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坚
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
今年以来,重庆市坚持以 “增量调结构、创新促升级”为主线,全力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1~11月,重庆工业规模和增速实现双连增,规模工业实现销售产值14153亿元,增长13.9%;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13.6%,增速连续四年进入全国前三甲。“预计2013年重庆规模工业将实现销售产值1.57万亿元,增长14%。”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郭坚强调,2014年是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第一年,重庆工业和信息化工作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改革创新、稳中求进,紧紧围绕提升工业发展质量和效益总体目标,统筹推进五大功能区和6+1支柱产业协调发展,着力构建多元化产业格局,实现工业经济规模、速度、质量和效益协调统一,发挥工业在“科学发展、富民兴渝”中的核心作用,为重庆在西部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重庆市经信委提供的数据表明,2013年重庆工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电子信息从零起步,一马当先,跃居重庆第一大支柱产业,产值比重达到23.6%;其次是汽车产业占18.1%;其他五大产业分别调整在7%~15%之间。目前,重庆工业已经形成了多样性产业齐头并进的良好格局。
2013年重庆信息化建设成效十分显著。在加速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工作中,重庆市大中型企业装备数控化率达65%,两化融合综合指数达82%。重庆成功申报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成为国家级工业云创新服务平台试点省市和全国首批跨境电子商务全业务试点城市。
产业结构的调整离不开创新水平的稳步提高,据郭坚介绍,重庆企业在研发上的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始终保持在0.9%以上,重庆企业专利授权数突破7000件,目前重庆拥有市级、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分别达326家和20家。在国家公布的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排名中,重庆排名全国第七,连续七年居西部第一。
同时,重庆工业效益也大幅增长。2013年1~10月,规模工业利润增长43.1%,高于全国29.4个百分点,增幅全国第一;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长10%;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提高14个百分点。
在增量和创新双轮驱动下,绿色发展水平也在持续提升。2013年重庆单位GDP能耗下降5%,累计完成 “十二五”整体目标的90%,工业对节能贡献超过90%。
对于2014年重庆工业和信息化工作,郭坚表示,重点抓好六项工作,力争明年规模工业销售产值增长12.5%。
调整产业结构,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一是以 “6+1”产业为重点,以产业链薄弱缺失环节为突破口,应用 “四新”改造提升现有产业,提高智能化水平。二是着力发展3D打印、机器人、数控机床、轻型通用飞机、生物医药等高附加值新兴产业,加快推进云计算、大数据、软件信息服务等产业发展,实现产业由低端向高端跃升。三是化解过剩产能,认真落实中央 “四个一批”总体部署,推动船舶和水泥两大行业提质增效,提高产能利用率。
抓好技术创新,增强转型升级原动力。一是推进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二是推出一批带动性强的新产品。力争全年新产品上市、在研、启动分别达100项,新产品对工业经济增长贡献率达25%以上。三是强化质量品牌建设。培育20家以上市级质量标杆企业,30家品牌培育试点企业。
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激活发展潜在力。一是根据消费者需求改进工业设计。二是推动金融服务。鼓励汽摩、装备等重点企业建立营销结算中心,新引进一批国际结算企业总部,打造内陆国际金融结算中心。三是推动物流产业发展。四是推进电子商务。
推进四化融合,开启智能时代新征程。一是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推进首席 (CIO)制度建设,促进信息技术在 “6+1”支柱产业的普及应用,促进企业设计研发信息化、生产装备数字化、生产过程智能化和经验管理网络化。二是推进信息化与城镇化融合。启动智慧城市建设,加快信息化在城镇规划建设以及城市水、电、气、交通等方面的运用。三是推动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融合。重点完善“12582”农信通、 “12316”农业服务热线等服务平台,切实服务 “三农”。四是加大社会信息资源在公共领域的开发利用,推进信息化在政务、医疗、社保、安全等方面的运用,提高社会管理效能。五是完善信息保障体系。全面推进国家级骨干直联点建设,完善监管体系,加强信息安全检查、督查,为经济社会发展保驾护航。
抓好调控调度,确保经济平稳运行。一是加强运行监测预警。强化对重点行业、企业和产品的运行监控,及早提出预警信号,及时采取应对措施。二是强化要素保障。加强行业上下游之间、区域之间的协调配合,做到有限的资源优先向重点项目和重点企业倾斜,全力保障电力、煤炭、天然气供应。三是帮助企业开拓市场。通过组织企业参加展会、发展电子商务等方式,帮助企业扩大订单。四是做好企业负担监控。强化各项惠企减负政策落实情况的检查监督力度,为企业发展营造良好氛围。
积极推进改革,激发经济发展活力。一是支持非公经济发展。完善民营经济扶持政策,用好民营发展专项资金;引导非公企业参股国有企业,支持优势民营企业进入军品生产领域。二是探索 “负面清单”管理。在五大功能区架构下,出台产业发展负面清单管理办法,明确并严格管控禁止和限制的产业或项目,推动五大功能区差异发展、特色发展、联动发展。三是探索国有企业剥离社会职能市场化运作机制,帮助企业减轻负担。四是推进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改革。进一步规范项目申报、评审程序,改进补贴方式,加强过程管理和绩效评估,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本报记者 梁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