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争加剧 乙肝疫苗风波后市场版图或重构
稿件来源:本报讯
“这个疫苗是哪个厂家的?”、 “能不能保证安全?打了之后会出现什么反应?”、 “有没有进口疫苗可以打?”记者在北京的一家医院看到,带着一连串问题的宝宝家长既焦虑又纠结。 焦虑在于:乙肝疫苗需要打。因为医学上讲,我国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携带者大多来源于母婴垂直传播及儿童早期感染。因为新生儿对乙肝病毒无免疫力,不接种疫苗很容易暴露在乙肝病毒的风险下被感染。所以,要想宝宝不感染乙肝病毒最好在出生后24小时内注射疫苗。事实上,乙肝疫苗接种也确实有效降低了乙肝发病率,目前我国成人的乙肝携带率是13.3%,而5岁以下的儿童乙肝携带率只有不足1%。 而纠结又在于:是选择国产还是进口?康泰乙肝疫苗事件闹得沸沸扬扬,这国产疫苗还可靠吗?如果选进口疫苗,价格又奇高。 显然,这场闹了近一个月的乙肝疫苗风波,在人们心中留下的阴影和忧虑,并没有随着1月3日两部委联合发布 “这是偶合症事件”而烟消云散。其对国产乙肝疫苗造成的负面影响,也没有因官方证实与康泰疫苗产品质量无关而画上句号。 根据国家卫计委公布的针对10省市乙肝疫苗接种情况监测,目前乙肝疫苗的接种率已下降30%,其他种类的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下降15%,尤其是一些大省份,下降幅度更大。甚至据中国疾控中心调查,有将近30%的家长对预防接种产生犹豫;另有20%左右的家长干脆就不想带孩子去接种疫苗了。 面对媒体不断发出的触目惊心的死婴报道,家长产生对乙肝疫苗的抵触可以理解。然而从理性的角度看,如果婴儿的死亡真的与乙肝疫苗有关,为什么从1992年我国开始实行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至今才出现此次风波?如果真的是国产疫苗有致命的质量问题,以康泰公司为例,其年销量几千万份,如此庞大的数量导致将一场难以想象的灾难,死亡婴儿的人数恐怕远不止十几例。 那么,这场风波的背后会不会另有蹊跷?有医药行业业内人士向本报记者透露,不排除是同业为争夺市场而精心策划的一次阴谋。 精心策划的 “阴谋”? 康泰乙肝疫苗事件爆发前,国内市场基本形成康泰生物、大连汉信、天坛生物三足鼎立的市场格局。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批签发记录显示,2013年前11个多月的乙肝疫苗产量共1亿余支,其中深圳康泰2753万支、天坛生物2874万支、大连汉信2406万支,占到总产量的近八成。 康泰乙肝疫苗事件爆发后,天坛生物与华北制药乙肝疫苗曾一度被视为弥补市场缺口替代品。但出乎意料的是,随即天坛生物、大连汉信等纷纷卷入乙肝疫苗风波。 国产乙肝疫苗三巨头纷纷涉事,这无疑会让公众的选择转向进口疫苗。由此, “安在时”这支中国市场主打的进口乙肝疫苗浮出水面。 对于 “安在时”也许很多人不熟悉,但是对于葛兰素史克大家并不陌生。 2013年7月,葛兰素史克曾因商业贿赂案而一度备受关注和诟病。据 《环球时报》报道,英国制药企业葛兰素史克受行贿丑闻影响,2013年第三季度其疫苗业务在华销量暴跌61%。而记者在葛兰素史克公司的官网上看到,该公司在华销售的乙肝疫苗正是 “安在时”。 记者了解到,乙肝疫苗对于大多数人而言,乙肝疫苗属于一次性用药,主要市场来自于新生儿。由此可见,乙肝疫苗市场规模相对有限,乙肝疫苗企业唯有依靠抢占市场份额取得规模效应,才能获得更多利润。 那么,在中国市场遭遇滑铁卢的葛兰素史克誓言 “不退出中国市场”,又如何在短时间内迅速扳回败局呢?这不得不让人会产生联想。 不管 “阴谋论”的说法是否成立,毫无疑问地是,目前通过乙肝疫苗事件已经动摇了国产乙肝疫苗维持多年的市场地位。据业内人士预计,乙肝疫苗事件之后,市场的重新划分是必然趋势。遗憾的是,国产疫苗公司在市场重构中难有真正赢家。因为即便康泰、天坛等被证明是无辜的,国产疫苗公司也无法在短期内扭转公众的恐慌情绪和对进口疫苗的追捧。 二类疫苗市场有望扩容 何为一类和二类疫苗?据疾控专家介绍,一类疫苗是政府根据疾病控制的需要,同时考虑国家的承受能力,免费提供的疫苗。二类疫苗是指由市民自费且自愿选择接种的疫苗。目前,我国儿童接种的乙肝疫苗绝大多数使用一类疫苗。 