。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晓强指出,当前世界经济仍处于深度调整期,主要发达经济体的结构性问题远未解决,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增速放缓。受此影响,企业跨国投资的意愿和能力有所下降,全球投资的资金趋紧,国际商品和金融市场投资的风险加大,投资和贸易的限制性措施明显增多,保护主义抬头。
《中国海外投资国家投资评级》分析,我国企业在海外投资中,虽然发达经济体经济基础较好,政治风险较低,但债务水平普遍较高,未来将陷入长期低水平增长。因此,是我国海外投资的较好时机。而新兴经济体经济基础较为薄弱,偿还债务能力分化较大,但与我国关系一般比较好。目前,我国在这些国家的投资存量比较大。
今后,我国对外投资快速增长的势头仍然会持续,也许用不了很长时间,我国对外投资的规模就会超过我国吸引外资的规模。而且,随着并购规模的扩大,我国企业跨国并购逐步从资源类项目向先进技术类行业转变,技术获取型并购增多。据商务部介绍,2013年前7个月,我国近九成的海外投资流向了商务服务业、采矿业、批发和零售业、建筑业和制造业五大门类。其中,对建筑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采矿业的投资成倍高速增长。
“走出去”质量水平较低 不可否认,尽管海外并购能带来技术、渠道、市场和品牌,但还有各种不确定性风险,我国企业 “走出去”面临着挑战。一是 “走出去”的外部环境日益复杂,国际市场竞争日益加剧,部分国家投资保护主义抬头,境外安全形势更加严峻。
2013年11月18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发布的 《中国海外投资国家投资评级》显示,通过考察经济基础、政治风险、社会弹性、偿债能力和对华关系等五大指标,发达国家的评级结果普遍高于新兴经济体。其中,德国各方面表现出色,排在第一位,而蒙古国、安哥拉和苏丹被评为风险最高的国家,排位居后。
二是 “中国因素”引发了一些问题。例如经贸问题政治化,以及企业与当地融合过程中引发的社会问题。比如,出于国家安全和反垄断的理由,我国企业在美国的活动多次受挫。三是企业自身不足影响 “走出去”可持续发展。企业缺乏 “走出去”的系统规划,对当地市场环境、法律政策了解不够,公司内部管理滞后,风险防范能力不强,危机公关能力欠缺等。四是我国政府管理和公共服务仍需进一步完善和改进。对外投资合作政策促进体系、服务保障体系和风险防控体系尚在完善,企业投资自主权未能得到充分体现等。
实际上,目前我国企业 “走出去”的质量仍然处于较低水平。据统计,在过去20年,全球大型企业并购或兼并事件中,真正取得预期效果的仅占50%,而我国企业有67%的海外并购失败。其中,我国企业 “走出去”项目受阻,主要是由于资金周转、市场行情不如预期等因素,但也存在政治因素干扰和我国企业自身对当地市场 “理解不够”等原因。一方面,我国企业要真正尊重当地法律、文化乃至工人的工作、生活习惯,更要避免出现因环保评估不过关而出现的损失。另一方面,我国政府部门应为企业 “走出去”提供指导意见和投资预警等,一旦投资项目遭遇政治阻扰,应做好沟通协调工作,尽量不让企业遭受损失。
专家呼吁,国际社会应打破不合理的投资壁垒,公平依法对待中国投资,为中国企业海外投资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同时,世界各国要共同努力,争取构建统一的多边投资规则,为跨国投资发展提供制度保障,进而实现互利共赢。随着我国经济逐步转型,以及外储保值增值的压力逐渐加大,企业 “走出去”的好处和必要性日益凸显。
但我国要为企业对外投资铺平发展道路,在政策方面,需要有针对性地在投资和融资平台的建设上做 “加法”,在税收方面做 “减法”。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晓强表示,未来,我国将通过四种方式继续支持我国对外投资,一是建立健全多双边投资贸易合作机制,二是健全对外投资政策体系建设;三是进一步强化企业的境外投资主体地位,减少行政审批;四是进一步加强信息、中介服务,建立对外投资的信息服务平台。(本报记者 孟凡君)
相关报道
支持企业开展跨国并购和投资合作 据商务部统计,2012年,我国企业共实施海外并购项目457个,实际交易金额434亿美元,当前我国企业开展海外并购的主要特点:
一是大型并购案增多,2012年排名前10名的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案,平均交易金额达到23.3亿美元,中海油以151亿美元,收购加拿大尼克森公司,是至今为止中国企业在海外最大金额的并购项目。
二是领域和国别相对集中,我国企业开展海外并购,主要集中在能源、采矿、制造、建筑、公共事业和金融等领域。并购主要集中在澳大利亚、加拿大、秘鲁等工业较为发达的国家。
三是并购方式日趋多元,以往我国企业多采取直接收购的模式,控制收购公司,现在开始通过收购境外上市公司或购买上市公司公开发行的股票等方式,间接控制收购目标。
商务部对外投资和经济合作司商务参赞陈林表示,在支持企业 “走出去”方面,商务部已出台一些措施,包括会同有关部门,在财税、金融、外汇、保险、出入境等方面,出台配套措施,鼓励金融保险机构创新产品,优化服务,为企业走出去提供跟随式服务;编制了《对外投资合作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及各类企业 “走出去”专项规划,发布了 《对外投资国别产业导向目录》和《对外投资产业国别指引》,引导企业有序地走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