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发展迅猛 难掩三基掣肘之困
稿件来源:本报讯
三基不兴,如鲠在喉。 这种难以述说的痛,让处于正在转型升级中的机械行业有一种被掣肘的无力感,即便是诸如中国高铁此种已经在世界颇具竞争力的优势产业,三基也是其亟待补上的短板。 中国南车前董事长赵小刚不久前在出席某论坛时表示,高速列车中的轴承、齿轮、液压件还存在大量进口的现状,其原因在于生产这些设备所需的金属材料国内无法生产。 短板之危 2013年11月下旬,中国南车联合中国工程院在江苏常州举办了首届轨道交通装备制造 “三基”技术创新论坛,探讨如何在轨道交通装备 “三基”领域实现技术突破。论坛重点关注高速列车轮轴研制、列车制动技术、列车发动机、齿轮传动装置等领域的生产制造技术。 中国南车副总裁、中国南车中央研究院院长王军表示,中国轨道交通装备工业通过多年的技术积累,已形成较为完整的研发、制造和服务体系。相关企业通过对自主研发基础零部件、基础材料及基础工艺的成功配套与应用,为整车制造提供了主要的产品技术支撑,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轨道交通装备自主化水平。 特别是进入2004年后,中国轨道交通装备步入快速发展期,主机产品及集成技术等均取得了重大突破。 但必须引起警觉的是,制造业中“三基”产业发展并没有跟上行业的发展步伐,仍然落后于轨道交通主机研发水平,产品性能质量和可靠性与国外差距明显。 他直言: “当前我国轨道交通装备 ‘三基’产业仍未取得实质性突破,关键系统和核心零部件产品性能质量、可靠性与国外知名品牌还有差距,基础工业体系已制约了轨道交通装备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干勇也指出:“基础件的滞后已经成为制约我国装备工业升级的突出瓶颈。” 会议上,机械科学研究总院原副院长、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专家委员会委员屈贤明认为,作为主机和成套设备基础的 “三基”产业发展严重滞后,是制约我国装备制造业由大变强的最大短板。 内因何在 据了解, “三基” (机械基础件、基础制造工艺及基础材料的简称)是制造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直接决定着重大装备的性能、质量和可靠性。对于正驶上快车道的中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而言, “三基”产业更是绕不过的一道槛。 对于轨道交通而言,基础零部件是组成轨道交通装备的不可拆分或具有关键功能的基本单位,包括车体、轮对、列车牵引与控制系统、齿轮传动与基础制动装置等;基础工艺是指轨道交通装备生产过程中量大面广、通用性强的铸造、锻造、焊接、热处理、试验检测工艺等;基础材料则指轨道交通装备工业制造中所需的小批量、特种优质专用材料,包括高分子材料及制品、轻合金等。 为何高铁中的这些最基础的组成部分难以实现自给呢?记者了解到,国产 “三基”产品质量不稳定是造成用户大量进口的主要原因所在。而“三基”产品的质量不稳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国产装备可靠性的高低及寿命的长短。 这种落差的对比在高速铁路快速发展过程中愈加明显。 对此,与会人士指出,造成 “三基不兴”的内因之一在于认识的不足与误区: “宁为鸡头不为凤尾”。许多制造业企业为迅速建立自身形象,通常会采取从主机入手的发展策略。不论零部件、关键产品或者工艺由谁提供,只要最终能组装生产出主机就行。此外缺乏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也是其一。这就造就了 “样品不错但批量生产不行”的怪圈。 此外,我国轨道交通装备基础材料研究由于起步较晚,在基础性、前瞻性方面与国外先进水平仍存在较大差距。比如高分子减振降噪材料制造工艺不稳,脱胶、裂纹等产品故障率较高,低温刚度变化率和回弹性还需完善等。 王军表示,我国轨道交通产业国际化水平正在不断提升,但基础研究国际化发展尚不能跟上产业的整体步伐。 以轴承行业为例,目前,我国在高铁轴承和风电主轴轴承、增速器轴承等领域依然存在较大差距。其中,时速超过160公里的动车组所用轴承,目前还完全从瑞典SKF等国际巨头处进口。 时不我待 被誉为 “中国电力机车之父”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友梅认为,我国的集成能力很强,比如CRH380A的“心脏”部分大多是自主研发的。但目前中国高速铁路机车的轴承依然需要进口,主要还是通过日本和德国进口。这个是短时间内无法实现国产化的。 原因在于,现在世界上知名的轴承企业,大多从炼钢开始就严格控制每个流程,比如有的轴承钢材是专门针对高铁机车设计的,里面需要加什么微量元素,加多少,全是定点生产,特别定制。而目前国内的轴承厂生产轴承对钢材还提不出技术上的要求,最多只能说 “你有什么最好的钢就给我拿来生产轴承。” “因此差距很大,从原材料开始就是短板,还不用说后面的加工、热处理等问题。” 在他看来,高铁 “三基”现在基本依靠进口,依赖度太高存在风险。“当然全部靠自己也不现实,毕竟别的国家在 ‘三基’方面也要买人家的东西。” 但毋庸置疑的是,近年来我国装备制造业水平大幅度提升,大型成套装备能基本满足国民经济建设的需要,但高端 “三基”产品却跟不上主机发展的要求,高端主机的迅猛发展与配套 “三基”产品供应不足的矛盾凸显,已成为制约我国重大装备和高端装备发展的瓶颈。 为此,2011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出台了 《机械基础件、基础制造工艺和基础材料 “十二五”发展规划》,选择20种标志性机械基础件、15项标志性基础制造工艺与12种标志性基础材料作为发展重点。 《规划》要求,通过五年时间的努力,我国 “三基”产业创新能力明显增强,能基本满足重大装备的发展需要;到2020年,形成与主机协同发展的产业格局,能够满足重大装备和高端装备对机械基础件、基础制造工艺和基础材料的需求,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处于国际先进水平,部分领域国际领先。 “走高起点、专业化、大批量生产之路,大力发展数字化集成化的关键基础件,并开展智能制造应用示范,才能推动我国轨道交通装备 ‘三基’的发展。”屈贤明说。 与会专家认为, “三基”行业这几年获得了国家足够的重视,并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措施,但他们建议应当将具备条件的轨道交通装备基础研究项目列入国家 “863”、 “973”计划或科技支撑计划,增大 “三基”立项倾斜力度,投入更多的资源开展基础技术、前瞻性技术攻关。 中国南车总裁刘化龙表示, “三基”技术的完善是 “走出去”战略取得成功的基础保障。应围绕轨道交通高端装备配套需求,以提高机械基础件性能、可靠性和寿命为主攻方向,以先进、绿色制造工艺为开发重点,以发展高品质结构材料和工艺材料为基础,加快 “三基”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本报记者 杨红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