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窗见江开门见水 成就苏南后花园
稿件来源:本报讯
河豚、刀鱼、鲥鱼,这是我们所熟知的 “长江三鲜”,美味至极无以复加。乘舟万里之水循江而下,泰兴虹桥是最宜 “长江三鲜”生长区域之一。所以,江北地区有 “要尝江鲜,就来虹桥”的说法。 500亩森萱水域风景区,是近年来虹桥工业园区重点打造的长江珍稀水产品生态繁育基地。依托15.8公里的长江岸线和6000亩的江滩资源,园区高起点规划建设了滨江生态园。 现在,这里已建起了水文化展览馆、特种水产品展示厅、水上美食长廊、江岸垂钓片区。引入长江水对河豚、江虾、江鳗、大闸蟹等十多种珍贵水产品进行原生态养殖,虹桥镇区已成为江苏省最大、集生态保护和旅游休闲为一体的江畔水产养殖基地。 建设之初,虹桥工业园区的设想是把这里建成工业园区的后花园,但四年之后,一个更大的愿景已经注入到虹桥新城的蓝图之中。 “打造生态低碳环保新城,成就苏南地区后花园”的期许,远远超过了原先的规划范畴。园区实施的农业、工业、服务业的三产融合式发展,为老百姓致富、工业转型、城市品位提升、构建美好家园,创造了得天独厚的发展空间。 生态建设倒逼转型发展 近年来,虹桥工业园区在阔步推进工业建设的同时,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坚定不移地走环境优化增长、生态倒逼转型的发展路径,还给人民群众一个 “天更蓝、水更清”的崭新虹桥。 截至目前,园区关停小化工企业9家,每年削减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排放量1200吨;去年实施了6个重点节能项目,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11%。 在日益增强的生态意识和环保责任下,园区不断提高项目准入门槛,先后已有十多个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环境要求、总投资规模超过五亿元的项目被拒之门外。与此同时,园区则加强了对高新技术产业项目的培育和引进力度,极力打造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园区内高新技术企业逐年增加,使得整体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目前,虹桥园区正加快推广应用清洁高效的低碳能源。在园区内,生态、环保、低碳的概念深入人心,已不仅是规划蓝图上的线条与符号。 从彩虹河风光带由集装箱模块制造的太阳能咖啡小屋,到斜立在工厂屋顶上的光伏发电设备,再到黑青柏油路旁的太阳能路灯,还有学校、医院、行政服务中心、商业中心等重点工程采用的优质岩棉节能材料等等,无不彰显出园区绿色发展的理念。 绿色生机装点魅力江城 围绕国家级生态镇创建目标,近年来虹桥园区逐年加大投入,累计疏浚中沟3.5万方米,整治村庄河道2.7万方米;规划建设了一座日处理能力达3万吨的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达1万吨的一期工程已经建成使用,目前园区污水处理率达82.1%。 为确保虹桥所有市民饮用水的安全,园区全面回购了原乡镇的自来水厂,镇区与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实现了全覆盖;新建的垃圾中转站已经建成投运,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2012年,园区分别签署了装机容量10万千瓦和20兆瓦的风电、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使绿色能源走进了镇区的千家万户。 目前,园区集镇绿化率超过了60%,构建了覆盖全镇总长100公里的生态走廊,新增成片林4000亩,森林覆盖率达23%,人均绿化面积超过12平方米。 为了能够带动农民就业增收,园区坚持 “一村一品”的发展思路,形成了经济果林、高档花卉、水产养殖等特色产业。2012年,虹桥的生态有机农业结出了丰硕成果,虹桥八圩村的无公害有机大米畅销全国,而在今年,虹桥建设的500亩现代高效光伏农业园,将为创建国家级生态镇再添新亮点。 以人为本提升幸福指数 以人为本是虹桥人的城市建设理念。正在建设中的虹桥新城,远期居住12万人。未来不断集聚的人气,将会为新城、园区乃至整个泰兴带来无尽的财富。 近年来,在加快推进虹桥新城建设的同时,园区特别注重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施过程中不断统筹城乡发展,大力实施各项惠民工程,其目的就是在让人民群众更多、更好、更充分地共享改革发展新成果,不断提升群众的幸福指数。 为了更好地借鉴欧美城市在低碳节能方面的先进理念,虹桥新城在充分吸收了上海 “泰晤士小镇”、湖南株洲 “光伏生态区”等地区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严格按照 “规划超前、配备齐全、低碳智能、生态环保”的要求编制了新城建设规划,致力于打造一个独特的个性鲜明的城市形象和亲水宜居的生态环境。 目前,新城即将启动中丹商务中心、30万平方米安置房、人工湖风景区、城市客厅、邻里中心、幼儿园等工程建设。而在年内,园区还将全面启动建设长江生态湿地公园、国际钓鱼城、桂花博览园等旅游项目,努力建成融生态观光、休闲健身、养生度假于一体的区域性旅游集散地,成为致富农民的带动产业、增强新城人气的集聚产业。遥想彼日的旖旎水乡,将成为推窗见江、开门见水、集聚人气、壮大实业的苏南后花园。(本报记者 杨 明 成吉昌 特约通讯员 张建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