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变器。中国南车自主研发的GTI-250和GTI-500光伏逆变器早已通过国际认证,中国南车生产的所有车型使用的都是自己的逆变器。
变流器。中国南车自行生产变流器及其核心元件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其中芯片设计和制造也是国内完成;中国北车也建成了自己的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封装线。
电动机。在最初引进高铁技术时就将电动机技术捆绑在内,凭借坚强的领导和 “全国一盘棋”谈判方式所赋予的强大谈判地位,中国铁道部成功打破了日、欧高铁厂商封锁技术以源源不断攫取高额暴利的企图,迫使对方接受了转移电动机全套技术的条款,为此支付的代价也很合算。在引进基础上,中国南车和中国北车两大高铁装备厂商在较短时间里完成了消化吸收,自己生产全部电动机,并陆续有所创新。时速380公里动车组、时速500公里动车组牵引电机和变压器均为自主研制,CRH380A采用的牵引电机、牵引变压器在保持设备轻量化优势的同时,系统容量提高了30%以上。
此外,不属于高铁产品的南车7200kW六轴大功率电力机车仅用6个月时间就完成了设计、生产到批量投放市场,9600kW六轴大功率电力机车和6000马力大功率内燃机车量产,标志着中国南车成为世界级机车装备系统集成供应商。
轴承和车轮。目前高铁的轴承和车轮国产化率还不高,但也已经取得了一系列关键性突破,出于蓄势待发状态。时速160公里以下动车车型的轴承早已全面国产,时速160公里以上车型轴承曾长期进口,哈尔滨、瓦房店、洛阳三大轴承厂已于2010年底拿出了时速350公里轴承样品,全面突破为时不远。马钢已经跃居世界第一大车轮生产商,高铁和动车使用的运营时速250公里和350公里的车轮已经相继研发出来或投入使用。
就总体而言,2003年至2010年末,我国申请了1902项高速铁路相关技术,其中1421项已经授权,481项正在受理。 到2010年,高速动车组和大功率机车的九大核心技术及其关键部件均在中国南车实现了自主化。
(二)中国铁路产业走出去业绩斐然前景远大
早在1970年代,中国铁路产业输出就创造了坦赞铁路这样的典范;近年来,依靠高质量、低成本的竞争优势,中国铁路产业开拓海外市场更是业绩斐然。高铁 “走出去”可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轨道交通装备的出口,属于单纯的货物贸易;第二个层次是铁路系统的出口,即不仅仅提供机车、车厢、信号系统等设备,而且铺设整条铁路,属于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的结合。在轨道交通装备出口层次,中国已经积累了较长时间的成功经验。在海关合作理事会 《商品名称和编码协调制度》(HS)统计体系中,轨道交通装备被列为 “铁道及电车道机车、车辆及其零件;铁道及电车道轨道固定装置及其零件、附件;各种机械 (包括电动机械)交通信号设备”项目,在这个项目下的出口1994年已达6.3796亿美元,进入新世纪以来更登上了百亿美元的台阶,每年出口都远远大于进口,表明中国制造业在此领域具备竞争优势且持续增强,出口品种包括机车 (电力机车、内燃机车)、客车、货车、动车组、地铁、各种配件等铁路产业几乎所有产品:
2000年,出口25.6125亿美元,同比增长59.2%;进口2.5754亿美元,同比增长22.7%。
2002年,出口23.9156亿美元,同比增长5.1%;进口3.8611亿美元,同比增长59.5%。
2003年,出口40.3431亿美元,同比增长68%;进口4.4878亿美元,同比增长16.3%。
2004年,出口54.9555亿美元,同比增长36.2%;进口3.4637亿美元,同比减少22.6%。
2005年,出口64.0606亿美元,同比增长16.6%;进口4.8261亿美元,同比增长39.6%。
2006年,出口66.5240亿美元,同比增长3.8%;进口12.0616亿美元,同比增长150.0%。
2007年,出口95.4043亿美元,同比增长43.4%;进口14.2283亿美元,同比增长18.0%。
2008年,出口102.8244亿美元,同比增长7.8%;进口14.5113亿美元,同比增长2.0%。
2009年,由于美国次贷危机陡然升级为全球性金融经济危机,中国轨道交通装备出口同比锐减72.0%,为28.6251亿美元;进口15.7538亿美元,同比增长8.9%。
2010年,出口89.1517亿美元,同比强劲回升211.6%;进口20.2376亿美元,同比上升28.6%。
2011年,出口143.1641亿美元,同比增长60.6%;进口19.8551亿美元,同比减少1.8%。这样,当年轨道交通装备出口额为进口额的7.2倍,顺差123.3090亿美元。
2012年1~2月,出口17.6663亿美元,同比减少14.3%;进口2.0263亿美元,同比减少37.4%。 (未完待续)
(梅新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