资料显示,2009年,我国限定国家一类乙肝疫苗5μg、10μg、20μg出厂价格分别为1.9元、3.1元、3.9元。而由于采用的酵母、佐剂不同,使得二类疫苗和一类疫苗之间有巨大价格差异。以全球疫苗巨头葛兰素史克生产的乙肝疫苗 “安在时”为例,其儿童剂量的最高零售价是每剂106元,几乎是国产一类疫苗价格的几十倍。 据了解,受乙肝疫苗风波影响以及未通过GMP认证的原因,康泰、天坛、汉信三家目前已处于关停改造状态。为了满足临床的需求,各省疾控中心在紧急采购其他厂家的一类乙肝疫苗的同时,也迅速调运采购了二类乙肝疫苗。 业内人士指出,在目前一类疫苗遭遇信任危机的情况下,二类疫苗或将迅速崛起,进入快速增长期。如华兰生物、华北制药,以及进口的葛兰素史克,都被认为有望在这一市场里分一杯羹。 梅花味精联手汉信成新竞争者 就在人们谈乙肝疫苗色变的关口,梅花集团却高调宣布,拟出资收购西藏谊远实业有限公司持有的大连汉信生物制药有限公司100%股权,涉足疫苗领域。 据梅花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虽然目前收购汉信仅为框架协议最终结果尚不可知,但是梅花公司看好疫苗领域,而从国内来看,可选的标的和途径并不多,这也是此次选择收购汉信的直接原因。 大连汉信汉信生物建于1993年9月,是国内起步较早的一家专业从事疫苗生产、研发、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拥有目前国内最好的重组乙型肝炎疫苗和人用狂犬病疫苗”。截至2012年12月31日,汉信生物净资产1.67亿元,2012年度净利润3121万元。大连汉信拥有2项发明专利和2个药品GMP证书。乙肝疫苗是汉信承担的国家863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年生产能力最高可达3000万人份。 汉信办公室人员表示,根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相关要求,汉信生物已从2013年11月起停产,按新版GMP要求对生产车间进行改造。预计今年下半年有望通过认证。 业内人士分析,新版GMP所涉及的改造费用非常昂贵,平均每家医药企业至少要投入600万元-1000万元,且大部分需停产改造。如果此次合作成功,梅花集团的进入必将为汉信带来可观的资金,有助汉信增强实力,在未来进一步提高市场份额。(本报记者 郑春蕾)
短评 乙肝疫苗事件谁更应反思? 可以说, “乙肝疫苗事件”看上去更像是一次 “乌龙事件”,从媒体的一度热炒到两部委出面澄清后的草草收场。在这一事件中,最大的输家显然是国产乙肝疫苗企业,乃至整个国产疫苗行业。公众对国产乙肝疫苗的信心,甚至是对整个疫苗的信心,要想恢复到事件发生之前的状态,绝非一朝一夕之事。无论是媒体,还是有关政府部门,都应该从这一事件中深刻反思。 对于媒体来说,今后面对类似事件,在没有确定某些事物之间的真正因果之前,是否应该在传播时多一些科学态度和理性分析?是否应该恪守一些职业操守和原则,谨慎用词,避免为了尽可能地吸引眼球、增加关注度就以偏概全、甚至带有明显倾向性、误导舆论? 对于政府来说,公众疑虑和恐慌症结在于不信任,而打破不信任最佳手段就是公开透明。本次事件中,虽然政府通过发布会、专家专访等多形式、多渠道传播信息值得肯定,但是如果在事发之初官方机构就迅速全面地公开一些数据,例如我国新生儿死亡率多年监测的数据是多少、正常范围是多少?国外的新生儿死亡率是多少?乙肝疫苗在临床试验中的异常反应率是多少?之前有多少新生儿已经接种了该疫苗,异常反应报告有多少?异常反应主要是什么等等,相信将更有助于稳定公众情绪、尽早看清事实真相。 而从另一方面,本次乙肝疫苗事件之后,相关政府部门是否应将安全使用疫苗以及接种不良反应等科普性的宣传工作,加快提上日程呢?并应尽快全面地公布,乙肝疫苗纳入国家儿童免疫规划后的接种历史数据,让公众了解到我国疫苗的安全有着多年实践的保障。 更为重要的是,卫生部门应该及时动态地统计婴儿乙肝疫苗的接种情况、偶合症和不良反应数量等各种数据,并定期公开发布相关信息。政府部门发布这些信息,不仅可以满足公众的知情权,更可以有效恢复公众对我国乙肝疫苗及免疫制度的信心,避免因拖延接种而使我国长期筑起的防疫壁垒毁于一旦、对婴幼儿的健康造成终身危害。 (本报记者 郑春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