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贸区金融改革落地 运输物流行业获发展机遇
稿件来源:本报讯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出台 《关于金融支持中国 (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意见》,自贸区众多改革措施中的金融改革浮出水面,受此影响,自贸区板块再次启动,众多前期自贸区龙头涨停。自贸区在金融方面的改革可以总结为创新分账管理、投融资汇兑便利化、利率汇率改革的尝试。 兴业证券的研究报告指出,创新分账管理,设自由贸易账户,遵循了 “一线放开,二线管住”的原则。 据了解,试验区内居民可通过设立本外币自由贸易账户和非居民境外账户,实现分账核算管理。其中,同一非金融机构主体的居民自由贸易账户与其他银行结算账户之间因经常项下业务、偿还贷款、实业投资以及其他符合规定的跨境交易需要可办理资金划转。资金划转的需求可以是偿还贷款,且没有限定本外币,这样一来,企业可以通过海外融资来偿还国内贷款,企业财务成本将大大降低。 同时,投融资汇兑便利化,促进跨境贸易与投资的便利化。 《意见》在促进投融资汇兑便利化方面进行了新的探索:一是区内企业在办理跨境直接投资项下涉及的跨境收付、兑换业务时,可直接向银行办理,与前置核准脱钩;二是所涉及的跨境投融资主体范围包括企业、非银行金融机构、个体工商户等主体;三是跨境融资更加便利,区内机构根据经营需要,可按规定从境外融入本外币资金;四是赋予区内主体结合自身生产经营和跨境商务活动的特点在更大空间内充分利用区内和境外金融市场管理对冲相关风险。 业内人士指出,这一改革支持了试验区发展总部经济和新型贸易,促进了贸易和投资的便利化。 《意见》对个人投资的开放力度也很大,在区内就业并符合条件的个人可按规定开展包括证券投资在内的各类境外投资。在区内就业并符合条件的境外个人可按规定在区内金融机构开立非居民个人境内投资专户,按规定开展包括证券投资在内的各类境内投资。 兴业证券的研究报告指出,试验区利率市场化将在宏观审慎金融管理框架内,根据服务区内实体经济发展需要,以及金融市场主体培育和市场环境建设情况逐步推进。具体包括:完善区内居民自由贸易账户和非居民自由贸易账户本外币资金利率的市场化定价监测机制;将区内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纳入优先发行大额可转让存单的机构范围,在区内实现大额可转让存单发行的先行先试。自贸区并未松动存款利率的上限,体现了央行在利率市场化方面仍希望全国统一行动,避免造成区外存款向区内流动。 另外,自贸区金融改革时间表也明确:三个月落实,一年成熟。跨境人民币业务、外汇体制改革、自由贸易账户设立等措施条件成熟,可以立即落实;一些市场影响较大的措施如利率市场化、外汇管制改革等则需要制定细则后按照全国统一部署审慎实施。央行上海总部表示,希望用一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金融管理模式。 兴业证券的研究报告指出,自贸区金融改革对交运行业的影响巨大,资金流障碍逐渐消除,贸易货物流动更加便利,上海将成 “自由港”。金融支持试验区建设的意义,在于服务实体经济发展、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主要表现在: 第一,促进货流量增长。经常项目下的资金的跨国流动更加便利,将极大促进进出口及转口贸易和与此相关的物流运输服务的增长,上海港将吸引更多的国际中转箱量,同时为国内航运公司和航空公司带来更多的货源。 第二,促进人流量增长。投融资汇兑的便利化,将推动试验区的跨国公司总部经济和新型贸易业态发展,人员流动更加频繁,上海有望发展成为国际交通枢纽。 第三,促进供应链管理服务发展。自贸区内的金融服务的便利,将使相关供应链管理企业成为资金和贸易平台,为上下游提供供应链相关的资金、物流服务,区内的货运代理平台、跨境电商平台也将迎来大发展。 第四,促进融资租赁业发展。随着境外资金利用的便利,境外租赁业务将受到扶持,融资租赁业务的发展,航运公司、航空公司将受益于资本开支成本的降低。 总之,自贸区打破贸易、投融资屏障后,将极大促进各类型贸易活动,上海有望发展成为一个 “自由港”。金融领域的开放,将提升中国金融业在国际上的地位和人民币国际化水平。自贸区将形成一个更加开放、自由的商业环境,增强了对国内外企业经营投资的吸引力,从而增加了区内企业的数量和货物,自贸区发展是一个长期过程,将形成一个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人流的聚集地,一系列配套物流服务也将受益。 (曾旭 纪云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