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我国成为全球首个以煤为原料生产石油化工产业链全部产品的国家,在新型煤化工产业的技术应用和创新方面走在了世界前列。 (资料图片)
●2013石油和化工行业十大新闻
2013年的大幕落下,石油和化工行业全年运行总体平稳。面对全国出现的大范围持续雾霾天气,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启动倒逼机制,加快油品质量升级。2013年二季度,曾引起广泛争议的PX风波持续发酵,在彭州、昆明等地再起波澜。近年来,PX项目陷入被妖魔化的困境,大炼化、大乙烯等项目也令一些地方 “谈化色变”,已成为困扰石油和化工行业发展的一大难题。
随着石油和化工行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进一步加快,油品质量升级、化解产能过剩、技术创新、提质增效等工作正进一步向纵深发展。然而,年末的一起重大安全事故,又再次提醒我们,石化行业安全生产必须警钟长鸣,在转型升级、加快发展的过程中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
1、雾霾频发倒逼“油品升级”
2013年1月份以来的持续雾霾天气引起社会各界对油品质量的普遍关注,雾霾天气的频繁出现给我国油品质量敲响了警钟。
2月6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因此制定了我国油品质量升级的时间表,这也意味着我国油品升级步伐将进一步加快。同时,对于社会关心的成本上升对油价的传导问题,会议提出,要按照合理补偿成本、优质优价和污染者付费的原则合理确定成品油价格。
点 评
拨“雾”见日或可期
2013年我国大范围持续出现的雾霾天气引发社会对油品质量升级的关注。据民政部发布的消息,1月份全国先后有30个省份遭受雾霾天气侵袭,全国平均雾霾日数为4.3天,较常年同期偏多1.5天,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多。
雾霾频发背后的原因之一是我国汽车数量的激增和尾气的大量排放。数据显示,我国已连续三年成为全球机动车产销第一大国。但是,目前除北京、上海等少数城市外,大部分地区仍使用对空气污染度较大的国三标准汽柴油,汽油含硫标准是欧洲、日本标准的15倍,美国标准的5倍,柴油含硫标准则是欧日标准的30余倍。
为此,政府加快了油品升级的步伐。2013年9月23日,国家发改委发布 《关于油品质量升级价格政策有关意见的通知》。其中指出,按照国务院确定的油品质量升级时间表,第四阶段车用汽油标准过渡期至2013年底,第四阶段车用柴油标准过渡期至2014年底;第五阶段车用汽油和柴油标准过渡期均至2017年底。
目前,油品升级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对炼厂的设备、工艺和催化剂进行全面更新。同时,还要考虑汽车发动机等相关设备性能的提高,这可能都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2、国家提高石化行业碳减排目标
2013年1月初,国家发布 《工业领域应对气候变化行动方案 (2012~2020年)》,要求到2015年石化、化工行业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10年分别下降18%和17%,比此前的目标高出2个百分点以上,对全行业的低碳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点 评
化压力为动力
节能减排是实现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作为耗能大户的化工生产行业,对这个问题应更加重视。节能降耗就是采取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的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能耗。
先进的生产工艺和节能设备是化工企业节能降耗的重要手段。最重要的是要注重能量综合利用,化工企业使用的能源种类多,品位高低不等,工艺过程兼有吸热和放热,把生产中大量使用的燃料、蒸汽、电力、机械能和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可燃性气体、反应热及多种余能有效地组合起来,以求得系统能量的高效利用。
3、《化学品环境风险防控“十二五”规划》发布
2013年2月7日,环保部发布了《化学品环境风险防控 “十二五”规划》,突出重点防控化学品,控制特征污染物排放,提高预警应急水平,有效遏制化学品环境污染和突发环境事件高发态势,防范化学品导致的健康和环境风险,初步构建化学品环境管理机制。规划确定石油类、酸类、苯类、有机胺类等三种风险类型58种 (类)化学品作为 “十二五”期间环境风险重点防控对象。明确以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纺织业等六大行业以及煤制油、煤制天然气、煤制烯烃、煤制二甲醚、煤制乙二醇等新型煤化工产业为重点防控行业。
