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文章 真理越辩越明
稿件来源:本报讯
其实从汽车控制的角度来说,无论汽车尾气对大气污染的分担率有多少,已经没有太大意义。因为除了尾气,汽车还有交通拥堵这一大瓶颈。但是从科学的角度来说,对这一问题的争论,又是十分必要的。 在4%这个结论的问题上,有很多微妙的事情。 对于汽车尾气对大气污染的贡献,我想作为大气方面的专家,张仁健和他的团队不可能不知道汽车尾气已经成为众矢之的,也肯定会意识到一旦公布数据,会在社会上产生多大的影响,因此,不可能毫无根据地公布上述结果。更何况,做出这个结论的有11位研究人员,且来自不同的单位,背景也十分显赫,不太可能将原因分析做简单化处理。当然,他的这个结论也有很多值得推敲的地方。 作为同属中科院的研究员,贺泓质疑源解析方法,并对结果做出 “严重低估”的判断,似乎也有些武断。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中科院在 “召集相关专家经过认真探讨,就得出一致结论”的做法,根本不符合科学程序。更何况,他自己也承认 “进一步的定量研究正在进行中。” 笔者认为,既然是科学研究,就应该允许不同的结果,允许不同的声音。而科学的价值就在于发现那些不合常理的现象,大的科学发现往往始于偶然。中国科学院已经在官网上公布了这一份研究报告,又在很短的时间内将它撤下,难免有掩耳盗铃之嫌。是不是迫于舆论压力做出的妥协,这个很让人生疑。 虽然有很多谜底还有待揭开,张仁健也在媒体面前三缄其口,但他的课题组的报告,确实给了我们新的思路。汽车尾气对大气污染的分担率有多少,现在看来,在已经公布的数据中,很多都值得推敲。在这种情况下,需要有更科学、更能让人信服的依据还公众一个真相。应该有更多的人或机构参与大气污染的调查,也应该有更多的观点和方法涌现出来,推动人们对大气污染的认识。 在政府法规和消费者需求的双重推动下,汽车在节能、环保领域的发展一直没有停滞。和10年前比,不仅是尾气排放,最新一代汽车的各方面性能都有了本质提高。比如10年前一度困扰行业的降低油耗与降低排放难以两全的问题,也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如果从纯技术角度看,到欧Ⅵ排放阶段时,汽车发动机将会成为另类的“空气净化器”——它排出的气体要比它吸入的气体更干净。 由于北京地区的排放升级远快于国内其他城市,再加上连续几年推行的淘汰黄标车的工作,占汽车污染物排放比重最大的黄标车已经逐渐被清除出北京市场,再加上限购行为,实际上北京汽车尾气对大气污染的贡献度应该不会超过限购之前。不过这也只是笔者的猜测。 作为汽车行业的从业人员,我们并不是要为汽车翻案,只是要寻找一种最接近事情本源的结果。汽车应该承担它应该承担的责任,也应该尽它应该尽的义务。这才是一个科学的态度。 (周庆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