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海外并购 2013版对外投资合作指南发布
稿件来源:本报讯
12月19日,商务部在京发布了《2013对外投资合作国别 (地区)指南》 (以下简称 《指南》)。这是商务部连续第五年发布 《指南》。与以往相比,2013版 《指南》新增了有关国家外资并购、反垄断等方面的法律规定,为我国企业海外并购提供了重要信息情报。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院长霍建国表示, 《指南》已经成为引导企业安全高效 “走出去”的公共信息服务产品,更成为企业了解海外营商环境、开拓国际市场的向导。 《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国别环境指数》也同期发布。 “走出去”不断升温 近年来,我国对外投资合作取得跨越式发展。据商务部统计,2012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878亿美元,同比增长17.6%,首次成为全球第三大对外投资国。2012年,我国对外承包工程业务完成营业额1166亿美元,新签合同额1565.3亿美元,年末在外各类劳务人员85万人。今年我国金融类和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有望达到1000亿美元。 据介绍, 《指南》覆盖全球165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包括亚洲地区27个、西亚非洲地区60个,美洲大洋洲地区31个,以及欧洲地区47个。2012年,中国企业在这些国家和地区的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占96.3%,非金融类年末投资存量占87.8%,新签对外承包工程合同额占96.6%,完成营业额占99.4%。 对于2013版 《指南》的创新之处,霍建国表示,除了更新政治局势、经济数据、政策法规、商务环境及社会治安等信息外,还根据企业的反馈增加了有关国家 (地区)债务情况、外资并购的法律规定、基础设施发展规划、建设—经营—转让 (BOT)方式、反对商业贿赂法规和所在国 (地区)华人商会、社团和主要中资企业的名称及联系方式等内容。 “尤其是东道国有关外资并购安全审查、国有企业投资并购、反垄断、经营者集中审查等方面的法律及外资收并购的主要手续及操作流程等内容,有助于企业开展跨国并购的前期准备工作,减少决策的盲目性。”霍建国说。 有效避险是关键 尽管近年来我国企业 “走出去”的热情十分高涨,但同时也要看到,后金融危机时代,世界经济和政治格局深度调整,一些国家陆续出台了一些贸易保护主义政策,限制外国投资者进入;一些国家政局动荡,社会不稳,甚至面临军事冲突和局部战争的风险,这一切都对我国企业 “走出去”带来一定风险和挑战。 为帮助企业规避投资风险, 《指南》自从2009年发布以来,每年都要更新扩容,力求客观介绍重点国家 (地区)的投资合作环境,帮助企业研判市场潜力、商业机会,并就企业在当地开展跨国经营应注意的问题给予提示。 在霍建国看来, 《指南》对于帮助企业客观了解相关国家 (地区)的投资合作机会,提高对外投资决策的科学性,增强企业跨国经营过程中的安全意识,有效防范各类风险,发挥了积极作用。 针对近年来我国企业海外并购频繁遭遇 “玻璃门”、 “弹簧门”的情况,商务部研究院副院长邢厚媛在回答本报记者提问时表示,这既与相关国家的不同国情密不可分,还与国内企业在 “走出去”之前有些 “想当然”有关。 “为最大程度地规避这些隐性风险,国内企业 ‘走出去’除了应该提前了解相关公共信息之外,还要深入研究投资国的营商环境和商业文化,在依法经营的前提下,更好地适应当地发展。”(本报记者 宋斌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