根据 《规划》,2013年,环境保护部将组织开展全国重点防控区域名单的确定工作。对重点防控区域,通过严格园区入园标准、加强环境风险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区域监管水平、健全园区性管理制度等措施,提高区域范围的风险防范和应急水平,降低环境风险。
点 评
环保不再无奈
近年来,化学品污染环境事件时有发生,此次发布相关政策从预防的角度,未雨绸缪,对有效遏制化学品环境污染和突发环境事件高发态势,防范化学品导致的健康和环境风险有积极作用。
造成化学品严重污染环境主要原因在于:化学品生产和使用快速增长带来巨大环境压力;生产技术水平落后布局不合理;企业的环境安全主体责任不落实;法规制度不完善、监管执法不到位;管理技术和科研能力薄弱。
从源头上防止化学品污染是有效解决环境问题的治本之策。但当前更为重要的是要加大环境执法力度。违法成本低,客观上造成了 “企业无赖,环保无奈”的现象。因此,必须在立法环节立严法,在执法环节严执法。
4、PS发泡餐具14年后解禁
2013年2月26日,国家发改委发布《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 (2011年本)》,PS发泡餐具被从淘汰类产品目录中删除,这表明被禁了14年的该产品重获市场生机,由此引发全社会对该产品安全性、环保性和未来发展方向的大讨论。
点 评
“重生之路”曲折多
PS发泡餐具14年后解禁,在业界引起激烈争论。支持解禁的代表中塑协认为,发泡餐具是一种安全、绿色、环保的包装材料。反对的代表环保总局则反驳说,在高温下,以聚苯乙烯为主要材质的发泡餐具有毒。
对于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解禁,国家发改委给出了五条理由:一是其符合国家食品包装用具相关标准;二是使用后可以回收再利用;三是国际上许多国家和地区一直在使用;四是可以节约石油资源;五是社会环境已经发生变化。
当前,PS发泡餐具行业最重要的是要建立一个健全的回收利用制度、一个科学的行业准入标准、一个有效的行业监管体制。发泡餐具的生产必须尽快出台行业标准,明确行业准入条件,并规范由原料生产到最终成型的一系列环节所应适用的标准,建立回收再利用体系,以防止白色垃圾对环境的污染。
5、我国突破新型煤化工产业技术
2013年3月18日,世界首套万吨级甲醇制芳烃工业试验装置通过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组织的鉴定。至此,我国成为全球首个以煤为原料生产石油化工产业链全部产品的国家,在新型煤化工产业的技术应用和创新方面走在了世界前列。
点 评
尘封三年终破冰
2013年以来,新型煤化工产业发展方面的好消息不断,除了技术上的突破。尘封三年的新型煤化工项目终于破冰。有消息称,3月份以来,10个新型煤化工项目拿到了国家发改委的 “路条”。
2009年5月,因新型煤化工技术不成熟、耗水耗能多、投资规模大、经济性不确定等诸多原因,国家叫停相关项目审批,同时规定3年内不再安排新的煤化工项目试点。无论此次放行是否属实,长期以来困扰新型煤化工产业化的前述几大掣肘仍未完全隐退。
在新型煤化工领域,现在投身新型煤气化的,绝大多数是央企。民企则更注重技术可靠、运转安全和盈利持续。行业内有些企业做了很多前沿性的东西,但这些东西现在来看并不成功如现有煤制油、煤制气项目里面的催化剂、反应器,其在大型化、技术专有化方面并不成熟。现在部分工业化装置取得成功,只能说明工艺打通了,但效益性、稳定性都有待考证。
中国化工研究比较弱,自主研发了一部分、从国外技术转化了一部分,但短期消化吸收不可能一下子成功。指望短时间内项目就大型产业化,不切实际。
6、大型化工项目上马再起风波
2013年4月底5月初,继前几年PX项目受到民众质疑之后,中石油在四川、云南两地规划的炼油和石化项目再次引发民众对这些项目安全环保性的担忧,并在当地出现反对上项目的群体事件。相关企业与地方政府通过广泛地说明与沟通,积极回应社会质疑和关切。
点 评
“谈化色变”并非无解
在记者近年来去过的化工企业中,有这样一个规律,发展越大越好控制,环保水平越高。民众反对大化工企业的PX项目,似乎对象搞错了。实际上,造成公众误解的原因质疑可能是化工行业在与公众沟通方面存在很大不足。
但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不能怪公众误解,而是信息上存在不对称。解答周边民众PX项目 “对我有什么好处”的问题,是企业家和政府必须要做的工作。企业家和政府应该加强沟通,把周边关系搞好,现在盖项目,税收政府拿走了,周边地占了,对周边民众只有坏处没有好处。企业和政府应该谁损失谁受偿,必须要分利。
当前,化工企业必须加快推进信息公开,完善决策的公众参与机制、沟通机制、调处机制,实现重大决策程序的法制化。
7、中国原油贸易最大单笔合同签订
2013年6月21日,中国石油集团与俄罗斯石油公司签署俄向中国增供原油长期贸易合同,与俄第二大天然气生产商诺瓦泰克公司签署收购亚马尔LNG项目20%股份框架协议。
根据增供合同,俄罗斯将在目前中俄原油管道 (东线)1500万吨/年输油量的基础上逐年向华增供原油,到2018年达到3000万吨/年,增供合同期25年,可延长5年;通过中哈原油管道 (西线)于2014年1月1日开始增供原油700万吨/年,合同期5年,可延长5年。俄方还承诺在中俄合资天津炼厂建成投运后,每年向其供应910万吨原油。未来中国石油进口俄罗斯原油量将达到4610万吨/年。
