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趋缓 铁矿石市场略有富余或成常态
稿件来源:本报讯
随着 “中国需求”增速趋缓,全球铁矿石供应紧张局面再难出现,供需平衡、略有富余或成一种常态。 “长远来看,中国作为全球铁矿石需求量最大的市场,受经济增速放缓和钢铁产能压缩的压力,铁矿石需求将受到影响;同时,铁矿石供应增长将快于需求,逐渐形成供需平衡甚至供大于求的局面。”在日前举行的2013铁矿石发展高端论坛上,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院长李新创直言。 据预测,今年我国进口铁矿石约8亿吨,明年进口铁矿石微增至8.5亿吨,但对外依存度仍达70%以上。 从紧到松 矿市寻求新平衡 从供应紧张到略有富余,全球铁矿石市场正在探索一种新平衡。在李新创看来,目前的铁矿石供需紧张是阶段性的,未来铁矿石供应紧张局面将再难出现,供需平衡、略有富余或成常态。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铁矿石需求市场,受经济增速放缓和钢铁产能压缩的压力,铁矿石需求增速将趋缓阶段,而全球难有第二个国家钢铁行业可以像中国这样飞速发展。” 在 “中国需求”减速的同时,全球铁矿资源丰富是不争的事实。最新数据表明,全球铁矿资源勘探总量估计在8000亿吨,铁矿石生产潜力仍在。长远来看,全球铁矿石供应增长将快于需求,逐渐形成供需平衡甚至供大于求的局面。 从今年全球铁矿石市场情况来看,铁矿石需求约19.47亿吨,供应能力20.05亿吨,总体依然平衡偏紧;但明年这种局面可能有所改观。 李新创预测,2014年全球预计需求铁矿石19.75亿吨,供应能力21.05亿吨,铁矿石供应趋于宽松。 从 “中国需求”来看,今年我国铁矿石需求量约为11.38亿吨,进口铁矿石约8亿吨。明年我国铁矿石需求量为11.72亿吨,进口铁矿石8.5亿吨。 对于业界正在热议的废钢替代铁矿石的话题,李新创直言,短期内恐难实现。 “我国废钢资源一直处于供应紧张状态,虽然这种局面在2020年前可能有所缓解,但我国粗钢生产中高炉—转炉流程占主体的局面在相当长时期内不会发生根本改变,使得废钢利用难以替代铁矿石在钢铁工业炉料结构中的绝对主导地位。” 苦练内功 培育中国指数 一项统计数据显示,近10年来,我国因铁矿石累计多支出原料成本超过2万亿元。2012年,国际三大矿山巨头获利179亿美元,而国内77家钢铁企业利润只有2.7亿美元。 并且,这种受制于人的局面至今仍然没有明显改观。今年前10个月,我国累计进口铁矿石6.6亿吨,同比增长10%,累计进口金额达到863亿美元,同比增长7.4%;同期,我国进口铁矿石均价依然高达129美元/吨。据预测,今年我国铁矿石进口金额将达1000亿美元,均价仍处在130美元/吨的高位。 “这是由铁矿石市场需求和国内资源状况共同决定的。”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会长张长富直言。 纵观国内市场,我国矿山企业问题多多。一方面,集中度低、组织结构不合理,年产能超过1000万吨的矿山企业不到10家,仅占国内产量的15%左右。另一方面,生产成本高、创新能力不强、资源利用率低、无序竞争等问题也不容忽视。这种局面不仅制约了矿山企业的盈利和可持续发展,而且导致铁矿石对外依存度长期超过70%。 他建议,破解当下的铁矿石困局,既要坚决打好化解产能这一硬仗,控制总量、淘汰落后,加快产品升级换代,减少低效生产,从源头上抑制铁矿石的消耗和需求;又要大力支持国内铁矿山勘探开发,放宽政策、加大投入,培育世界级的国内铁矿山企业,不断提升国产铁矿石自给率。 “提升中国的话语权,还必须建立公开透明、公平合理的中国铁矿石现货和期货市场,培育具有公信力的‘中国指数’,以真实反映铁矿石市场的价格水平”张长富说。 强强联合 加快 “走出去” 苦练内功之余,加快 “走出去”,做到内外兼修,才是有效避免谈“石”色变的明智之举。 国土资源部中央地质勘查基金管理中心副主任王国平表示,从保障矿产资源安全的角度,我国应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开展逆势补贴,推动企业与地勘单位强强联合,进而提升国际竞争力。 具体来说,对于铁、铝等大宗短缺品种,以国内储备、国外开发为主,大力开展国外投资勘查,并且建立亏损补贴机制,提升我国矿石资源的市场份额。对于优势矿,应以国内开发为主,国外获取资源份额为辅。对于急缺矿,则应加大 “走出去”步伐,参与全球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缓解国内供需矛盾。 “可考虑鼓励国内地勘单位开发国外低品位矿,这样不仅可以有效拉低矿价,还能够减少铁矿石进口,降低对外依存度。”王国平建议。 此外,通过 “引进来”与 “走出去”,国内企业还可与国际钢铁企业开展资源、技术、市场、生产基地等合作,加强上游资源控制和权益投资,构建以钢铁产业为中心、向钢铁深加工等领域延伸的多元化发展格局。 武钢中非 (香港)矿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熊新海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企业 “走出去”代表了国家形象,希望国家能够给予更多的政策扶持,从而使更多的企业更好地 “走出去”。 “比如,将相关的贷款不计入国内公司的资产负债情况,并且给予企业在社会责任、物流以及交通等领域的相应补贴等等。” 记者了解到,武钢投资的利比里亚邦矿项目堪称我国钢铁企业成功 “走出去”的典范。该项目是利比里亚政府开展招商引资以来投资额最大的项目,也是中利两国经贸合作中规模最大的项目,两国政府均给予项目诸多政策优惠。例如,我国将其列入西非铁矿石基地的重要项目,国家开发银行承诺提供足额贷款支持。利比里亚政府则承诺:项目所得税率不超过25%;在第一个25年内免交高回报附加税、铁矿出口免税;前10年对所有生产和运营相关的进口货物免征进口关税等。在享受优惠政策的同时,武钢中非公司也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如在当地修建公路、翻修学校、投资医院,吸纳当地就业等等。 据介绍,该项目足以支持2000万吨铁精矿的年生产能力,一期产能为1000万吨铁精矿/年,产品品位为65%,总投资17.5亿美元,预计2017年一季度投产。 对于已经或将要 “走出去”的企业,熊新海也提出了中肯的建议:“关键要把国家优惠政策用好,同时把投资控制好。”(本报记者 宋斌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