中国石油参与该项目对进入北极地区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开辟北极航道具有重要意义。
点 评
开“源”节“油”上想辙
中国能源和矿产资源类产品对外依存度越来越高,2012年进口原油2.85亿吨,对外依存度达到了58.7%。近几年来,我国原油对外依存度都保持在50%以上,一般观点认为,一国石油进口依存度超过50%,就说明该国已进入能源预警期。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中国能源需求维持高速增长,原油进口量不断刷新历史纪录。此次中国石油集团与俄罗斯石油公司签署的是中国对外原油贸易中最大单笔合同,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将发挥重要作用。
8、《碳纤维行业发展行动计划》发布
2013年11月7日,工信部印发《加快推进碳纤维行业发展行动计划》。计划提出,经过3年努力,初步建立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产业体系,碳纤维的工业应用市场初具规模;到2020年,我国碳纤维品种规格齐全,基本满足国民经济和国防科技工业对各类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产品的需求,初步形成2~3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碳纤维大型企业集团及若干创新能力强、特色鲜明、产业链完善的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产业集聚区。
计划要求在产业推进发展进程中不忘转型升级,并鼓励骨干企业开展跨地区、跨所有制的联合重组,力争到2020年前5家生产集中度提高至70%以上。
点 评
小碳丝织就大发展
我国碳纤维行业经过长期自主研发,打破了国外技术装备封锁,碳纤维产业化取得初步成果。但目前全行业存在技术创新能力弱、工艺装备不完善、产品性能不稳定、生产成本高、低水平重复建设、高端品种产业化水平低、下游应用开发严重不足等突出问题。
当前中国碳纤维生产制备还需要下功夫。作为碳纤维生产企业,产业化技术还没有完全突破,没有引进过技术,都在自主研发,而时间、研发投入水平不可能一下达到日本的水平。还得把纤维产业化技术做实,真正静下心,把质量做起来。
9、中石化青岛输油管线发生爆燃事故
2013年11月22日凌晨3时,位于山东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秦皇岛路与斋堂岛街交会处的中石化管道公司输油管线破裂,部分原油沿着雨水管线进入胶州湾,海面过油面积达3000平方米。上午10时30分,在油污清理过程中黄岛区沿海河路和斋堂岛路交汇处发生爆燃,同时在入海口被油污染海面上发生爆燃。事故造成62人遇难,136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7.5亿元。成为今年以来石油和化工行业发生的最严重安全事故。此事故引起国家最高管理层的高度关注,被定性为严重责任事故。全国各地为此全力排查油气输送管线安全隐患,强化安全管理。
点 评
但愿警钟不再鸣
这是我国石油化工史上一起罕见的特大事故。此次事故将我国石油产业在城市化进程过程中存在的安全管理、设备检修、产业监管以及应急预案等方面的问题全部暴露出来。最终的事故认定:青岛油管道燃爆事故暴露四方面问题,分别是隐患排查治理不认真、应急处置不力、违规违章作业以及事故地段规划设计不合理。
数据显示,截至2013第三季度,我国陆上油气管道总长已达到10.6万公里,在役油气管道中有约60%服役时间超过20年,东部管网服役甚至超过30年。 “11·22”青岛输油管线爆燃事故为中国油气管道运输安全敲响了警钟。
10、石化行业化解产能过剩对策建议上报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经过近一年充分调研和全方位研究,完成 《化解产能过剩矛盾专题调研报告》的编制工作,并陆续将炼油、氮肥、磷铵、氯碱、纯碱、电石、甲醇、氟硅8个子行业化解产能过剩具体措施和政策建议上报国家发改委、工信部、国家能源局、国务院国资委等相关部门。
点 评
洗牌风暴悄然临近
这八大行业是整个石化行业中产能过剩问题比较突出的领域,虽然各行业情况各异,但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按照 “尊重规律、分业施策、多管齐下、标本兼治”的总原则,提出有针对性、多渠道化解产能过剩矛盾的对策建议。”
目前石化行业产能过剩呈现四个特点:一是产能过剩以传统基础产业为主,但是也有从传统行业向氟硅有机材料等新兴产业蔓延的趋势;二是产能过剩矛盾呈现出结构性过剩的显著特点,低端产品产能过剩严重,但高端产品供应不足;三是企业大型化虽然取得积极进展,但不少行业企业仍过多过散,存在大量缺乏竞争力的小企业;四是一些行业存在大量相对落后的技术和装备,如电石行业内燃炉产能仍然占全行业总产能的42%。
化解石化行业产能过剩任务艰巨,需要政府加强产业政策和标准的制定或修订,提高准入门槛,强化环保和安全监管,相关融资部门也要健全项目责任制;还需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通过市场机制优胜劣汰。
(本报记者 陈祎淼)